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年的再生障碍性贫血病史,如今体内血小板仅有1.4×109/L,仅为正常人(100—300×109/L)的百分之一,随时会因大出血而危及生命……就是这样一位时刻在死亡线上挣扎的患者,在供血最为紧张时候,因消化道大出血而命悬一线。好在有“陌生人”的互助献血,医院、血液中心的联合救治后,终于在鬼门关前将她救了回来。
“等不来血,那感觉跟死了一样。”
近日,在同仁医院9楼的病房里,记者见到了刚刚接受完输血治疗的吕女士,她的精神状态看起来很是不错。吕女士告诉记者,自己在16岁时不幸患上了再生障碍性贫血,从此开始了每个月2次的输血治疗。近年来,由于病情愈发加重,体内血小板下降至1.4×109/L ,且输血后持续上不来,输血的频率不得不上升为每月的3、4次。翻看她的病史,自发性的出血的症状接连发生:5月份的时候右眼结膜下出血、6—8月份消化 道出血、9月份牙龈出血……接诊其的同仁医院血液科孙主任告诉记者,再生障碍性贫血患者常常会自发性大出血,如果输血不及时极有可能危及生命。吕女士在8 月份的那次消化道大出血的情况相当严重,持续便血,血红蛋白始终只有2~3g/L,然而当时正值一年中用血最为紧张的时候,等不来血的滋味让吕女士感慨 “跟死了一样。”
在医生的建议下,吕女士的女儿开始通过人人网进行求助,很快,20多位高校学生看到信息后赶来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的采血点为其互助献血,甚至连女儿小学同学的父母亲、同仁医院的医生护士也加入了吕女士的互助献血行列。
血液中心为其制定个性化供血方案
考虑到病人的病情,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早于吕女士发动互助献血前,已经开始为其不间断地供应红细胞和血小板,最终的供应量已远远超过其互助献血量。
治疗期间的每天早上,同仁医院的医生们会为吕女士做血常规检查,如果发现血红蛋白与血小板明显下降,就与血液中心预定洗涤红细胞和血小板。当血液中心派车送至医院后,再由该院的血库进行配血,最终发往病区。“病人是重症再生障碍性贫血,自身造血功能低下,且在近年来输血频率愈发频繁,这种情况下,只有输入新鲜的红细胞才能延长输血间隔时间。所以,我们和医院临床医生协商后决定为其制 定个性化的供血方案,专门为其抽调供应一些相对新鲜的红细胞。”南京红十字血液中心相关工作人员介绍,根据国家标准,一般的洗涤红细胞是将血液中的血浆成 分去除,预防血浆蛋白的过敏反应,而该中心在这基础上,采用白细胞过滤器,将白细胞一并去除,这样一来,也避免白细胞输入产生的发热反应。
“陌生人”齐上阵互助献血,同仁医院全力救治,再加上血液中心的个性化供血方 案,最终将吕女士从鬼门关前拉了回来,“输完血,我感觉自己像重新活过来了一样。”“重生”后的她也鼓励身边的亲友去献血,“只要条件允许,他们都会去 献。”吕女士说自己能够走到今天,有赖于太多人的援助,然而像她这样需要用血人还有很多,如果可以的话,她想用这样的方式同样为别人储备希望。(信息来源:《健康报》2012年10月1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