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罗斯在2007年出现过严重的“血荒”。此后,国家出台了旨在扭转这一局面的专项计划。经过4年的实施,现在全国平均每千人中有15名献血者(1.5%),绝大多数地区已经消除了缺血的情况。
按照俄现行献血制度,凡年满18岁、体重超过50公斤、没有其他禁忌者均可参加献血。初次献血者首先要到本地区献血管理机构登记,填写健康、生活方式等个人信息;然后在采血点进行血液分析和医生当面检查;通过检查者每次可捐献450毫升血液。无偿献血者除可得到一次免费体检外,医疗机构不对其未来用血做任何承诺。
俄血液管理的基本情况
从卫国战争开始,苏联社会形成了无偿献血的光荣传统,医疗用血有比较稳定的保障。但从1991年苏联解体以后,俄罗斯献血的人逐年减少。到2007年,情况发展到最严重的程度,全国平均献血者比例不到1%,日常医疗用血无法保证,需要用血的病人只能靠亲属寻找献血者。
为此,俄卫生和社会发展部在2008年出台了为期4年的发展血液管理国家专项计划,联邦预算为此拨款160亿卢布(约合5.3亿美元),俄生物医学署负责具体实施。该计划包括三个方面:更新采血机构的技术设备,建立统一的信息系统,发展群众定期无偿献血机制。俄联邦生物医学署署长弗拉基米尔·乌伊巴去年(2011年)12月在接受俄媒体采访时表示,专项计划在2012年到来前宣告完成:所有83个联邦主体的血液服务机构完成设备更新。俄还建立了连接所有联邦主体的血液信息网络,俄联邦生物医学署通过统一的信息基地掌握各地区的用血需求,发生突发事件的地区可进行跨地区调血。各地血液管理机构通过统一信息系统,掌握了定期献血者的资料,这些人不仅可以获得医疗机构的定期寻访,而且可以在注册地以外的地方自由献血。根据俄联邦生物医学署的资料,从2008年起,俄献血人数每年增长3%-4%。
乌伊巴表示,俄目前的献血者比例与欧洲规定的“黄金标准”(2.5%)相比还有一定差距。但欧洲每年实施的高科技手术(如德国的心脏手术、法国的体内无线电探查手术)数量是俄罗斯的好几倍,因此俄暂时不需要这么高的献血比例。此外,俄医用血液制剂主要依靠进口,俄计划用本国产品逐步代替进口,但这需要献血者比例达到千分之四十以上。因此,俄血液工作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公民献血宣传需常抓不懈
俄生物医学署血液中心主任奥尔加·格利申娜表示,献血宣传是一项不能暂停的工作,需要常抓不懈。她说:“作为采血机构的负责人,我感到如果没有定期宣传,社会对缺血问题的关注就会逐渐降低。根据调查,35%的俄罗斯人表示曾经献过血,20%的人认为自己可能去献血。但实际献血者的比例不到2%,这个比例有很大的提高空间。我们必须建立稳定的宣传机制,让人们时刻为帮助别人做好准备。”
乌伊巴介绍,有关献血的宣传重点有三个方面:一是让潜在的献血者了解献血的方法、安全性和益处。为了让公民熟悉献血,生物医学署开设了专门网站,人们可以在上面方便地了解献血的要求、流程,以及全国各地区采血站的地址和联系方式。男性每年最多可以献血5次,女性最多4次,适当献血能够促进血液更新,对健康有益无害。至于安全性,是潜在献血者最关心的问题。所有纳入全额采血网络的血站都是采用设备自动采血,安全性达到了欧洲标准,杜绝了发生感染的可能性。
二是通过各种方式让人们了解献血的重要意义,宣扬献血者的善举,激发民众的同情心和人道精神。学校、军队、社会组织等都是献血者的重要潜在来源,如果能够在这些地方多做宣传,包括举办活动,播放电视宣传片,赠送纪念品,开设网站和电话热线,收效会相当好。
三是树立献血榜样,鼓励人们仿效。长期献血者、公众人物和精英的行动有重大示范效应,宣传他们对献血的贡献是推广这一行动的有力手段。俄生物医学署曾在2011年的世界献血者日(6月14日)呼吁所有政府成员带头献血。此外,一些著名歌手、演员和其他名人也参与到宣传活动中来,他们的号召力在年轻人中尤为明显。
官方机构积极寻求与企业的合作
乌伊巴表示,寻求与企业、媒体和其他社会各界的合作是推动献血工作的新方向之一。作为献血活动的参与者,大型企业的加入可以解决各种实际问题,扩大了献血活动的规模。此外,他们本身的影响力,再加上媒体和公众的关注可以增加推广献血活动的效果。同时企业通过这些活动展现了社会责任感,为自己做了良好的宣传。
与俄官方开展此类合作的第一家外国大企业是韩国LG集团。LG俄罗斯分公司公共关系部部长塔季扬娜·沙赫涅斯称,该公司2009年与俄生物医学署签署了伙伴关系协议,负责举办全俄献血日活动,并吸引其他商业公司参加。目前,全俄最大的电子邮件网站Mail.Ru已经成为伙伴中的一员。这种掌握强大网络资源的宣传者对推广献血的作用不可估量。
据“乌拉尔西伯利亚”金融公司人事管理部部长叶卡捷琳娜·乌斯边斯卡娅介绍,该公司2010年10月与俄生物医学署签订了社会合作协议,每年在全俄26个地区组织两次为期两周的献血活动。
乌伊巴介绍说,到2011年为止,生物医学署还与俄罗斯储蓄银行、Vester零售集团、kinomax电影院线网和圣彼得堡电信公司等大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信息来源:《健康报》2012年7月24日第8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