关于建立政府主导、多部门配合、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近年来,按照党中央、国务院工作部署,我委会同相关部门认真贯彻落实《献血法》,不断强化部门联动机制,持续推进无偿献血工作,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加强血液安全管理,推进临床合理用血。
一、开展的主要工作和面临的形势
(一)依法推动血液管理工作。一是健全血液管理法制体系。我委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有关部门先后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系列文件,解决血液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工作问题。我委先后印发了《血站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和《血站设置规划指导原则》等规章和规范,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保障血液安全和血液供应。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教育部在学校开展无偿献血知识普及教育,鼓励高校大学生参加无偿献血。中央文明办和我委分别将无偿献血工作作为精神文明城市和卫生城 市创建工作的考核内容。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社会公益性宣传。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将无偿献血宣传纳入新闻出版广播影视公益宣传工作重点,加强日常管理、考核评价和社会公示工作。交通部将无偿献血纳入公共交通工具公益广告加强宣传。财政部、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支持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发展改革委支持血站服务体系建设。我委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中央军委后勤部卫生局定期开展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不断完善无偿献血者激励机制。22个省份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或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体系。
(二)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一是强化无偿献血工作机制。指导各地完善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各级卫生计生、财政、发展改革、宣传、教育、文化、公安、城管、交通等部门,共青团、红十字会等社会团体组织以及解放军、武警部队紧密合作,协调联动,切实推进无偿献血工作。目前,25个省份成立省级无偿献血领导小组,其中10个省份成立由副省级领导任组长的工作机构。二是不断完善无偿献血模式。积极推动无偿献血向企事业单位、高校、社区和农村延伸,促进团体无偿献血和街头流动无偿献血协调发展,鼓励各地由随机献血向预约献血转变。公务员、高校学生、军人和医务人员发挥示范带动作用,以上人员2015年献血率分别约为67.8/千人口、65.3/千人口、56.3/千人口和49.4/千人口,远高于全国10/千人口的平均献血率,有力推动了无偿献血的发展。2015年,全国团体无偿献血达到298.1万人次,较2014年增长11.1%。三是建立良好的无偿献血社会氛围。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弘扬献血救人的奉献精神和社会正能量。指导各地针对不同人群建立立体式无偿献血宣传模式,围绕“世界献血者日”、“红十字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教育。我委以无偿献血表彰奖励为基础,不断完善献血者激励机制,不断提高广大群众参与和支持无偿献血的积极性。做好血站信息公开,开展血站开放日活动,进一步提升社会对无偿献血的认知度和知晓度。
(三)不断完善血站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增加经费投入,加强血站软硬件建设。各地按照血站设置规划要求,合理配置血站资源,构建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有效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截至2015年底,全国共设置血站452个(其中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固定采血点1200个,较2010年增长75%。二是提升血站服务能力水平。坚持以献血者和病人为中心,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以信息化为依托,研究建立互联网+无偿献血的服务模式,加强对献血者回访工作,强化与献血者沟通,简化血费报销手续,为献血者提供优质服务,不断巩固和扩大献血者队伍。河北、江苏等省份利用血液管理信息化系统建设,实现省域内献血者及直系亲属出院时直接报销用血费用。三是建立血液应急保障机制。建立国家层面、省级层面的重大突发事件血液应急预警与保障机制,在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事件中,及时启动血液应急保障机制,有力保障了紧急医疗救治的顺利开展。针对血液偏型和区域性紧张情况,指导各地开展省内和省际间血液保障联动工作。据统计,2015年省内共调配血液约90万单位(180吨),约50%的血液调配给北京、上海、陕西等省份,有效缓解地区间、季节性血液供需矛盾。
(四)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一是不断健全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指导血站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2015年血液报废率较2010年降低近30%。二是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2013年,我委印发《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施方案(2013-2015年)》,提出血站核酸检测每年具体的工作推进目标。2015年,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指导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截至2015年底,全国31个省份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均实现了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安全整体水平。三是做好新发传染病经输血传播的防范工作。针对我国局部地区献血员中存在人类嗜T淋巴细胞病毒(HTLV)感染者的问题,指导各省开展HTLV监测工作。根据寨卡病毒流行趋势等综合因素,印发文件指导各地防范寨卡病毒经输血途径传播。
