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务基层,做一名百姓满意的健康卫士——马石明
发布时间:2014-08-04
来源:

     各位领导、各位同仁大家好!我很荣幸能有机会向大家汇报我的工作,进行相互交流学习。我今天的汇报题目叫《服务基层,做一名百姓满意的健康卫士》。不妥之处,请大家批评指正。

一  植根基层 服务一方父老

20126月,面向全国的公选中,我能幸运的应聘到天峻县这片高天厚土,是因为天峻人民赋予了我信任也寄托了希望,我离开省城医院到天峻这个人们称之为“只有鹰敢去的地方”,是因为我在多种环境和学习的历练都是为了能更好的为基层患者服务,也只有在基层我才能真正实现人生的最大价值,所以我来了。在临近五十的年龄踏上平均海拔3400米的藏地高原,来到新形势下面临诸多发展困境而且急需突破的天峻县人民医院,不仅是对身体的适应能力是一个大考验,对我工作能力也是一个大考验,我选择了天峻,也意味着选择了挑战。当时的天峻县医院面临着来自外部和内部的两大压力。外部压力来自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和改善医疗保障服务能力的呼声,以及随着大规模矿产工业和运输业兴起中对医疗服务能力匹配跟进的需要压力。而县医院从硬件到软件都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许多县级医院本应具备的条件还不具备、许多急需开展的业务还没有开展起来,与当地老百姓的医疗需求和工业开发中对矿难和交通事故进行急救的医疗需求形成很大的反差和矛盾,对县医院的责任和压力可想而知,一时间县医院还成为了人大和政协委员关注的焦点。我接手天峻县医院院长时,医院因技术力量过于单薄,除简单的局麻小手术外,手术室的门几乎常年关着,需做急救手术的病人往往耽误在数百里外的转院途中。而且在制度建设、医疗质量、服务水平也存在一些不尽人意之处。职工们的心气和工作热情也很低落,许多人都想寻机调走或退休。面对此景,在各级领导的支持和职工的积极配合下,我们首先从急需的外科建设入手,没有条件创造条件,逐步开展了多例普外和骨科常见手术,以此带动其他科室发展,并经过多方争取,先后安装了DRCT、大生化等必需设备。新建了重症监护室,对手术室、产房、检验科进行了改造。安装了电梯,修建了环境优雅舒适的高原氧吧休闲区,改善了就医和工作环境。为了加快专业队伍建设,采取了传、帮、带和请进来、送出去进行培养的双管齐下方法。并且在整风肃纪、建章立制、强化管理、转变作风、改善服务等方面进行了大力的推进。20133月当我亲自主刀给病情危重患有胆囊结石、化脓性胆囊炎的68岁南木吉老阿妈成功实施了胆囊切除手术后,南木吉的家人捧着洁白的哈达献给大家时,职工们舒心地笑了。而且南木吉家人翘着大拇指说的一句“草原牧民的好曼巴”在天峻大地也迅速传播开来。当宏纳多杰美巴活佛得知我能做乳腺癌手术的消息后便带着他患有乳腺癌的老母亲来到医院,执意要我给她做手术,经过精心准备,我主刀成功实施了天峻县医院建院六十年来的第一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手术后经过在青大附院化疗,使老人的健康得到了恢复。我主刀第一例剖宫产手术使中断十多年的这一手术重新在天峻县医院恢复,一度冷落的妇产科也迎来了一个个小生命的安全诞生。201310月医院里送来了一名因跌落下水井造成腰椎爆裂性骨折、骨盆粉碎性骨折,一根竹竿从臀部刺入腹腔的病人,当时病情危重,若长途转院就有生命危险,但县医院的条件有限,存在着很大的医疗风险,但我深知:怕担风险就会放弃一个鲜活的生命,在生命的紧急关头,医生的责任只有竭尽全力的抢救。所以我们断然选择了紧急施救,经过四个多小时的剖腹探查术,从腹腔中成功取出了22公分长的竹竿,挽救了患者的生命。在短短的两年时间里,天峻县人民医院仅有5人的外科、三人的妇科团队成功地施行了近一百多例手术,其中由我主刀的就多达八十多例。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曾经一度沦为批评责难焦点的县医院,各项业务兴起来了,职工的精气神也旺起来了,又成为了人们信赖称赞的热点。

