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政司

先进典型

血浓情更浓
发布时间: 2012-08-17 来源:

家住如皋市袁桥镇十里墩村的苏宏裕做着不起眼的行当,却情系国家献血事业。每个月,他都会在市红十字血站规定的采血日当天放下手中活儿,进站献血。从2000年6月20日至今,苏宏裕已累计献血129次(其中全血5次、成分血124次)。

  

55岁的坚持

  在苏宏裕家,记者看到了他众多的献血证还有他的献血记事本。说起自己的献血经历,今年55周岁的苏宏裕对记者娓娓道来。他说他的第一次献血当时就是“由着性子去的”,因为不知道献血是什么滋味,很好奇,所以就去了。那一次他献了200毫升。

  一次偶然的献血经历,激发了苏宏裕要把无偿献血坚持下去的决心。“2001年的一天,在红十字血站,正当我排队等待献血的时候,来了个年轻人,他说妻子出了车祸,在医院等着用血。我们一起排队的三个人每人献了400毫升。尽管我们素不相识,但这一次我是真真切切地感觉到我在救人,我感觉每献一次血就可以救一个人,所以我就坚持下来了。”

  这一坚持就是13年。13年里,苏宏裕总共献血129次,这让他成为南通市献血次数和献血总量第一人。就在前不久,苏宏裕得知从今年7月1日起,献血者只要符合国家新制订的健康检查标准,献血年龄可延长至60周岁。“我起码还可以再献5年,只要身体允许,我一定会坚持下去。”苏宏裕如是说。

  13年129次赴约

  从2000年第一次参与无偿献血,苏宏裕就有了一种使命感,他也成为血站工作人员最熟悉的献血者,尤其当他知道更为科学的献血方法——机采成分血后,他变得更加义无反顾。市红十字血站每个月都有一个规定采血日,苏宏裕每次都会如期赴约。

  苏宏裕告诉记者,由于他血液中的血小板含量偏高于标准值,所以每次采成分血,他都可以献双份。“开始机采成分血时是双臂机采,也就是躺在床上双手都插着采血针管,把身上的血液从一个手臂流出来通过机器分离出血小板,再输入体内。人躺着不能动,每次采血都要一个多小时,辛苦可想而知。”苏宏裕说,“我不知道我的血液流进了谁的身体,我只知道,无论流到哪里,都可以挽救一个人,每每想到这个,我就很满足。”

  小农民大幸福

  为让更多人支持无偿献血事业,苏宏裕经常“现身说法”对家人和村民讲解适量献血有利健康的常识。田间地头,村民们聚在一块儿,谈论的大多是农药、种子和化肥,而苏宏裕却是“三句话不离本行”,有时候自然免不了遭遇村民的数落。“谁都觉得无偿献血是一件好事,但轮到自己的时候,就难免会犹豫。”苏宏裕觉得,当别人犹豫时,宣传未必有效果,但不宣传就肯定没效果。

  “献全血要半年一次,成分血一个月就能献一次,不会对人体造成不良影响。”采访中,苏宏裕也不忘向记者宣传献血知识。当被问及是否真的不会造成不良影响的时候,苏宏裕一拍胸脯说:“担保不会,我就是个鲜活的例子,我每次献完成分血回到家,都不用休息,照样下地干农活。”

  采访手记

  苏宏裕就是一个普普通通的农民,也是145万如皋人中的一员,他农忙时种地,农闲时打工赚钱,日子简单,心性平和。采访中,我多次问他:“无偿献血对你有什么好处?”他说:“我是一个农民,为国家、为社会作不了大的贡献,但如果我的血液能帮助到别人,也算是我对社会做了一点小贡献吧,这点小贡献就是我的大快乐。”如皋是座充满爱的城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苏宏裕是这座爱心之城的一面镜子,他伸手献爱,流淌出的一滴滴鲜血折射出无限的爱的光芒。(信息来源:《健康报》2012年8月1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