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包钢医院护士王燕清
她是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在平凡的岗位上累并快乐着,用平凡业绩彰显了白衣天使不平凡的神圣和伟大;她是一名优秀护士,把护理工作当成艺术,苦练基本技能,不断积累经验,最终成为同行的佼佼者;她是一个喜欢追梦的人,怀揣救死扶伤朴素梦想执着坚守,为的是让更多患者重绽告别病痛的美丽笑颜。她叫王燕清,是来自内蒙古包钢医院的一名普通护士。 1997年护校毕业,王燕清被分配到胸脑外科工作,面对的多是急危重病人,护理工作不仅技术要求高,责任风险也大。一个深夜,她刚刚独立值班不久,病房送来一个20多岁严重外伤的患者,值班主任让她抽血化验,但第一次面对血肉模糊的肢体,因为害怕有些不知所措,几次穿刺都失败了,主任只好亲自上手。患者最终因抢救无效离开人世。虽然患者的离去与王燕清没有关系,但是,面对患者亲人近乎绝望的眼神,和撕心裂肺的痛哭,她仍然为自己的怯懦感到羞愧,为自己的无能为力感到内疚。她发誓,要做一名最优秀的护士。 为了练好基本功,王燕清从扎针、分药、配液、铺床、健康宣教等基础工作做起,每天,别人下班了,她还在科里练操作;回到宿舍,走路吃饭甚至躺在床上,也在琢磨怎样提高技能;早上别人还没上班,她就早早地来到病房。为了历练自己,还主动申请轮岗,到ICU、内科重症病房最苦最累的岗位工作,脏活累活抢着干;为了学习监护仪的使用技巧,曾连续几个小时,目不转睛地盯着仪器,记录所有的变化;为了掌握判断病情的技巧,整宿地守在病人床边,观察患者的每一个异样动作;为了丰富自己的临床知识,王燕清买来了医学书籍和教材,利用业余时间进行恶补,看过的书,摞起来足有1米多高;为了做好护理与治疗的衔接配合,她把医院典型病案翻了个遍,不厌其烦地向身边的医生请教,光笔记记了几大本。 在参加一次全区护理技能大赛前,王燕清和报名的姐妹接受紧张的赛前训练,连续几十天吃住在单位。一个简单的静脉穿刺,也要重复几十遍上百遍。厚厚的护理操作规范,每一条都要诵记下来。高强度、近乎魔鬼式的训练,折磨和考验着每个人的意志。有的姐妹出现了内分泌紊乱症状,有的一宿宿睡不着觉,有的叫喊着神经快错乱了。一些人受不了,开始打退堂鼓,有的干脆选择了退出。在一遍遍单调枯燥的训练中,王燕清认为自己一直很努力,已经做得很好了,但是指导老师还是不停地给她挑毛病,有时挑急眼了,自己一个人蹲在地上哗哗地掉眼泪。当时想,站起来,走出这个门,就不用再受这样的委屈和折磨了。但想当一名优秀护士的信念一直支撑着她。王燕清站起身,抹掉脸上的泪水,继续参加训练。 付出终归会有回报。2012年,王燕清有幸代表自治区参加了全国卫生系统护士岗位创新技能大赛,面对各省区层层选拔出来的护理高手,娴熟的技能操作、对突发状况的冷静处理,赢得了评委的一致好评,最终获得了全国第一名。 王燕清所在的包钢医院,与美国奥卡拉心脏治疗中心,有着十几年的合作关系。每年,美国专家至少两次来医院开展协作手术。合作当初,美国专家对中国的技术能力不是很信任。第一次来医院时,带着自己的麻醉和护理团队,配合专家手术。对此,护理人员很不服气。王燕清悉心地观察美国护士的操作,发现她们除了技术高超外,对病人的每个细节,考虑得都非常细致。比如,开胸病人术后咳嗽,会引起疼痛,也会影响刀口的愈合。她们就让病人抱上一个枕头,分散化解因咳嗽而引起的对刀口的震动。她跟在后面,认真地学习,把每个细节都记下来。在给美国专家打下手的时候,结合自己的经验,尽量为医生和患者考虑细一点,周全一点。病人术后心率快了,她会告诉专家,患者几点几分排了尿,液体进了多少,尿量出了多少,都计算好,建议采取什么样的配合护理措施。