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越千山万水的医者仁心——李兆奎
发布时间:2014-08-13
来源:

李兆奎的同事张桂馨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家好!我是李兆奎的同事张桂馨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跨越千山万水的医者仁心》

 

今天,作为“全国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2012国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省优秀援疆干部”、“省劳模”丹东市妇女儿童医院原妇三科主任、现任副院长李兆奎同志的同事,我有幸能在这里,与大家一同回忆、分享李兆奎同志的事迹,我感到非常荣幸。与李兆奎同志朝夕相处,在一个科室一起工作了2年,聆听、目睹他的一言一行,熟悉他的人都说他是一个热心、富有正义感、医德高尚、不善言辞但值得信任的人。

在座的各位都在医疗卫生战线上工作,应该都会感受到我们的岗位虽然伟大但也很平凡的,抢救危重病人、工作无定时、一台手术几个小时、深更半夜赶到单位接诊都只是李兆奎同志工作的常态,我想不必再多形容。今天,我最想与大家分享的,是李兆奎同志曾经说过的几句话。

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兆奎同志在援疆前说的那句话:我可以对不起女儿,但不能对不起患者。我女儿结婚可以推迟一年,但患者不能耽误一分钟!

2010年,我院的领导接到了市局的通知,要抽调人手援疆。我院领导非常重视,要把这件事作为一项政治任务认真完成。但是,人选的问题确实不好选。因为按照要求,援疆大夫必须是医德医风高尚、临床骨干,且身体健康的志愿者,考虑到当地生活条件状况,最好是男同志。在备选的几个人中,李兆奎同志无疑是比较符合这些条件的。但是,院领导甚至包括我们这些同事也猜测,李兆奎应该不愿意去。

当时一些情况比较特殊。首先,兆奎同志当时已经是我们院妇三   科的主任,正高职称,50多岁,再干几年就退休了,也算是功成名就,如果从自身利益考虑,真没必要再去吃苦拼搏。

第二,当时兆奎同志的身体也不是非常好。长年操劳,兆奎同志高血压,心脏也不好,兜里长年揣着尼福达。

第三,当时他的女儿就要结婚了,婚期、酒店、婚庆公司等等一切一切都订好了。所以当时我们都怀疑,这时候兆奎怎么可能答应去新疆?

没想到,不等领导正式向他提出来,兆奎同志听说这件事之后就主动提出愿意去援疆。我们问他:那你闺女的婚礼怎么办?他说:没事,闺女能支持我。我们在电视上看到了新疆的情况,确实缺医少药,而且援疆是响应党组织对我们提出的号召,咱们院还是我最适合去。大不了我叫闺女把婚期往后推一年。

就这样,兆奎的女儿把婚礼推迟了一年又一年,直到    年“十一”才结婚——当时,兆奎已经被确诊出了肺癌。其实,他去援疆一年的时候,我们也问过他是不是该给女儿办婚事了?他对我们直叹气,说新疆那面患者太多,他确实回不来。他说:“再推一年吧。我可以对不起女儿,但不能对不起患者。我女儿结婚可以推迟一年,但患者不能耽误一分钟!

兆奎同志让我印象深刻的第二句话,是一位患者给他塞红包的时候他说的:种一亩地瓜,才能卖二百块钱,我要这钱不是丧良心吗?

院领导考虑去援疆的人选,医德医风当然是重中之重。这一点,兆奎同志当之无愧是我们的楷模。他接诊从来都是,无论患者贫富贵贱,都一视同仁,对每一位患者都关怀有加。他当主任,不仅认真对待自己的每一位患者,科里其他大夫的患者,他也坚持每天查房时都探视到。

还记得几年前,市民政局把一名宗教人士送到我们医院,就是李主任接手的。那是一名五十多岁的尼姑,开始的时候这位宗教人士挺担心,觉得自己无亲无靠,又听说现在都流行给医生送红包,自己送不起,生怕医生不好好给她治病。和她的担心相反,兆奎同志不仅悉心为她诊治,还号召科里的同事有时间就多关心她、照顾她,而且知道她经济上有困难,还个人掏腰包捐钱给她。这位患者非常感动,说:都说现在得塞钱给大夫,没想到你反倒捐钱给我,你叫我怎么感谢你呀?兆奎笑着和她说:这回你知道了吧,医生是救死扶伤的,别听社会上那些谣言。那位患者真是感恩戴德,出院前和科里的同志们说:“等我回去,给你们每一位都立长生排位,天天上香保佑你们。”

还有一次,兆奎同志接诊了一位宽甸来的老太太。她家是农村的,挺困难,也是听说看病得给医生塞红包,非要塞给兆奎二百元钱。说实话,现在一些患者顾虑比较多,医生不收红包他们还提心吊胆。兆奎碰到这种情况,能拒绝的就拒绝,实在拒绝不了就转手存到患者的住院押金里。而且,他一般都不自己经手,大多是交给护士去办,做到有据可查,很注重自己的形象。

当时,宽甸那位老太太塞给兆奎二百块钱,兆奎也是把钱交给护士长,存到患者的住院押金里。兆奎说:这老太太,种一亩地瓜也就挣二百块钱,容易吗?咱要是要了这二百块钱,真是丧良心啊。

今天,我想和大家一起分享的第三句话,不是兆奎说的,是我们同事开兆奎的玩笑,说:他这辈子啊,怕了一辈子老婆,就这件事自己做主了。这件事,就是去支援新疆。

兆奎是个公认的模范丈夫。别看他长得膀大腰圆,还能做一手好菜。到现在,我还能记得他包的包子的味道。那时候他晚上有应酬,都特意回家把饭做好再出去。所以当初他说要去援疆,我们都说:你去了嫂子怎么办?他说:她吃饭能自己解决,患者没人治病自己能解决吗?

说起来,他做饭的手艺好,我们这些同事也没少沾光。平时在工作中,兆奎是我们的领导、老师,不仅言传身教,每一名重点患者出院,他都组织大家学习总结。在生活中,他就是我们的老大哥。有时候周末,他就把同事们叫到他家去,大伙儿在客厅打扑克,他自己在厨房里忙活,中间还得给我们“伺候局儿”。敢这么使唤领导的,我们科也算独一份儿。

可以套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讲,兆奎身上有一股“正能量”,虽然话不多,但是身上就像有一股无形的凝聚力,总是能团结每一个同事,在他身边久了,受他感染,都能积极阳光地面对生活、面对工作。院领导也是考虑到他这种宝贵的特质,认为援疆,除了提供医疗服务外,兆奎还能发挥更多的作用,所以最终决定了让兆奎同志去新疆。

但是,谁也没想到,兆奎去了新疆一年多,再次回来,不是高高兴兴参加女儿的婚礼,不是和我们这些老同事、好朋友相聚,而是为了肺癌手术。他的归来,背负了荣誉、信念和新疆人民满腔的感激,但迎接他的,却是他女儿止不住的两行眼泪。

从辽宁到新疆,要横跨4000多公里。李兆奎言传身教,热心帮助新疆同事提高医疗技术,共组织各种形式的专题讲座100多次,为农九师医院培养出一支“永不走的医疗队”。在偏远的边陲小城,李兆奎的名字被患者口口相传,人们在期盼着他早日归来。美丽的塔尔巴哈台山见证着他无私无悔的奉献之旅;静静的额河水诉说着他倾心倾情的爱心之歌,李兆奎以他质朴的行动、真情的付出诠释了辽宁援疆医生的美好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