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雁武汉大学中南医院肿瘤科
生命所系、性命相托。这是病人对医生的信任,也是当今社会和人类历史上最高程度的信任。面对这种信任,我们是否倍感自豪、重任在肩?
医者仁心、大爱无疆。这是医生对病人的情怀,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中最纯洁质朴的情感。胸怀这种情感,我们是否勇于担当、竭诚奉献?
肩负这种信任、胸怀这种担当,我们渡过了忙碌的日日夜夜,岁岁年年,用我们的双手创造了一个个医学奇迹,谱写了一篇篇生命传奇。
培养医德精进医术
作为肿瘤医生,我的职业追求就是为人民大众减除病痛、增寿延年,始终把提高临床疗效、高尚医德作为职业灵魂。
云梦县城的赵欣(化名)先生2007年1月得了大肠癌,肠子全部堵塞,十几天解不出大便,病人肚子痛得厉害,不停呕吐。当地医院保守治疗无效后就没有更好的办法了,就给病人上了胃管,转到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经过详细检查,我发现病人的大肠癌已经出现了腹腔内转移,若按常规的治疗方法效果都很差,很容易出现复发转移。我找来赵欣和他的家属,画了多张病情分析图,对着图一边分析一边告知他们同时进行大肠癌根治术加腹腔内热灌注化疗,有希望达到彻底消灭肿瘤。这种治疗方法是目前世界上最先进、最有效的治疗技术,但手术难度和手术风险都很大,当时国内几乎没有人这样做。经过充分沟通,病人及家属同意做这种手术。手术历时近10小时,完全切除了腹腔内所有可见的肿瘤,然后用高温加高浓度化疗药物彻底清除腹腔内转移的癌细胞。现在已经将近8年了,肿瘤没有复发,赵欣先生仍然在云梦做铝合金门窗生意,一家人生活得安顿美满,有滋有味。
38岁的李利是北京人,在一家跨国公司任高管。2012年,她被诊断患罕见的阑尾腺癌,病情已到晚期。在北京进行了手术和多次放化疗,但癌细胞仍在她体内疯狂发展,不断侵蚀腹壁、盆腔多处器官,并转移到肺部。李利和亲友们在国内外多方打听,李利的同学给我发电子邮件咨询,我很快回复,并附上可以考虑进行的治疗方案。
在是否做手术的犹豫中过了一年。今年1月23日,李利病情出现恶化。意志坚强、不言放弃的李利想再做手术,但找遍北京的有名医生,他们认为已没有办法。抱着试试看的心理,1月28日早上,李利的母亲带着女儿的病历资料,从北京坐飞机来到武汉。
见到李利的母亲,我仔细查看患者的主要病历和影像资料,看完后一边画图,一边和她详细讨论病情,认为可以采用新治疗方法为李利减轻病痛。我还在在纸上快速描绘出病变部位及手术方案,李利的母亲听懂了。回到北京后和家人商量决定做手术。手术从早上7点半患者进手术室,一直到午夜12点半结束,历时17个小时,手术非常成功。
李利的母亲告诉我,我画的病情图客观描述了手术过程和手术风险,让他们消除了恐惧,下决心手术并迎来了生机,现在她们把我画的病情分析图都当作纪念品珍藏起来。
绘图宣讲、打消疑虑
在临床一线,我眼见了太多悲欢离合和无可奈何,最痛心的是因无知或产生悲观情绪,不配合治疗;或盲目恐慌而过度医疗;因贫困而放弃治疗;因不信任医生而胡乱治疗。看到一个个本该得到规范治疗而康复的病人在其他因素的干扰下逐步走向危险境地时,我就在沉思:临床医疗不仅仅是治病救人,还要想办法帮助病人及家属解决心理问题,要让病人充分知情,认识明白后就不再恐慌了。
一个偶然的机会,使我发现了一个简便高效的方法。一次在出门诊时,接诊了一名从偏远山区转诊来的病人。病人几乎没有带任何资料,我一边检查一边询问,但病人的方言实在听不懂,而我问的话她也听不懂。我尝试了很多办法都不行。经过几次失败后,我忽然想起画一个简单的示意图试一试。结果病人很快就明白了。我也准确掌握了病情,治疗过程也就很顺利了。
通过这次经历,我体会到用画图沟通,更有利于交流关键信息,有利于患者知晓病情。这种简洁易懂的示意图确实可以达到“深入浅出”、“显而易见”,是最有效的交流方式之一。所以,我每次接诊病人时,不仅会耐心而细致地向患者讲解病情或手术过程,还一边讲一边画。这些年来,我一直坚持为病人画图讲解病情,其中不少“病情草图”还被病人当成纪念品收藏。除了给病人画的万余张草图,我自己还画了十几本病情分析图,记录了接诊的一些典型病例,建立一套厚重的“病例档案”。
路边施救、挽救生命
作为医疗专家,熟练而专业的生命急救技术是我们的基本功,也是我们创造生命奇迹的本领。
那是五年前一个深秋的夜晚。我做完了一台腹膜癌病人的手术后,走在回家的路上。突然看到四五个人正抬着一个人往医院里跑,出于职业的本能,我急忙跑过去看看。借着微弱的街灯,我发现这是一位老者,刚刚停止了心跳呼吸。家人说有心脏病史。我初步判断是心肌梗死,就立即在路边进行心肺复苏,一边进行胸外心脏按压,一边进行口对口人工呼吸。就这样持续了几分钟,医院的救护车赶到。病人得到了关键、正确的院前急救,为后续的治疗和康复奠定了基础。
沟通赋予医学人性的温度
医疗行业的一大特点是信息不对称,医患之间存在巨大的“知识鸿沟”。在医生面前,患者处于专业劣势。因此,如何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让患者了解疾病,尤其是理解医学的风险性和局限性,是医患沟通的重要内容,也是避免医患冲突的关键一环。
医患之间通过良好而充分的沟通,把对患者有利的事实、不利的情况全部显示清楚后,只要讲出核心要点,病人及其亲友就会自己做出合理的逻辑分析,自然明白其中的道理,得出相对客观的判断。所以,我们在术前谈话、术后病理结果分析、以及出院小结时,一般都尽可能全面地向病人亲友讲清楚关键事实,相信他们的逻辑判断和分析能力,在此过程中,病人和家属也能见证医生的细心和耐心,无论从情感还是从道理上都容易达成共识。
我们临床医生一定要意识到医疗能力的局限性,要用“治疗”和“科普”两条腿走路。要利用一切机会,把正确的防癌抗癌知识传播开来,在医治病人的同时教育病人和他们身边的人,让社会大众成为防癌抗癌的主力军,自己的健康守门人。
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相隔万里,而是我们面对面,却无法理解对方。这是医患双方最为尴尬的距离。医患之间需要良好的沟通,医生在与患者的沟通方面付出得越多,越能拉近医患距离,让我们的医学带上人性的温度,也容易赢得患者的信任。医生有一颗敬畏之心,患者有一颗感恩之心,医患之间,互相珍惜,互相给予,医学才是温暖的。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