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是一位白衣天使,也是一位“红玫瑰”;她身先士卒无偿献血,至今默默坚持十余载;她无怨无悔用自己的言行铸造大爱,感染着身边的每个人……她就是泰州市无偿献血志愿者陈朝华。在14年的漫漫时光中,她用自己的坚守在公益之路上勇往前行,用自己的热血演绎着无边的大爱。
14年,她一直在坚持
作为靖江市血站采供科的老科长,她注定和血液结下不解之缘。1998年,我国实施无偿献血制度,她率先勇敢地伸出了手臂,从第一年的每次献血200毫升,到第二年的每次献400毫升,每年两次,她再也没有停下无偿献血的脚步。
在无偿献血刚刚开始实施的年代,很多人思想观念还没有接受这个新生的公益事业。当时很多人觉得陈朝华很傻,但是她自己想的很简单,捐血救人!“我没有别的大本事,做不了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但是我可以用我的鲜血挽救一个个垂危的生命,我喜欢这种感觉!”
在2005年成分献血刚刚推广时,很多人都持有恐惧和谨慎的观望态度。许多人担心提取分离血小板之后,其余血液成分在回输体内的过程中,会有造成感染的危险;还有人担心,体内的血小板本来就不多,而且还担负着止血凝血的重要作用,经常捐献,会不会导致血小板数量和质量的异常,让自己身体受到影响。当时我市的成分献血工作进展可以说是举步维艰。看到很多病人急需输注血小板才能得到有效的救治,陈朝华看在眼里,急在心里,本着“捐一份热血,献一份爱心,救护一个生命”的精神,她再次勇敢地站了出来,用自己的行动证明一切,并坚持每隔一个月就捐献一个单位血小板,相当于献800毫升全血。
14本红色的献血证见证了陈朝华的献血历程。翻开这些献血证,14年的献血记录密密麻麻。而她本人也因此成为泰州地区、靖江地区的献血冠军,获得国家级、省级无偿献血奖项,成为名副其实的“红玫瑰”。
捐血救人,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
一年捐献800毫升全血,八年就是6400毫升,一个月捐献一个单位血小板,按卫生部、中国红十字会总会1999年颁布的《无偿献血奖励办法》(现已重新修订)有关规定核算,一年就相当于捐献了9600毫升全血,六年就是57600毫升,仔细算来,陈朝华至今已无偿献血64000毫升血。这意味着什么?这等于十多个成人的总血量。
作为血站的一名老职工,陈朝华工作勤勤恳恳,一丝不苟。她还自愿加入了我市无偿献血应急队伍,一旦遇到突发事件,哪怕是深更半夜或是逢年过节,只要一个电话,她就是血站的“活血库”。
在2000年的秋天,为了抢救一个患有腹主动脉瘤的古稀老人的生命,她一人在短短的两个月内就连续捐献了4个治疗量的机采血小板。这位患者康复出院以后,他的家人专门给陈朝华送来了感谢信。当病人家属得知这位白衣天使为了救助老人,先后两次都是深更半夜从家里赶到血站紧急捐献血小板时,感动地流下了眼泪。
2009年2月,为了抢救一个大出血的产妇,刚刚准备外出休假的她,当即放弃了外出,坐出租车赶回血站,来不及喝口水就急忙挽起了衣袖,捐献了400毫升热血;2010年6月,为了救助一个严重烧伤的儿童,她毅然再次参加了无偿献血;去年除夕夜,听说医院有位大出血的产妇急需用血,大年夜陈朝华都严格“素食”,年初一一大早就到血站献血了。
14年来,这样参加急救献血的例子举不胜举,连陈朝华自己都数不过来。捐血救人,救死扶伤,已经成为了她的一种习惯……“献血是我自己的事,决不能影响了工作。”多年来,陈朝华的身体一直都很不错,并没有因为献血而对身体健康有所影响,每次在手头工作比较宽松的情况下,都会先给中心血站打个电话咨询血库里是否缺血。
以自己的坚持感染更多的人
14年的时间,很长。14年的坚持,很难。但是陈朝华坚持下来了。14年里,她的实际行动却实实在在的影响和感动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除了自己踊跃参与无偿献血,她还会在家人、同事和朋友中间宣传无偿献血的好处,现身说法向大家证明,无偿献血不会影响身体健康,发动更多的人加入到无偿献血的行列。在她的带动下,血站很多医护人员都加入到了无偿捐献血小板的队伍,解决了燃眉之急。她还多次带着自己的孩子参加献血活动,为献血者服务,言传身教让孩子也做个小志愿者。她认为,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我能给她留下的,是一种精神!我希望通过自己的行动,让孩子拥有善良、健全的心智和健康的身体,长大后也能投身于公益事业,成为对社会有帮助的人。”
“我知道个人的力量有限,所以我始终坚持:尽我所能,奉献自我,影响他人,共赴公益。”陈朝华说,在从事血站的工作以前,她曾经在侯河卫生院、生祠卫生院工作过,做过护士长,与外伤病人、产妇经常接触,她亲眼看到,一袋血液对濒危病人的重要性。在血站工作的这十几年间,她每天的生活、工作都与献血息息相关,几乎每个工作日,她都在流动献血车上为市民采血。见证了众多无偿献血者甘于奉献的感人故事,她也越来越真切地感受到血液对于挽救患者生命的重要性。她下定决心用自己的鲜血和热情坚持完成无偿献血这个责任和使命。她常说:“献血是光荣的,这么做是在为社会做贡献。这只是我生活中的一件平常事。” (江苏省泰州市血站靖江分站 吴斌)(信息来源:《健康报》2012年8月23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