术后病人要进病房了,她早早地把床铺好,调试好监护设备,准备好氧气,反复检查有没有疏漏,连每个小小的细节都不放过。 看到王燕清把护理基础工作做得非常细致,处处想在前面,做在前面,美国专家很惊讶,竖起了大拇指,说:“和你们合作非常舒服!”此后,美国专家来医院,再没有带自己的团队。主治医生Peter说,中国的护士很优秀,你们就是最好的! 最好的护理不能仅仅体现在技术上,更要融入到对病人的优质护理中。2009年的一天,病房里住进一个先心病室缺修补术的患儿,不到3岁,术后40度高热不退,一直在哭闹。连续熬了几个晚上,家属实在坚持不住睡着了。夜深人静的病房里,孩子在呻吟,王燕清真的不忍心叫醒他们,就守候在小宝贝身边,给她喂水喂药,每隔一段时间还要用酒精擦浴,冰袋冷敷。孩子的小脸蛋儿烧得红红的、烫烫的,干裂的嘴唇不停地一张一合,哼哼唧唧地喊着“妈妈抱、妈妈抱……” 看着他小可怜的样子,王燕清抱起她,在床边一边悠着她,一边为她扇扇子,宝宝趴在她的肩膀上睡着了。当时,已经忙乎了一整天,加上小家伙的折腾,王燕清连把她放在床上的力气都没有了。通过精心的治疗和护理,孩子病情逐渐好转,体温也一点一点地降到了正常。王燕清一有时间,就来到病房抱抱小宝贝儿,她也喜欢趴在王燕清怀里,次数多了,就对她产生了依赖。同病房的患者家属开玩笑说,你就当她的护士妈妈吧。出院的时候,小宝宝还是赖在王燕清的怀里,扯着她的袖子不撒手,连他的妈妈也接不过去。当妈妈坚持把她强行抱走,她哇地一声哭了起来,大声喊着“我要护士妈妈,我要护士妈妈……” 一声护士妈妈,叫得王燕清心里甜甜的,也酸酸的。一方面,病人的认可,是作为医护人员最大的成功和荣耀,也让她们享受到了授人玫瑰、手有余香的快乐;另一方面,对自己的孩子,王燕清不是一个称职的妈妈,对自己的妈妈,更不是一个称职的女儿。 当了17年的护士,灯下苦读、外出培训,深夜值班、病房忙碌,入户随访、下乡义诊,总共在家里的时间不到三分之一。儿子已经10岁了,王燕清哄他睡觉、送他去幼儿园、辅导他做功课的次数,老公掰着指头都能数得过来。王燕清天天给病人洗头洗脚做护理,但是给自己的老人洗头洗脚,却没做有过一次。 愧疚归愧疚,王燕清深深地懂得,当她选择这一身白衣时,就选择了奉献,一种舍小家顾大家,舍小爱顾大爱的无私奉献! 2011年,王燕清被派到友谊社区服务中心担任护士长。临近春节,总院转诊过来一位遭遇车祸、双腿胫腓骨骨折的术后病人。年纪22岁,和她的弟弟一样大,两条腿打着钢架、缠满绷带,宽大的病号服里裹着瘦瘦的身体。随身除了一件破旧棉大衣外,什么也没有。当王燕清询问他的一些家庭情况时,他一言不发。这是一位典型的“三无”患者,更让医护人员担心的是,转诊病历上明确标示着,他还是一位艾滋病携带者! 这样的病人接收不接收,大家议论纷纷。有的同事说,工作这么忙,怎么去照顾这样一个特殊病人?跟院领导汇报一下,安排到有条件的地方去吧。也有的同事擦着眼泪说,年纪轻轻的,要是没人管肯定会残废的,留下吧。友谊的社区服务中心,承担着包钢医院济困惠民的任务。经过大家讨论,最终还是把他留在了社区病房。王燕清也把他当做自己的亲弟弟一样照顾。 对于携带艾滋病病毒外伤患者的护理,医护人员没有经验。王燕清就跑到书店购买相关书籍,可惜没有买到。好在有互联网,就到网上查阅了一些知识。初到病房,他的情绪很低落,有时还很烦躁,经常对医生护士们摔摔打打,给换药、输液和日常护理带来了很大难度和风险。每次输液前,王燕清都要坐在床头和他唠嗑,情绪稳定后才能小心翼翼地进行操作。 患者无亲无故,也没有一分钱。除了疾病的护理外,王燕清和她的同事们还承担起了他吃喝拉撒和生活上所有的事。她带领护理团队,进行了分工。