二  情系基层,守护好一方安康

多年的基层工作使我知道,医院不仅是一个医疗单位,更应该是给人希望和温暖的家。为了给患者和职工营造起家的氛围,我们对多年的医院内外垃圾进行了清除,还进行了围墙整修,安装大门,种草铺路等外部环境的整治,使医院的面貌焕然一新。在内部将规范操作与人性化管理相结合,通过修建职工宿舍,开办职工食堂,培养医院文化等一系列措施,凝聚起了职工的心。并把了解患者及家属的愿望,满足患者及家属的期望,当做了工作中的大事。根据牧民的民族习俗,开设了便民小超市、便民厨房,设立家庭病床,开展了一切从病人出发的献爱心服务,使患者和家属在天峻县医院有了家的亲切和温暖。医院活了,职工们心齐了,但我们的脚步一刻也不能停下来,服务基层和群众的标准只有提高不能降下来。在继续抓好医院发展的同时,我们把目光投向了更广阔、更边远的基层。一有空,就带队下乡巡诊,了解牧民的需求,征求矿工的意见,还对县敬老院不定期开展了免费体检,送上了医务人员对老人们的一份关爱。还与织合玛乡、龙门乡、新源镇等卫生院建立对口联点帮扶关系,不定期进行业务指导和巡回医疗。在巡诊期间发现舟群乡桑毛村80多岁老阿妈杨毛左胳膊骨折后应未得到及时治疗而形成假关节导致残疾的情况后我虽然进行了手法复位固定和药物治疗,解除了老阿妈长达三年痛苦。但从中我也更深刻的体会到了基层群众对医疗的需求和我们医者的责任。敬老院中发现的70多岁的多日杰老阿卡因患有严重的巨大疝气,多年来隐忍着痛苦和不便而艰难度日的情景时,我的心流泪了。当我双手接过老人手术痊愈后亲自送来的写着“关爱老人、好心曼巴”锦旗的时候,我再次强烈感到了肩膀上的责任。一名好医生他的一生的精力和时间应该属于病人,一名基层医院的主要责任人就要团结带领他的团队担负起守护一方百姓健康的责任,唯努力,才能不负一方父老。

三  爱洒基层,甘为百姓付出

作为一名医生,能赢得患者的信任和满意,家属的放心就是我们最大的满足和幸福。天峻是个以藏族为主的地区,为了更好地和群众沟通交流,我还学会了一些日常藏语,对患者带着真感情做到了笑脸相迎,暖语相慰。在真心相处中与许多患者成为了好朋友。墙上挂着的一面面充满感激话语的锦旗,一条条代表着感恩之心的哈达,无声地证明着天峻县人民医院重新建立起来的新型医患关系,也证明着天峻县医院在老百姓心目中树立起来的新形象。来到天峻后没日没夜的工作使我原本很棒的身体患上了严重的高血压、下肢静脉曲张、经常性流鼻血、失眠这些因身心过度透支造成的疾病。还记得201212月奔赴离县城200多公里的苏里乡义诊,当我们结束对一百多人的诊治天色已很晚,为了不耽误第二天的手术,连夜返回的途中发生了救护车轮胎爆裂的事故,被困在了寒风刺骨野狼嚎叫的旷野中直到凌晨四点才借到轮胎返回医院,如期进行了手术。对我和同事们来说放弃节假日、加班加点工作已经是家常便饭了,常年在一线工作的我们都很辛苦,也很劳累,但在苦中我们感受着呵护生命的快乐,在累中体验着生命的价值。记得在3.14玉树地震时虽然未能去灾区第一线,但在担任医院抗震救灾病区主任的30个日日夜夜里,我和同事吃住在医院,许多时候得不到休息和睡眠,在紧张的工作中我既当指挥员又当战斗员,把自己的全部精力和时间用在了对伤病员的救治上,一个月下来身体整整消瘦了15斤,但我们的辛劳换来了患者的健康,我们觉得即使再掉几斤肉,在生命所托健康所系的医疗卫生战线,在救助他人的时候我们往往疏忽的是自己的身体,冷落和顾不上的是家庭和亲人。20003月我年迈的老母病危时我因工作忙只匆匆看望了两次,临终都未能守护在身边。同年待我如子的大嫂身患急症,我却在抢救他人的时候未能顾得上大嫂使年仅40的大嫂在等待中因耽误时间而失去生命。2012年底当我将全部身心投入新岗位的关键时刻,父亲患上了肝癌,我除了看望过几次,未能在床前侍奉尽孝,在父亲病危弥留之际,手指着窗外喊着我的乳名时,我都不在身边。妻子患有妇科肿瘤,作为医生,我深知拖延的后果,但由于工作一直拖着。亲爱的同仁们,说到这里我特别想说的是我们这些奋战在医疗战线的医务工作者们和其他人一样都是有感情的人,我们也深爱着我们的家、我们的父母、我们的妻儿、我们的兄弟姐妹,但我们选择了医生这个职业,就意味着我们有时会面临抢救他人和呵护家人这样矛盾的抉择,我想诸位同仁或许都有和我相似或更为艰难的抉择,但我们大家在面对尽孝和尽忠时,我们会毅然选择尽忠,在对大众的治疗和家人的治疗中,往往会选择大众,因为我们是医生,我们是大众健康的守护者。

古人说得好:“医乃仁术,无医德者不堪称医也”。作为医生救死扶伤,尽职尽责是天职,作为医生我们时刻将仁爱敬业印在脑海中,力争把爱心传递给每一位患者。在为基层服务的行医经历中我们常常会尽自己的能力为付不起医药费的贫困患者垫付医药费,在血源紧张的危急关头会主动挽起袖管,毫不犹豫的将自己的血液输给患者。近年来我还先后资助四名贫困学生完成了从小学到高中的学业,用自己的绵薄之力回报着社会。

