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兆奎的同事赵翔
尊敬的各位领导,朋友们:
大家好!我是李兆奎的同事赵翔,我给大家报告的题目是《苍劲的胡杨》。
刚才张桂馨同志和大家一同回忆了李兆奎同志在我院工作的点点滴滴,以及他决定支援新疆前面临的抉择和坚定的信念。下面我也想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下李兆奎同志的几句话,并以此来回忆兆奎同志在新疆期间那段感动了无数人的经历。
李兆奎同志最让我感动的一句话是:我选择了援疆就是选择了奉献,等我身体恢复后还回农九师医院工作。说这句话时,他已经被确诊患上了肺癌。他的女儿流着眼泪到机场去接他,听到他说这句话,他的女儿说:“爸,你放心,就算你的身体不好,不能去援疆,我会接你的班儿,去支援新疆的。”
不仅是兆奎同志的女儿,我们单位的许多人在了解了兆奎同志在新疆的事迹后,都大受感动,表示愿意像兆奎同志一样去援疆。大家都是被他这种伟大的人格魅力所感染,他在新疆度过的400多个日与夜,都是可以让闻者流泪、观者铭记一生的。
2010年末,兆奎同志作为我市3名援疆医生之一,奔赴祖国西北边陲的塔尔巴哈台山和巴尔鲁克山下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九师医院。2012年3月,他已经得知自己的肺部有一块肿块,但他仍然坚持在新疆工作。
其实,兆奎同志带病坚持工作不是偶然。就说在新疆时兆奎同志做的最后一台手术,是兵团一六六团6连职工张忠兰。原本预定今年3月9号做,可在那之前,兆奎同志就持续低烧、咳嗽,肺部也发现了异常,但他一直没抽出空去详细检查,就带病坚持工作。3月6号下午,他不慎将左脚脚踝扭伤,脚肿得像面包一样,都不敢着地。
排期9号做手术的张忠兰听说兆奎又伤又病,以为自己的手术不能如期进行了。后来她回忆说:“听说李主任脚扭伤了,我心一下子就凉了,心想:“人家自己都顾不过来,还能给我做手术吗?”她没想到,3月8号下午,兆奎同志竟然拄着拐杖来到她的病房,嘱咐她做好术前准备。赵奎同志对她说:你放心,我明天一定按时给你做手术。他还安慰他们不要有什么顾虑,并且表示不论有多大困难,都会把这个手术做好。
那几天,因为外伤,赵奎同志每天都得打点滴。3月9日上午,他为了准时给张忠兰做手术,点滴还没有滴完,就让医生把针拔了。他说:“病人多住一天院,就多花一天钱。”说完,架着拐杖来到手术室。脚脖子肿的太厉害,疼得不敢着地,他就叫人搬来一张铁凳子,他跪在凳子上给张忠兰做手术。这个情景,让在场的人感动得都落了泪。护士一边擦眼泪,一边用冰袋为他疼痛不止的左脚降温……
赵奎同志援疆440天,先后诊治了360名妇科患者,为160名各族妇女做了妇科手术,抢救危重患者20多人。其中像张忠兰这样的例子,屡见不鲜。
一位姓顾的患者3年前就被确诊为恶性子宫肌瘤,因为家庭条件不好,去乌鲁木齐市治病需要3万元费用,家里拿不出来,只好躺在家里“听天由命”。听说家门口来了医疗专家,她就抱着试试看的心态来到农九师医院。没想到,这里不仅诊疗费用比较低,而且负责他的李兆奎还想方设法帮他们省钱。李兆奎说:“老百姓的生活还比较艰苦,当医生的要帮他们精打细算。”所以他为病人检查,如果B超能解决问题,他绝不让病人去做CT;如果病人带来的片子能够诊断清楚,他绝不让他们再做第二次。给病人治病,在保证药效的前提下,哪种药便宜就用哪种;能用一种药治好,就不开两种。
后来,这位姓顾的患者术后出院,多次在各种场合说:“我得了病,是不幸的;但遇上李主任这样好的人,又是幸运的!”
兆奎同志还说过这样一句话:边疆医院太缺技术,太缺人才了。我来援疆,时间有限,总想给这儿留些什么,就把我的技术留下吧!
兆奎同志刚到新疆时,农九师医院在人员方面出现了断层,往往一遇到疑难杂症,要么得请上级医院专家前来,要么得把患者转到500多公里外的乌鲁木齐,患者不仅得不到最及时的救治,治疗费用还大大增加。
面对这种情况,赵奎同志说:我在这里做100例、1000例手术,都说明不了什么,如果我走了,你们能把我的技术传承下去,才是我最大的心愿。像阴氏子宫全切、子宫内膜癌、卵巢癌根治这样的手术,在丹东妇女儿童医院已经不算是疑难手术了,但在这里还需要转院。李兆奎说,“我来到这里,一定要把这些手术开展起来。”
刚刚报到4天,李兆奎就开始接诊了。听说妇产科来了位辽宁专家,患者们真的是接踵而来,光是第一天,李兆奎就接诊了18位病人。
为了提高妇产科整体医疗水平,李兆奎制定了一整套系统的学习方法,从教学查房、业务讲课、专题讲座、疑难危重病例尤其是恶性肿瘤诊治、手术讨论会诊,到规范病历书写、纠正医护上的不规范习惯等等,李兆奎毫无保留地把自己的技术和经验手把手地传授给当地的同事们。
李兆奎对患者是出了名的和气,对科里的大夫却是出了名的严厉。查房,他进门先跟病人打招呼:哪儿的人啊?家里几口人啊?家里条件如何啊?拉拉他们的手,掖掖他们的被子,临走还要叮嘱一番。
转身回到医生办公室,看到交班报告上一患者名下只记录“术后”两个字,李兆奎眼睛就瞪起来了,戳着病历卡大喊:“术后?是术后第一天,还是第二天?不写清楚病人能护理好吗?”