有的人负责到餐馆买饭,让他一日三餐能够吃上热呼呼的饭菜;有的人负责端屎端尿和日常的生活护理。为了给他补充营养,姐妹们给他买来了一箱箱牛奶和新鲜的水果。为了让他不感到孤单寂寞,王燕清从家里带来书籍,并给他买了收音机。尽管这样,王燕清还是不放心,晚上八九点从社区随访回来,还要经常绕路到社区病房看看他。 春节临近,小伙子的情绪一下子消沉了。在闲聊中,王燕清了解原来他妈妈去世了,是姥姥带大的,他想和年迈的姥姥说说话。王燕清和姐妹们给他买了部手机,并预存了话费,让他和姥姥联系。年三十一早,王燕清把买的新衣服送到他床前,并给他理了发。除夕夜,医护人员们把热气腾腾的年夜饺子送到病房,陪她说话。小伙子还给医护人员唱了歌儿,他流着泪说,这是几个月来度过的最快乐的一天了。 骨折愈合后,王燕清负责给他做康复,每天按摩腿部肌肉,做关节被动运动锻炼,搀扶着他下床走路。一晃八个月过去了,在医护人员精心护理和照顾下,小伙子能够拄着拐杖下地了。面色红润,体重也胖了40多斤,跟当初来的时候判若两人。在知道他的老家是吉林后,王燕清开始多方联系他的父亲,再婚的父亲不愿意接受他,就联系救助站,送他回当地的救助部门。这个和医护人员们朝夕相处的弟弟快上火车了,王燕清给他买了路上吃的东西,硬塞给他1000块钱。 2013年一个早上,王燕清意外地发现小伙子又躺在原来住过的床上。大家围拢过来,小伙子哽咽着说,这才是我的家,你们就是我的亲人,我就是想回来看看你们。 有人问王燕清, 17年工作感受最深的是什么?王燕清说:“护理是一门艺术和学问。我在社区干了3年,收获最多,感慨最多,体会也最为深刻。”包头市自2011年开始,组建社区家庭医生团队,上门开展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王燕清所在的社区,承担着19000人的基本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任务。她是护士长,分片包干中,选择了离社区比较远小区,共55户。由于白天忙于社区工作,居民也不在家,只好在下班后开展入户随访、家庭护理、疾病筛查等工作。楼上楼下,马不停蹄地跑,经常要干到深夜。考虑黑灯瞎火出入小区不安全,通常选择两个人结伴上门服务。 苦点累点,还能忍受,最无奈的是居民的不理解和不配合。有人怀疑,你们不是不是骗人卖药的;也有人说,肯定是医院穷疯了,来糊弄我们住院的。一次,王燕清和同事来到汇金小区一家住户门前。为了完成随访任务,她们已经来过四五趟了,家里都没人。这次敲了很久,门终于开了。她们很兴奋,赶紧上前自我介绍,可是话还没说完,门就被哐地一声关上了。没办法,只好恳求经常随访的楼下住户,把她们领了进去。进了门,发现床上躺着的老大娘正病着。完成随访后,她为大娘做了体检、护理和宣教。这次上门随访,她们终于赢得了住户的信任。此后再上门,家人主动沏茶倒水,拿出水果来款待王燕清。老大娘也成了她们的志愿者,帮她们做向导、做宣传。对于社区工作的体会,王燕清认为,不光要有执着的精神,还要学会换位思考,掌握熟人服务的技巧,才能真正赢得服务对象的理解和配合。 说起理解和配合,王燕清有一个发自内心的渴望,就是渴望被理解,渴望医患关系的和谐!虽然获得过很多荣誉,也拿过全国“五一”劳动奖章,但王燕清认为,自己仍是一个平凡的医务工作者,心中一直藏着一个朴实的梦想,就是通过踏踏实实的工作,实现自己人生的价值;通过履行维护健康的职责,来保障和促进社会的和谐。王燕清说,她今年35岁,在工作岗位上还能再干20多年,她不敢承诺能救治多少条鲜活的生命,但会为白衣天使的梦想而坚守,让更多患者绽放灿烂、美丽的笑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