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领导,各位朋友,大家好!
我是胡佩兰的学生唐利平,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燃烧生命》。
5个多月了,每次打开手机,看到手机屏保上和胡佩兰老师的合影照,我的鼻子总是酸酸的。
那是8年前我和老师在照相馆拍摄的唯一一张合影照,我的老师特意让照相馆师父在右上角写了4个字——“师徒情深”。
每次看到这张合影照,我就想起了老师一辈子为病人燃烧生命的人生轨迹,想起了她对我们的期待和祝福!
为病人燃烧生命,那是只有18岁的我第一次见到老师就聆听的教诲啊!
28年前,我刚刚大学毕业,经人介绍想拜胡佩兰老师学习。让我惊讶的是,第一次见到老师的那个上午,她一共看了46位病人,都是直呼名字、直接问病情变化。
大概看了30位病人的时候,已经是12点多了,我看到老师突然间好像想起了什么,顺手就抓起了电话,想也没想就拨通了。“小陈,你媳妇大出血昨晚止住后,还有没有反复,今天咋没有来复诊呀!” 这中间胡老师还连续打出两个电话,都是询问病情的,“小方啊,我前天让你来复查,怎么今天还没到?雷双,我让你吃的药管用吗,肚子还疼吗?”
让我感叹的是,胡老师在拨打这3位病人的电话时,不需要借助电话本,而是直接将他们的电话记在了心里。
后来我才知道,这是老师看病的基本功,只要是来找她看过病的,她基本上都能一次记住名字甚至电话,常常顺手打起某个病人的电话叮嘱一番。
老师虽然记住了好多病人的电话,但是她最亲近的大儿子胡大一的电话,却常常记不住,每次打电话都得让我们帮助查一查。
为了每天能在8点半赶到诊室,老师常常5点就开始起床,洗洗涮涮,简单吃点儿饭,就开始窝在沙发上,紧盯着沙发旁的电话。那个电话中有她和司机的约定,如果司机来接她,只要电话响3声,她就下去。
老师常常来不及等3声响铃。只要电话铃声一响,本来还在沙发里萎靡不振的她顿时来了精神,二话不说起来就向楼下走去。
不管刮风下雨还是下雪,老师总是雷打不动地5点起床,7点半就等着接电话。我们有时候劝她:“天气不好,年轻人都不想出门,您还是别来了。”老师一听就生气了,“这样的天气,病人还来找,说明他们很着急,我咋能不去呢!”
也只有忙碌了一天,再没有病人等候时,老师才会叫上我们:“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
这就是我的老师!她始终燃烧生命,把最炽热的光洒向患者,济世救人。
最近几年,毕竟是90多岁的老人了。每次给病人治疗、做检查,老师总要费很大的劲儿。我们劝老师,能不能由我们来做这些检查?老师说,病人大老远跑来,由我来做检查,心里有底,对得起病人!
18年前,老师只身上门给一位病人看病。在看完病下楼梯时,她不小心滑倒了,摔断了3根肋骨。老师一声不吭,悄然叫了辆出租车,自己去了附近的医院治疗。
肋骨骨折后,老师在医院一住就是1个多月。80多岁的高龄,日渐消瘦的身体,再加上肋骨疼痛的折磨,那1个多月里,老师常常痛苦呻吟着,身子蜷缩成一团,将我们的手臂抓得生疼。可是一有病人打听着来找她看病,说也奇怪,刚刚疼得喊出声来的老师,马上平静下来,忍痛坐起。
有一次,老师疼得脸都白了,浑身被汗水湿透,我们正手忙脚乱地照顾她时,她猛然间坐了起来,将我们吓了一跳。抬头一看,原来是一位老病号海荣妈找来了。
“海荣妈,我上次交代你做的药粥喝了没有,肚子还疼不疼?”这个时候的老师容光焕发,一扫刚才痛苦的模样,说起话来铿锵有力。护士都来催着上药了,海荣妈仍然没有要走的意思。我忍不住了,就想催海荣妈快点走。老师却幽默地说:“病人就是我的止痛针,他一走,我又该疼了!”
近10年来,老师患有多种疾病,腰痛、骨质疏松,腰间还常常缠着30厘米宽的钢板。2009年11月郑州下了一场雪,积雪足有几十厘米厚,我知道照着老师的脾气,“别说下雪,就是下刀子”,她也要照常去坐诊。7点半我匆忙赶到老师家里时,保姆已经用轮椅推着老师出门了。我们在厚厚的积雪上艰难地行走着。有些好心人说:“这么冷的天,你们推着这么大年纪的老人在大街上,这不是让老人受罪吗?”老师听到后声音洪亮的说:“没事儿,没有孩子们推我出来,咋能看到这么美的雪景啊!”
他们哪里知道,老师是去给别人看病的,她从来就没有顾忌过自己的身体。
刮风下雨的时候,有时司机去接的晚了,老师就会叫上保姆,一块淋着雨、顶着风到医院去。
又有多少次,老师下班后刚上车,正好有人来看病,她马上折回,再次换上白大褂。有一天,她在路上一连碰到3个来看病的,就往返了3趟。每当这时,她总会歉意的对我们说:“病人看完了,咱们回家吧!”
这就是我的老师,她始终在燃烧生命,把最后一丝光亮献给病人,无怨无悔。
28年来的言传身教,28年的谆谆教诲,让我在很早的时候就下定决心,一定要陪着老师走完人生最后的征程!
我更忘不了自己因病住院期间老师带来的鼓励与温暖。
2013年4月,我住院做了手术。老师听说后,专门让保姆推着她,走了三四里地来看我。要知道,老师已经是97岁的老人了,身体还十分虚弱,瘦得还不到80斤,每天就吃几个鸡蛋大的、烤焦的包子。那天,老师坐在我的床边,语重心长的安慰我说:“别心急,既来之则安之,出了院就能上班了。你就安心的当个好病人,体会体会生病住院的滋味,将来就会更好的为病人服务了。”
回想起28年前,第一次见面,老师就嘱咐我:“要是只想着挣钱,就不用跟着我了;要真想着学医、治病救人,就留下来!”如今,老师仍然在叮嘱我,要将病人的大小事都放在心上,用一生的精血燃烧生命、治病救人。
怎么也想不到,我出院不久,老师就走到了人生最后的时刻。那两天,老师茶饭不思,身体极度虚弱,我们向她提起很多话题,都没有什么回应。但是一说起病人病情或哪位病人来看她时,老师马上来了精神,那认真劲儿让人看不出有丝毫异样。当我去看她时,还没说上几句,她就催着我走:“赶紧走,赶紧走,医院有病人等着呢!”
弥留之际,老师双手摸摸索索地拉过来床边的白大褂,捋了捋两边的衣袖,将两支胳膊伸出来,示意我们给她穿上。
老人家在世上最后一句话还是:“病人看完了,咱回家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这就是我的老师,用她98年的岁月,诠释了何为治病救人!这就是我的老师,在生命的尽头,唯一能给她慰藉的、心里仍然想着的,还是她的病人!
“病人看完了,咱回家吧!”我多想再听到这句话,多想每天陪着老师,一起看完最后一个病人!
谢谢大家!
燃烧生命——唐利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