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崇高的选择,是一种任重而道远的追求;一个高远的视角,是一种天宽地广的胸怀。生命的存在,离不开血液。当人类还不能制造出替代人体血液全部功能的人造血液时,医疗急救用血只能通过献血来解决。从这个意义上说,血液是“生命之河”,无偿献血是生命之护城。
2009年7月,我正式进入盐城市中心血站工作,作为一名血站的新闻通讯员,我深知自己的职责所在,通过新闻宣传,让广大市民了解无偿献血,了解血站,让他们自愿加入到无偿献血队伍中。虽然我不是学医专业,但在血站的大熔炉里使我受益匪浅,更多的是感动。我更庆幸自己是一名无偿献血通讯员,让我能零距离接触身边的“感动”,让我能深刻的体会到人间大爱,感受爱心的传递......
3月2日上午10时,天气还十分寒冷,当流动采血车停靠在盐城师范学院校园内,安静的校园开始热闹起来。“弘扬雷锋精神,献血传递爱心”的醒目横幅,吸引了学生的目光,他们聚集到献血车前,有的前来咨询,有的毫不犹豫地要求献血。“原以为献血是件很可怕的事,没想到这么简单就成了‘雷锋’!”来自扬州正读大三的李超,从小就害怕打针,看见抽血针筒,他非常紧张。但看见同学们纷纷卷起了衣袖,他不由得感动了,一激动,也走进了采血车。偏偏他的血管又细,采血时血液流动的速度比较慢。按照血站工作人员的要求,他很配合地将拳头一松一紧,很快殷红的鲜血带着体温、带着爱心流满了贮血袋。“稍微有点痛,可我终究是成功了。我感觉自己长大了,像个男子汉。”李超开心地说。大学生是社会的新生力量,作为当代的大学生,师院学子具有高度的社会责任心、道德责任感,用实际行动诠释了爱的奉献。
星星也能点亮夜空,人生最重要的意义不在于你从社会得到了多少,获取了多少,而在于你付出了多少,给予了多少。我们给予的可以是微不足道的金钱,可以是食物,可以是一本书,可以是一句鼓励的话,甚至可以是一袋浓浓的鲜血。袁金霞是市区的一位环卫工人,今年已经47岁了,身体健壮的她,毫不犹豫的献了400毫升。提起与无偿献血结下的情缘,袁金霞饶有兴趣的回忆起1997年3月的一天,她下班在路过血站爱心采血车时,不经意间看到了一张A型血告急的告示,她的内心被触动了一下。想到自己是A型血,便不由自主的迈向了采血车,第一次看着自己的鲜血顺着导管流进采血袋,第一次献了400毫升血液,第一次领到献血光荣证,她激动了很长一段时间。为了体验献血对体能的影响,袁金霞在献400毫升血后的第二天,便骑自行车到郊区外的婆婆家去。测试的结果是对体能没有影响,这更坚定了她继续献血的信心。一次、两次、三次……不经意间,10多年来,袁金霞已参加无偿献血20多次,献血总量已达到1万余毫升。谈到这么多年始终坚持献血时,袁金霞说,自己只是一名环卫女工,在金钱和物质上奉献不了多大的爱心,但献血是自己能做的,通过这样的方式可以帮助他人觉得很开心。这就是环卫女工伟大的献血情怀,或许她的力量很渺小,或许她的能力很有限,但她确实能向他人伸出一双援助的手,可以为世界贡献微小但有用的力量,孰能不为之动容!
爱,因为奉献而实现;心,因为付出而宽广。在血站像他们这样的无偿献血者还有很多,血站符合献血条件的职工每年都积极参加无偿献血,让很多生命之花重新绽放,以实际行动展示血站人的风采。血站的工作人员面对生命的召唤,总是一级备战,保持通讯工具24小时畅通,随时随地待命。在他们日程表上几乎没有什么节假日可言,越到了长假期,工作越是忙个不停。不论是风天、雨天,不管是白天、深夜,只要患者需要血液,血站的工作人员就会投入紧张的战斗。去年5月的一天晚上,盐都区郭猛镇的一位产妇因产后引发脂肪肝等疾病,需要接受AB型血浆置换,时间就是生命,血站干部职工齐出动,展开了一场与时间赛跑的争夺战。深夜3时,及时把采集的血液输给病人,产妇转危为安。一滴水能折射出太阳的光辉,一滴血能感受到人间的真情,当鲜红的热血从一个人的身体里流淌到另一个人的身体中,才会让我们感受到生命存在的意义。
可曾见过绝望的颤抖?可曾听过痛苦的呼救?一份血就是一份希望,人间有情我们挽起衣袖。可曾见过求生的眼眸?可曾体会诀别的感受?一份爱也能创造奇迹,热血托起重生的小舟。在最危急的时候,请伸出你的手!在最幸福的时候,请伸出你的手!伟大的奉献,执著的拯救,就让生生不息的爱永远传递下去,让生命之河奔流不息......(盐城市中心血站 侍方圆)(信息来源:《健康报》2012年8月30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