别看李兆奎这么严厉,农九师医院的大夫们还真爱戴他。单位安排医生魏萍去乌鲁木齐医院进修,她不去,只因有李兆奎在这儿。她说:“跟他学习一年,比过去工作两三年提高得还快。”医生翟洁也说:“严归严,李老师对我们就像慈父一样。好多次,我做手术,李老师站在我身后手把手教我,很多次一站就是手术全程。”
李兆奎著名的“教学查房”让很多医生都打怵。他会问医生有关病例的每一点细枝末节。他最讨厌别人说“差不多”、“好像是”。
疑难病例讨论、集体会诊,大家一致认为应该开刀。他会一个个询问,要求大家像放电影般一步步预想手术过程,想好了,才能确定做不做、怎么做。
手术台上,李兆奎更强调细节。“器械拿得不对”、“这么操作不规范”……李兆奎的脸色非常难看。他常说:“小错误不指出来,酿成大错就无法收场。”
从教学查房到业务讲课,从患者诊断到制订治疗方案,从检查项目到病案登记,从手术讨论会诊到规范病例书写,李兆奎结合科室实际制定了一系列严格的规范流程。
妇产科的每个医生都跟李兆奎上过手术台。手术台上的李兆奎总会不停地给身边的医生讲解示范,细致到每一个流程的每一个环节。“这里太缺技术,也太缺人才了。”李兆奎说,“我来援疆,时间有限,一年半能留下点儿什么?就把我的技术留下吧!”
张晓是一名工作仅5年的年轻医生,她用“突飞猛进”形容自己医术的进步。她说:“这全靠了李主任毫无保留地把自己掌握的知识掏出来。你能想象吗,李主任作为一个临床经验丰富的专家,会给我们这些年轻医生当‘二助’,这可是我们实习时做的事啊。”
在兆奎同志的带领下,农九师医院妇产科的同志们共同努力,从他来到农九师医院,医院没有出现过一例重症转院病例,也没有再请过一位“外援”医生。
兆奎同志还说过一句话,乍一听,我们还觉得难以理解,细一想,我们都体会到了他和新疆人民在那400多个日与夜结下的身后感情。
他说:我真得感谢新疆人民。要不是他们对我的关怀、关注,我可能现在还不知道自己得了这个病。
去年夏天,我们医院接待了一支新疆来的记者团,他们要采访关于兆奎同志在丹东的事儿。但是,往往我们说着说着,他们就会想起兆奎在新疆时的表现,然后就流下眼泪来。我们本来就因为兆奎得病的事情绪不好,他们一哭,我们也跟着掉起泪来。
2012年春节前,兆奎就开始持续低烧、咳嗽,3月6号他被发现肺部有一个5公分的肿块。作为医生,他知道这个肿块很可能是肿瘤。同事劝他赶紧到乌鲁木齐确诊,他说:“有个患者预约了阴氏子宫全切手术,这台手术难度大,还是由我来做。”接下来的3天里,李兆奎连续做了两台手术。
新疆的同志关心兆奎的身体状况,反复敦促他去确诊。但他放不下农九师医院的工作,总是“强颜欢笑”说:“你们看我这体格,能有什么事?”一直拖到3月13号,他的病情加重,实在扛不住了,才到乌鲁木齐做进一步检查;14号,确诊:肺癌,需要回辽宁做手术。
现在,兆奎同志刚完成第四次化疗。新疆方面不少人来看他。可是人家往他病床前一坐,本想关心关心他的病情,他反倒先问起人家来:科里的术前讨论、教学查房还照样进行吧?患者多不多?一些疑难手术咱科大夫能独立进行了吧……
在新疆,兆奎同志被称为“来自辽宁的白求恩”,他带出来的那支群众满意、领导放心的队伍,被称为“永不走的医疗队”,这样的成绩,对得起他援疆医生的身份。但在他现在病情这么重的情况下,他还是惦念着新疆的事,他说:我的工作还没完成,我真想回去啊。他的爱人张文英说:“如果老李的身体不允许,只要组织上需要,可以让我们当医生的女儿去完成援疆使命。”
在中国西北部新疆沙漠中,生长着一种树,叫胡杨。它“生而一千年不死,死而一千年不倒,倒而一千年不朽”。李兆奎就如一颗苍劲的胡杨,在疾风暴雨中勇敢坚强,在呼叫的风沙中昂然挺立,他把毕生精力献给了他忠爱的医疗卫生事业和他的患者,他把汗水洒向了新疆塔尔巴哈台山下。
李兆奎,西部边陲的各族人民祝您早日康复、健康平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