医生是一个神圣的职业,一个医者应该有清廉本分的职业操守,在天峻县人民医院我们坚守着哈达是情谊,锦旗是褒奖,但红包和回扣是白衣天使这个纯洁称号身上涂抹的污点这个底线。按照“为民、务实、清廉”为主题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和卫生行业 “十六禁”“九项规定”,我们坚定的奉行廉洁行医这个准则,切实解决老百姓的看病就医中的“三难”问题,使天峻县医院在老百姓中赢得了良好的口碑。

四  为了基层,练好服务本领

记得当年走出省卫校大门,许多同学选择了继续深造上大学,而我服从分配,把七年的青春年华无怨无悔地投入到了化隆县沙连堡乡苦焦的黄土大山里,在三个人,一匹马,一个药箱,一只手电筒的条件下成为了当地藏、撒拉族等兄弟民族群众信任和离不开的“尕曼巴”。后来我也曾有机会改行从事行政工作当一名公务员,但我坚守着自己的初衷继续了我的医生职业。走出校门我一头扎进条件艰苦的最基层,是我有机会更深的接触了底层,了解了他们对医疗服务的渴求,也促使我成了一名能适应基层医疗的全科医生,在干中学的过程中,我也渴求着用新的知识不断地充电来提高自己,所以我根据每个工作时段医疗实践中遇到的难题,争取着各种有效的学习提高机会,挤时间完成了临床医学的大专、本科两个学历的学业,先后在青海红十字医院、青大附院、北京中日友好医院、广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广州市妇婴医院等进修深造,经历了从乡卫生所医生到乡卫生院院长,县医院妇外科主任,县医院副院长,院长,省妇儿医院成人综合科副主任,乳腺科主任等多岗位锻炼的机会。在业务上也实现了从基层全科医生到普外为主在乳腺等方面有所特长专业医生的转变。在基层工作期间,成功实施了从输卵管结扎术,阑尾切除术到较高难度的胆道,胃肠道等大小手术三千多例,填补了当地的业务空白。在省妇女儿童医院工作期间,组建了成人综合科,开展了成人普外手术,拓展了业务范围,填补了儿童医院的成人业务空白。2009年领衔组建了乳腺专科,开展了乳腺癌根治术、乳管镜微创技术等业务,还承担了“全省乳腺癌普查项目”培训任务和省级医学继续教育讲座。主持并参与实施的《纤维乳管镜下钢丝定位诊断技术》,《纤维乳管镜下液基细胞检查技术》,《西宁地区学龄前女童乳腺发育状况调查》等科研项目,填补了省内该领域科研空白,为学科的发展奠定了基础。在注重专业理论知识,不断总结临床经验的过程中积极撰写论文,参加各种学术活动,并在各类医学刊物上发表论文十余篇。

30年的坚守和付出也赢得了诸多的荣誉,2004年被门源县评为民族团结先进个人;2005年评为海北州“青年岗位能手”;2006年荣获青海省第七届“十大杰出青年”;2006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优秀院长”;2006年被中国医院协会、中国健康报社评为“医患携手共赢健康”先进个人;2009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抗震救灾优秀共产党员”;2010年被青海省卫生厅党组评为优秀共产党员;2012年被青海省卫生厅评为卫生工作先进个人;2014年被青海省卫计委推荐参加全国2013-2014“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评选活动。担任第十二届门源县政协常委;海北州第九届党代会代表;;聘任为青海省青年科技工作者协会第三届委员;聘任为人民日报社《医院医疗质量管理与院务公开实务》编委会委员;被《门源县志》列入门源县19902010年知名人物,门源县知名外科专家。

从事医疗卫生工作,能为广大患者服务,是我实现人生价值的最佳途径。我要感谢我的老师。是他们指引我在工作中不断的进步,他们孜孜以求的敬业精神、学习态度和关爱病人的人文情怀,永远是我学习的榜样。我要感谢我的病人。是他们以自己的身躯,以自己的疾病,能让当初毫无临床经验的我得到学习锻炼的机会。是他们的信任、鼓励乃至宽容,让我逐步成熟并积累起了较丰富的临床经验。我要感谢我的同事,是他们的支持和鼎力相助,甚至是尖锐的批评,让我能在克服困难中不断进步。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没有他们的支持和付出,我也不能一心一意的在岗位上工作。我要感谢我的各级领导的信任支持和栽培,是他们的教育和鼓励让我不断上进和发展,并给我提供了施展抱负和才能的平台和机会,我将会永怀感恩之心矢志不渝地坚守自己当初的选择,兑现一辈子只做一个好医者的诺言,在人民群众最需要的地方奉献自己的一生,以此作为对社会,对大家的回报。

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扎西德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