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 > 建议提案信息公开 > 建议
对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第2493号建议的答复
发布时间:2017-12-25

孙菁代表:
  您提出的关于合理利用脐带血的建议收悉,现答复如下:
  一、关于我国无偿献血工作情况
  近年来,我委深入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献血法》,围绕“开源、节流、保安全”三个重点环节,综合施策,狠抓落实,无偿献血工作稳中有进、持续向好。“十二五”期间,无偿献血总人次增长11.9%,献血率为10/千人口,达到世界卫生组织推荐的标准。2014-2015年度全国无偿献血表彰中,荣获无偿献血奉献奖人数较上一届增长近40%,反映出我国无偿献血工作取得新进展。2016年,全国共有1400万人次参加无偿献血,较2015年增长6.1%,为近年来最高增幅,其中,高校学生、公务员和医务人员献血率分别达到78/千人口、69.2/千人口和52.5/千人口,发挥了表率作用。总体看,我国已实现了血液供给与临床用血的总体平衡,个别地区出现临时性缺血问题也得到及时解决。在血液保障方面,主要有以下工作措施:
  (一)依法推动血液管理工作。一是健全血液管理法制体系。印发了《血站管理办法》、《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血站设置规划指导原则》、《关于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工作的意见》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加强血液管理,保障血液安全和血液供应。二是建立部门联动协调机制。中国红十字总会、中央军委后勤保障部卫生局等部门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本部门重点工作,积极开展无偿献血社会公益性宣传。中央文明办和国家卫生计生委分别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精神文明城市和卫生城市创建工作的考核内容。财政部加大资金投入,在2014年底安排一次性专项经费近10亿元支持血站采购核酸检测设备和改造实验室的基础上,每年安排专项经费支持血站加强能力建设和采购核酸检测试剂。三是加强工作落实。我委每年开展血液安全技术核查,对各地血液安全和血液保障情况进行抽查,督促地方依法履职,建立健全无偿献血长效工作机制,加强血液管理,保障血液质量安全和血液供应,满足临床需求。
  (二)稳步推进无偿献血工作。一是地方政府积极履行对无偿献血工作的领导组织职责。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把血液管理和无偿献血工作作为保护群众健康、推进精神文明建设、促进社会和谐的大事来抓,切实推进辖区内献血工作。多数省份成立由副省级领导任组长的无偿献血工作机构,定期召开会议,协调解决无偿献血工作面临的实际困难,将无偿献血工作纳入政府目标管理或精神文明建设评价体系。二是做好无偿献血宣传教育工作。指导各地积极宣传无偿献血先进典型,围绕“世界献血者日”、“红十字日”等纪念日开展主题宣传和献血者关爱活动,加强无偿献血知识的普及教育,弘扬献血救人的无私奉献和人道主义精神,打造无偿献血公益品牌,推动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三是拓展无偿献血模式。指导血站加强献血者队伍建设,建立血液应急保障机制,深入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社区、农村开展无偿献血招募工作,推动团体无偿献血和街头流动无偿献血协调发展,由随机献血向预约献血转变,实现了临床用血与血站供血的联动管理,血液日常供应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四是完善血液应急保障预案。指导各地不断加强应急献血者队伍建设,开展血液应急保障演练,紧急情况下及时启动应急血液保障预案,有效保障临床血液供应。特别在重大自然灾害和事故灾难等事件中,及时启动血液应急保障机制,有力保障了紧急医疗救治的顺利开展,挽救了无数伤员的生命。五是健全区域联动保障制度。指导各省(区、市)依法开展血液调配工作,2016年全国各地之间共调配血液119万单位,有效缓解了地区间、季节性、偏型性血液供需矛盾。
  (三)不断完善血站服务体系。一是加强血站服务体系建设。中央及地方政府不断增加经费投入,构建以血液中心、中心血站为主体,边远县级中心血库为有效补充的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覆盖城乡的血站服务体系。全国共设置血站452个(其中血液中心32个,中心血站321个,中心血库99个)。2016年,全国共设置固定采血点1262个,采血车1584辆,分别较2010年增长63%和35.4%。二是提升无偿献血服务能力水平。指导各地坚持以献血者和病人为中心,加强信息化建设,不断完善服务设施,增强服务意识,优化服务流程,推动建立异地用血报销制度,不断提升献血服务质量。三是推进血站信息公开制度。指导血站推进信息公开工作,完善信息公开和开放日制度,主动接受社会各界的监督,促进公众了解和支持无偿献血工作。
  (四)持续提升血液安全水平。一是不断健全血液质量控制体系。完善血站技术规程、标准和规范,加强人员培训和考核,提高专业人才队伍素质,指导血站建立覆盖采供血全过程的血液管理质量控制与持续改进体系,定期开展内审和实验室间质评,血液质量管理水平持续提升,血液报废率、血液质量相关不良事件持续下降并保持较低水平。二是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2015年,会同财政部印发《关于做好血站核酸检测工作的通知》,指导全面推进血站核酸检测工作,实现血站核酸检测全覆盖,提升血液安全整体水平。各地按照核酸检测要求,加强核酸检测实验室人员配备,积极开展人员培训和考核,强化人才队伍建设,开展核酸检测实验室能力评估,确保核酸检测工作平稳有序开展。三是完善屏蔽制度。推动建立区域间献血屏蔽制度,在各血站建立献血屏蔽制度的基础上,辽宁、江苏、江西、安徽、青海等省份建立全省高危献血员屏蔽平台,实行全省统一屏蔽制度。各血站、医疗机构严格执行冷链管理规范,确保了运输途中血液质量安全。
  (五)强化临床合理用血工作。一是加强临床用血管理。指导各地认真落实《医疗机构临床用血管理办法》,成立省级临床用血质量控制中心,加强临床用血培训、评价、监督、管理和考核,健全管理制度,推广合理用血先进理念、经验。二是推行微创手术。鼓励医疗机构提高医疗水平,积极开展创伤小、出血少、成熟可靠的微创手术,减少术中出血和用血需求。三是推广自体血回输技术。指导医疗机构开展自体血回输工作,减少异体输血和输血不良反应,节约血液资源,提高输血安全。经过各地各医疗机构共同努力,“十二五”期间,我国出院人均用血量降低20%、手术台均用血量降低34%、自体血回输比例增长30%。
  二、关于脐带血合理应用情况
  脐带血中含有丰富的脐带血造血干细胞(以下简称脐血干细胞)。脐血干细胞移植主要用于治疗白血病、再生障碍性贫血等血液系统疾病。1988年,世界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获得成功;1992年,世界首家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脐带血库)在美国纽约血液中心建立。我国自上世纪90年代开始开展相关研究,并逐步开始临床应用,1998年,国内首例脐血干细胞移植成功。
  为满足临床医疗对脐血干细胞的移植需求和质量要求,根据脐带血库设置规划,2001-2002年期间全国共批准设置了10家脐带血库,其中7家完成执业登记,其余3家未能按要求执业而取消设置。为加强对脐带血库质量管理,先后印发了《血站管理办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管理办法》、《脐带血造血干细胞库技术规范》等规章和规范性文件,有力保障脐血干细胞质量安全。截至2016年,7家脐带血库公共库累计存储脐带血约13万份,现有库存12.3万余份,共向临床提供脐血约5000份,基本满足临床医疗对脐血干细胞的需求。
  为从根本上解决临床用血问题,科学家们正在研究血液替代用品,其中,利用脐血干细胞分化为红细胞是一个重要研究方向,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脐带血库质量管理,支持输血医学研究工作。
  感谢您对卫生计生工作的支持。

                       

                                             
                     国家卫生计生委
2017年8月11日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