(五)强化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一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加强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管理和考核,健全管理制度,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经验。二是推行微创手术。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血回输工作,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安全。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当前血液管理与无偿献血工作仍然存在地区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部分地方政府对无偿献血的领导责任需要进一步加强,多部门联动工作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个别地区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与医疗服务体系发展不相协调,区域间血液调剂机制尚不完善,季节性血液供应紧张的风险依然存在,部分地区将互助献血作为无偿献血招募手段,《献血法》等法律规定部分条款有待进一步完善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下一步的工作中切实予以改进。
二、下一步工作措施
下一步,将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部门,按照“科学发展、统筹协调、公平可及、安全有效”的原则,抓住无偿献血和临床用血两条主线,围绕“开源、节流、保安全”三个重点环节,依法推进血液管理,争取到2020年,人口献血率达到15‰以上,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血站服务体系,建立血液质量安全管理系统,进一步提升血液安全,有效降低血液残余风险度。其中,在推动无偿献血,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和质量安全方面重点开展以下工作:
(一)贯彻落实《献血法》,依法推动无偿献血工作。一是督促地方政府依法履职。积极会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等相关部门,督促各地认真履行《献血法》赋予的职责,不断健全政府领导、多部门合作、全社会参与的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力争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地方政府绩效考核,保障血液供应。二是健全血液应急保障制度。指导、督促各地完善血液应急保障预案,并组织实施。依法规范互助献血管理,逐年降低互助献血率。体系建设。三是加强血液保障区域联动工作。严格落实《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指导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等医疗资源丰富地区与周边地区和省份建立并完善血液调配制度,保障临床血液供应。四是建立血液管理通报和约谈制度。对于无偿献血和血液保障工作不力,予以通报批评;必要时,对相关省级卫生计生委主要负责同志进行约谈,督促落实工作。
(二)加强宣传教育,营造无偿献血良好社会氛围。一是做好表彰奖励工作。依法开展全国无偿献血表彰工作,普及无偿献血等健康知识,积极宣传无偿献血正能量,弘扬献血救人的奉献精神。二是发挥典型示范作用。与宣传、新闻出版广电部门密切配合,强化舆论宣传和引导;要求各地发掘、树立先进典型,大力宣传无偿献血先进人物和典型事迹,发挥榜样力量。三是推进无偿献血知识进校园工作。会同教育部等相关部门,指导各地血站积极联合有关高校、中小学校、社会团体和民间组织,促进无偿献血知识进教材、进校园、进课堂、进农村、进社区、进军营,营造良好社会氛围。四是配合相关部门打击非法组织卖血行为。指导地方卫生计生行政部门、血站和医疗机构配合公安机关依法打击和处理非法组织卖血行为,维护无偿献血的良好社会环境。
(三)改善献血环境,提高服务质量。一是完善血站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协调发展改革、财政等部门,加大资金投入,支持血站完善献血屋、储血点等采供血网点布局,改善血站采供血硬件设施和服务条件。二是提升血站献血服务水平。督促、指导各地血站提高服务能力、服务意识、服务质量,优化服务流程,探索建立“互联网+无偿献血”服务模式,探索建立预约式献血模式,为献血者提供个性化无偿献血服务,不断提升无偿献血者满意度,巩固和扩大献血者队伍。三是做好信息公开工作。认真落实血站信息公开有关要求,建立健全定期开放制度,及时回应社会关切。四是推动无偿献血志愿服务体系建设。加强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队伍建设,推广无偿献血志愿服务工作者队伍管理和服务的先进模式,充分发挥志愿服务工作者在无偿献血工作中的宣传和助手作用。
(四)逐步建立全国联网血液管理信息系统,保障血液质量。一是巩固核酸检测全覆盖工作成果。做好相关文件修订工作,开展血站核酸检测质量控制工作,指导各地做好工作评估,保障工作可持续开展;开展血站关键岗位专业人才培训,重点加大对中西部地区血站人才队伍的培训。二是继续完善血站质量管理控制体系。指导各血站落实《血站技术操作规程》,不断健全内部质量管理体系,优化操作流程,强化关键节点质量控制,开展血站实验室间质评,保障血液检测质量。三是加快全国联网血液管理信息系统建设。近年来,我委正在积极推进全国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其中包括血液管理信息联网工作,利用信息化手段开展血液安全风险监测,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
(五)完善法律顶层设计,尽快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无过错输血风险分担机制。研究修订《献血法》,在借鉴国内外无过错输血风险分担制度实施经验的基础上,探索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无过错输血风险分担机制。
201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