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朋友们,大家好,我叫张晓华,是医药卫生报社的记者,我报告的题目是《心灵的震撼》。
作为一名新闻记者,我报道了许许多多难忘的人和事,但在采访报道胡佩兰时,不仅让我难忘,更是让我接受了一次次心灵的震撼与洗礼。
“一位96岁的老医生,每周还坚持坐诊6天;她挣的钱不多,却大都捐给了希望小学。”当一位朋友无意中说起这位老人时,职业的敏感告诉我,必须让更多的读者认识这位好医生。
2012年5月8日早上8点多,我来到郑州市建中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穿过狭窄的走廊,来到最尽头处的妇科诊室。这时,我看到候诊的患者不下十几人!
一间不到15平方米的诊室里,木凳和诊断床上坐一排,墙边站一溜儿,那么多候诊的患者,却依然能保持一种安静有序、一种肃穆庄严。这一切,都因为这里坐着一位特殊的医生。
瘦小的胡佩兰老人依墙而坐,满头白发,但浓密、有光泽;厚厚的老花镜片后,一双眼睛炯然有神。跟患者交谈时,她神情专注、反应灵敏、声音洪亮;写病历时,她一笔一划,字迹工整。
她的动作是那么的慢,却又是那么的认真!
没人大声说话,胡佩兰老人的声音,始终是诊室里最响亮的。我没有打开相机,而是站在一旁,静静观察着。
这时,有病人需要做妇科检查,以确诊病情。老人戴着橡胶手套的右手放下笔,撑着诊桌边沿儿,左手扶着椅背,缓缓起身。然后,她又用右手扶着腰,左手推开检查室的门。人进去,门又合上。
后来我才知道,由于她患有严重的骨质疏松和腰椎间盘突出症,腰部要靠缠附的钢板来支撑,起身、弯腰、落座,每一个看似简单的动作,老人都是忍受着剧烈的腰疼来完成的。她从不让别人搀扶,也从不让学生替她完成检查。
我惊诧了!这是一位96岁的老人吗?不,她像一尊雕塑,更像一个奇迹!
我一下子被胡佩兰老人征服了,想进一步走近老人灵魂深处的冲动油然而生。
于是,我离得更近一些,进一步观察老人是怎么看病的。我目不转睛地看她诊断了七八个病人。她问诊问得很仔细,病人的生理周期情况、分泌物情况,任何蛛丝马迹都不肯放过;病人口述的症状,她不放心,一定要亲眼验证。她提醒多次人流的病人:“做流产多了不好,知道吧?少做流产,尽量采取避孕措施。”她叮嘱不孕的少妇:“别到处听信专治不孕不育的广告,有钱没地儿花了那是。”对需要到大医院做进一步检查的患者,她细心写好地址,一再叮嘱着病人。
在胡佩兰老人的病人里,有坐高铁来的,有坐飞机来的,最远的来自新疆和广州,病人的路费往往比药费都贵得多。从8点半到1点,老人一上午没喝一口水,没上一次厕所,一共看了36个病人,一口气工作了四五个小时。
胡佩兰老人常常告诫她的学生说:“病人大老远跑来,找不到你医生,那怎么行!只能让医生等病人,不能让病人等医生。医生的职责就是看病,没有了病人,你还当什么医生?!”
胡佩兰老人看了一辈子病人,一直看到了96岁,还在坚持着看病人,因为老人知道,她自己是一名医生!“没有了病人,你还当什么医生!”
多么可亲可爱可敬的老人啊!
当天下午3点,我如约来到老人家里。她的家具是老式的,椅子背上斑驳一片,看上去很是破旧。一看家里的摆设,就知道老人的生活简朴。
保姆偷偷地说,这老太太真够抠门的。舍不得浪费一个馍,舍不得多买一棵菜,剩菜剩饭从不扔。吃剩的馍馊了咋办?切成片儿,在微波炉里烤烤。她一边乐呵呵地吃着,一边念念有词,一个好好的馍,扔了多可惜!你看,这烤馍片儿黄灿灿的、焦酥酥的,多好看、多好吃啊!
谁能想到,这样“抠门儿”的老人,来看病的人没有带够钱,她二话不说,总是慷慨解囊。年轻时候,她不光借给病人钱,锅碗瓢盆、油盐酱醋等,都拿到医院,借给病人使用。
有一次,她的爱人李公恕先生出了远门,她自己带着孩子在家做饭。下面条时,才想起昨天把锅借给了一个病人。没办法,就让孩子去邻居家借了口锅。面条下好后,她发现成了一锅粥,百思不得其解,找邻居一问才知道,原来,面条应该用滚水下。
胡佩兰一辈子对自己的日常生活并不经心,对医学、对病人却满腔热心。她常说,病人本来就心情不好,如果医生不用情、不用心,那不是雪上加霜吗?
李公恕先生与胡佩兰医生恩爱一辈子,他一直支持理解妻子,很少有什么埋怨话,但李公恕先生临终前还是说了最后一句抱怨话:“你能不能把花在病人身上的精力,拿出一点点给我和孩子们!”
每每讲到这些,胡佩兰老人眼圈红了,心里满是愧疚。她喃喃地说:“我对不起老伴儿和孩子们啊!”她又说:“病人多痛苦,多需要医生啊!在我心里,病人比健康人更需要我。”
在胡佩兰老人的眼里,病人是最重要的!她爱病人甚过爱自己;爱病人甚过爱亲人!
光帮病人,她还嫌不够。2001年春天,已是85岁高龄的胡佩兰听说共青团郑州市委征集青年志愿者,她热血沸腾,“报个名试试,做好事又不是年轻人的专利”。得知她是个八旬老太太,工作人员婉言谢绝了申请。老人据理力争,终于如愿成为郑州市第一批注册青年志愿者,也是史上年龄最大的“青年志愿者”。
2003年,她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有关贫困地区孩子教育问题的报道,决定要帮帮这些孩子。她用信封包了1万元钱,送到共青团郑州市委希望工程办公室,想用这笔钱建5个希望书屋,让贫困的孩子有书看。从此,她每年都要省出一万块钱捐给希望工程,至今已经捐了50个希望书屋!
结束这次让人受益终身的采访,告别胡佩兰老人时,她拉着我的手叮嘱:“人活着,要对别人有用。”“做力所能及的事儿,别嫌事儿小!”
“别嫌事儿小!”胡佩兰老人曾经是解放前的本科生,全国劳动模范,三甲医院的大专家,却在最基层的社区一干二十几年,一直到生命的尽头,她用一生身体力行着这句话。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大医博爱、济世救人。在五味杂陈的时代变迁中,这株芷兰美丽一生,芳香四溢。
回到报社后,我先后深情撰写了《仁术引来“回头客”》《胡佩兰:永远在路上的医者》等报道,刊发在医药卫生报、健康报上,在行业内外引起了强烈反响。后来,多家媒体相继开始关注,胡佩兰这个名字走进越来越多人的心里。
2014年1月22日上午,我正在写一篇报道时,接到了陈启明主任的电话,他沉痛地告诉我,胡佩兰医生于清晨6时平静逝世。生命的最后时刻,她依然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忠诚履行一个医务工作者的神圣职责。
轻轻的,她走了。她的精神、她的芬芳却留给了这个时代,感动了病人,感动了中原,感动了中国!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