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尽快规范急性心梗诊疗体系的提案,现答复如下:
心血管疾病严重影响了我国居民的身体健康,是首位的死因,其中以急性心梗死亡率最高。为了提高急性心梗的诊治水平,我委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自2009年7月开通“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管理信息网”以来,收集了大量有用的心血管疾病介入治疗的临床数据信息,这在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保障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为贯彻落实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要求,满足农村地区心血管疾病诊疗需求,提高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服务可及性,进一步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原卫生部组织有关专家对《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卫医发〔2007〕222号)进行了修订,形成了《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规范(2011年版)》(卫办医政发〔2011〕107号);并于2015年印发了《国家卫生计生委办公厅关于提升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的通知》(国卫办医函〔2015〕189号),明确了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患者和急性脑卒中患者医疗救治技术方案,为提高急性心脑血管疾病医疗救治能力提供了技术保障;组织成立了心血管疾病质量控制中心,以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保障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组织制定了急性心梗的心血管疾病的临床路径、诊疗指南和技术操作规范,并推广实施;组织开展了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筛查、诊疗和管理等工作,努力降低心血管疾病发生;着力加快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建设,设置公共卫生管理信息系统慢性病及危险因素监测信息子系统,为构建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病防治体系提供决策支持,先后印发了《关于加快推进人口健康信息化建设的指导意见》(国卫规划发〔2013〕32号)和《人口健康信息管理办法(试行)》(国卫规划发〔2014〕24号),明确了依托四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整合和共享全员人口信息电子健康档案和电子病历三大数据库,目前16个省级人口健康信息平台初步建成,11个省与国家综合平台初步联通。我国的急性心梗诊治水平逐步提高,大量急性心梗患者得到了及时有效的救治。
但正如提案所说,因为地域经济和医疗技术的差异,各地急性心梗的救治水平参差不齐,部分地区诊治流程不规范、不科学,导致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率不高。为了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性心梗的诊疗行为、加强急性心梗诊疗技术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而提高我国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率,我委拟采取以下措施:
一、加强监管、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进一步发挥各级心血管疾病医疗质控中心的作用,加强对各级医院急性心梗诊疗行为的管理和规范,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
二、整合资源、建设和完善心血管疾病上报系统。心血管介入治疗上报系统在规范我国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行为、加强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技术管理、保障心血管疾病介入诊疗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保证数据的完整性,加强心血管介入治疗技术的管理,我委将从国家层面上推进上报系统覆盖范围的扩大,力争包括所有有资质开展心血管介入治疗的二级以上医院,并从财力和技术上予以支持。我委拟联合相关部门进一步研究如何整合各单病种诊疗信息系统,建设一批心血管疾病临床医学数据示范中心,建立综合性医疗服务信息数据池,形成国家大数据,从而为实现更大范围的医疗信息资源共享创造条件,同时也为国家层面制定心血管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并为相关流行病学调查研究奠定重要基础。
三、积极听取行业专家的意见,充分发挥行业组织的作用,促进急性心梗诊疗水平的进一步提高。我委将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委托国家心血管病中心、中华医学会等专业协会组织相关专家编写并完善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诊疗指南、临床路径和技术操作规范,并组织培训宣贯工作,普及和推广国内外行业指南和有效成功诊疗经验,促我国急性心梗等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整体提高。并继续组织开展心血管疾病高危因素筛查、诊疗和管理等工作,开展健康宣教,促进居民养成良好生活习惯,减少心血管疾病发生。
四、加强国家和区域心血管疾病中心的建设,充分发挥辐射和带动作用。我委将争取更多国家财政投入,加强包括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项目在内的专科建设,建设国家和区域心血管疾病中心,并充分辐射和带动区域各级医疗机构心血管疾病诊疗水平的整体发展。
今后,我委将逐步推动以上工作进程,进一步规范我国急性心梗的诊疗行为、加强急性心梗诊疗技术管理、保障医疗质量和医疗安全,从而提高我国急性心梗病人的救治率。
2016年7月15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