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政司

经验交流

热血铸就中华情
发布时间: 2011-12-20 来源:
我,一名80后,在首都街头无偿献血车上已经工作了六个年头,六年里,最让我难以忘却的,每每回想起来都让我热血沸腾的,还是2008年5月13日汶川地震发生后的第二天。

那是我们最忙碌的一天。那天的采血量是全国血站单日采血量的历史记录。也就在同一天,我们第一时间为汶川地震灾区送去了饱含首都市民深情厚谊的6000袋爱心血液,开创了本市外援血历史之最。

其实那一天,也是我新婚休假的第二天。可是,骤然降临的大地震,短短的80秒,曾经秀美的城镇满目疮痍,曾经鲜活的生命倏然逝去,我们的同胞正在流血流泪,他们正等待着血液的紧急救援,我年轻的心阵阵悸动,我要回到献血车上,我要用双手为他们早采血,多采血。

13日清晨,我早早的赶到了单位,看到中心上下,齐心协力通宵达旦,完成了相当于一周供血量的紧急外援血出库,忙碌的他们满身疲惫但面露欣慰。回到科里,我看到科室118名兄弟姐妹齐齐到位,还在休产假的妈妈们回来了,一位还处在视网膜脱落恢复期的姐妹也回来了……所有休假人员,全部自发回岗,那一刻,我感觉到了一种凝聚,一种团结,一种力量。

那天早上,我们的献血车比往常提前半个小时到达了采血点,不到半小时,车外等候献血的队伍就排成了长龙。没有什么豪言壮语,但是每个人心里都明白,是什么让四面八方的人在同一个时刻来到了同一个地点。

一名军人在献完400CC后,不肯离开,挽着袖子让我再给采200CC,虽然我们一再的解释我国献血法规定一次最多只能献400CC,他却激动而哽咽的说:“我的家就在四川,救助灾区,就是救助我的家人啊!” 一位在京务工的安徽阿姨带着丈夫和女儿也排在队伍中,那相似的面容上刻着相似的热切表情:“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我们收入不高,就献点血吧。”

善良在传递,爱心在接力。激情献血的人们不断的涌到各个采血点,普通市民来了、演艺明星来了、外国友人也来了,繁华街头的献血车前,蜿延的队伍越排越长,北大清华临时设立的校园采血点,莘莘学子排起的长龙更是有增无减。等候的人们焦急而坚定,献完的人们更是心潮澎湃“我18了,第一次献血,就能救助灾区伤员,我真自豪”“今天是我第十次献血了,希望能帮到四川的兄弟姐妹。”中华大爱在此汇集,在此升华。

北京图书大厦派出保安帮助我们维持秩序。三元集团送来了牛奶。麦当劳公司送来了爱心营养餐券。当天下午突然下起大雨,很多单位纷纷雨中送伞,五颜六色的雨伞连在一起,像一道道彩虹,成了首都街头一道靓丽的风景。多家医院的护士,献完血后,还拿出执业证书,动情地说,你们人手不够,我们也来帮个忙吧!

几位的哥师傅,一位怀抱婴儿的母亲,一对老夫妇,更是送来了橙汁,买来了方便食品,带来了亲手包的饺子,非要让埋头采血顾不上吃饭喝水的我们垫上几口。可看着那么多等候献血的人们,我们只能一次次婉言谢绝了。

献血车前的队伍越来越长,我们不得不一次又一次的延长采血时间。晚上十一点多,我们采完最后一名献血者,又立即赶赴清华大学采血点增援,直到凌晨三点。整整一天,我们没顾得上吃一口饭,可我们的心却早已被那一份份无言的爱装得满满的了。

收车的时候,我和其他几个小姐妹不约而同的也挽起衣袖,每人献了400CC。因为我们也想和所有的献血者一样,想用自己身体里那滴滴热血,去挽救灾区的伤员;想用血液这份生命赐予每个人的珍贵礼物,去抚慰那些备受苦难的心灵,想用自己最朴实的行动,让那袋袋热血和拳拳爱心交织融汇,源源不断地向汶川灾区传递:

中华民族万众一心,热血铸就同胞深情! (北京市红十字血液中心 陈涵撰稿 岳红宣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