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好!
我在泗水县委宣传部工作,曾陪同多家媒体采访报道过刘庆民,采访刘庆民,就像读一本厚重的书,越读越觉得有内涵,越读越觉得有故事,在他身上,我看到了许多人性的闪光点。让我思绪难平,他默默无闻,却兢兢业业,一个人、一辆车、一个药箱、一条35年的行医路。
让我敬佩的,是他强烈的责任感
忠诚源于坚定的信念,而信念的源头,则是一颗有责任的心。
今年2月18日,我陪同齐鲁晚报记者第一次去采访刘庆民大夫。一路上,我想这次采访恐怕要在病床前进行。因为他患的是癌症,听说,他又刚在出诊的途中摔伤了头。不料,我到他家以后,他没在床上,也没在院子里。他年迈的母亲对我说:“他背着药箱出去了,还是那个样子,整天也不闲着……”说起儿子,老人眼里满含泪水。
我们顺着刘大夫的行踪去采访。第一家说:“他来过,给我送来了药。”第二家说:“他给我量完血压走了。”第三家说:“我看见他,背着药箱,向东去了。”……
临近中午,我们终于见到了刘庆民大夫。他出诊归来,蹒跚着回家,虚弱的身躯有些摇晃,一个上午,他跑了8家,看了2个老病号,给6个病人开了药,打了针……齐鲁晚报的记者说,本以为刘大夫身患重病以后会好好休息一下,没想到,他是病人,仍在为别人看病;仍在坚持尽一个医生的责任。我们一定要好好地报道报道这个默默无闻的乡村医生!
刘庆民大夫的工作量很大,对他本人的每一次采访,都会被若干个电话打断,他需要随时接诊、随时出诊。当新华社记者张志龙问他“刘大夫,是什么力量让您风雨无阻干了这35年?”他说:是乡医的责任。
让我感动的,是他无私的情怀
在刘庆民办公桌上,见到了一个鞋盒子。记者好奇地打开了鞋盒子,一捆捆用橡皮筋扎着的,泛着黄色的账单,展现在眼前。从中抽出一张来看,上面写的非常简洁。这些账单的纪录时间,从79年到现在,断断续续。每张账单上纪录的药费数量,从几元,几十元,到数百元。
鞋盒里到底有多少张药费账单,刘庆民从来没细细数过。在我们的再三要求下,他才让儿子刘壮壮进行了一个大概的清算,清算结果是:共有1800多张, 9万多块钱。9万块啊,在山村里都可以盖几间漂亮的新房了。面对这鞋盒子药费账单,刘庆民心静如水,他朴实地对我说:“有条件还,他们自然会还。不还,自然是没条件还。”翻看着这些账单,我想,账单虽然不会说话,但是每张账单的背后都饱含刘庆民的仁爱之心。
听说他常年为6位孤寡老人免费治病,我们便逐户进行了采访。在侯玉刚老人家里,我发现了一个细节,他家东墙上挂着一张挂历,挂历上除了毛主席像,还印着“隈泉卫生室”五个字,下面是三个电话号码。老人见我对这个挂历感兴趣,他指着挂历上的电话号码大声地说:“这个手机号是壮壮的,那个是庆民的,这个固定电话是卫生室的。”刘庆民告诉我,他们年龄大了,记不住电话号码,等有事了,找又找不着。所以,就想了这个办法,将手机号和座机号印在挂历上,挂在他们的床头。正是这些小小的细节,折射出刘庆民,心里总是装着病人,对病人无微不至的关怀。
刘庆民为病人诊疗有一个原则:能吃药的,就尽量不打针,能吃中药的,就尽量不用西药。一旦有空,他就扛着锄头,背着筐,到山上采药。经过处理后,免费为病人治疗一些常见病。这样,可以为乡亲们减轻一定的经济负担。
张家峪村有个女孩,10岁那年,患上了严重性贫血症,父母带着跑了好几家医院,住过院,也输过血,花光了家里的积蓄,可还是没治好。实在没办法了,只好用车拉回家来。孩子父母绝望了,可刘庆民没有放弃,他多方查阅资料,收集药方,决定用一种叫“老冠草”的偏方试试!他亲自上山采药、煎药、喂药,一天两次量体温,就怕出了差错。治了十多天,孩子能下床了。又过了些日子,竟奇迹般康复了。
大众日报王记者说:“在现今医患关系紧张的大环境下,太多的人不愿意赞美医生,但在刘大夫身上感受到的却都是病人的信任和尊敬。”
让我震撼的,是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几十年如一日,为病人把脉问诊。几十年如一日,根扎山区心不移。这种坚持,这种坚守,来自于刘庆民对这片土地的深情,对老百姓的依恋,更来自他乐观的生活态度。
隈泉村附近的十里八村,刘庆民是个“名人”,上至八旬老人下至几岁儿童都认识他。在村里小学采访,我问一个七八岁的小女孩:“你知道,经常给人看病的那个人叫什么吗?”。小女孩脱口而出,“刘庆民”。简简单单的一个名字,我感动了,也许这就是他快乐的根源。因为,这是乡亲们对他最大的认可,最大的褒奖。
刘庆民刚做完手术那会儿,也是整夜睡不着觉,担心病情复发。可当他想起农忙时,乡亲们主动地帮他耕地;患病的时侯,乡亲们的那些关切和期盼;他默默的感动着,很快就想开了,多么朴实的乡亲们啊,他说,为了这份朴实的乡情,活一天就给乡亲们看一天病。
刘庆民乐观的生活态度始终感染着我们,与刘庆民坐在一起时,除了看到他因劳累过度略显疲倦外,看不出是一位癌症患者,他总是微笑着。
山东电视台记者刘俊说:“在我没有来泗水的时候,我以为,刘庆民会过的苦巴巴的,走近他,才越来越觉得,他是那么的阳光,那么的幸福。”
一个刘庆民带动了无数个刘庆民。目前,省、市、县各级领导都非常重视开展向刘庆民学习活动,尤其是在全省卫生系统,掀起了向刘庆民学习的热潮,无论是党员干部,还是普通群众,都深深的被刘庆民的事迹感动着,鼓舞着。
刘庆民,就是一张闪亮的乡医名片。
谢谢大家!
医 者 仁 心——王宏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