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同仁:
大家好!我叫周月华,来自重庆市北碚区偏远的柳荫镇西河村,是一名乡村医生。与医结缘,还得从小的时候说起!
1969年,我像所有新生儿一样呱呱坠地,给家庭带来了无穷的欢喜和希望,在父母的精心呵护下,快乐的成长。但在我八个月大的时候,命运给我开了一个沉重的玩笑:长达一星期高烧不退,父母把我送到医院,检查得出了一个让全家心碎的结果—小儿麻痹症!这意味着我将终生无法正常行走。
小学的时候,每天拄着拐杖上学,看到同学们异样的目光,特别是课堂以外别样的孤独,我曾经萌生过退学的念头。关键时刻,张海迪大姐身残志坚的感人事迹激励了我,我暗下决心:一定要加倍努力学习,用自己残疾的双脚走出一条宽阔的人生之路。
由于饱受因病致残的折磨,从小我就想学医,想治好自己的腿,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中学快毕业时,考上卫校是我努力奋斗的目标,当得知卫校不收残疾人的时候,我的满腔热情再次遭受沉重打击。
面对挫折,我没有放弃理想,我先坐车,再乘船,然后走路,几经辗转,咬着牙来到了卫校,凭着自己的执着和韧性感动了卫校招办的人员,迈进了卫校的大门。
原以为这下可以实现自己的天使梦了,然而卫校毕业后我却四处碰壁,是啊,这年头,正常人的工作都安排不过来,何况自己一个残疾人!回到家里,看着乡亲们每次都要长途跋涉几个小时才能到镇上看病,尽管他们有着能够行走的双脚,但贫病让他们比我更加痛苦,于是,我一下子萌生了在家乡当一名乡村医生的念头。说干就干,在多方的帮助下,1990年,“柳荫镇西河村卫生室”正式挂牌,我残疾的双脚,从此迈上了为乡亲们减少病痛的行医之路。
就在这一年,爱情眷顾了我,经人介绍我认识了现在的丈夫艾起,而让我决定嫁给他的是他感人而坚定的诺言:背着你去行医,背着你去为乡亲做好事,背你一辈子,我无怨无悔!
此后,不管是刮风下雨,还是炎炎烈日,不管是黄昏黎明,还是在半夜三更,只要有病人求助,我总是随叫随到,我始终把努力看好病、让群众少跑回头路作为自己的职责,总是千方百计让病人感受到亲切和踏实,每次为老乡看病,我总提醒自己要保持笑容,哪怕自己刚刚遇到极不愉快的事情。我坚持每次诊疗只收成本费甚至有时为困难患者免费,这样一传十,十传百,我的乡村诊所也变得红红火火,村里的老乡、村外的群众都愿意到我这里来看病。
凭着自己的不懈追求和对乡亲们的感情,24年来,我依靠一副拐杖和丈夫坚实的脊背,走村串户为村民看病抓药,经年累月,从未懈怠。
记得1998年的一天,凌晨三点左右,天下着大雨。
“周医生——周医生——”睡梦中的我突然被一阵急促的打门声惊醒。
“艾起,快起床!”我赶紧摇醒沉睡的丈夫。村民杨光照家的儿媳临产了,请我去接生。
我丝毫不敢耽搁,趴在丈夫背上就出诊了。
那是一条怎样的山路啊!路面凹凸不平,山路盘旋陡峭。右边,是高高的峭壁;左边,是深不见底的悬崖,路下面的绝壁向里凹着,整个路基好像贴在绝壁之上,从金刀峡流出的河水冰冷刺骨。
借着微弱的手电筒光亮,丈夫背着我深一脚浅一脚地向杨家走去。在一个拐弯处,突然,丈夫左脚一滑,右腿一下子跪在地上。趴在丈夫背上的我一下子被摔了出去,分不清东南西北。等我回过神来,才发现自己坐在湿漉漉的路边上,背靠着光秃秃的风化石绝壁,两手本能地抓住身边的一丛灌木,伞不知道摔到哪里去了。“艾起,艾起!”我带着哭腔大喊。
黑夜里传来丈夫的声音,吓得不知所措的杨光照忙用手电照过去。原来艾起已经掉到路下去了,幸好路边的一丛灌木把他的两只手架住了,右裤腿膝盖处鲜血淋漓……
带着疲惫和恐惧,惊魂未定的我们一刻没有停留,在陡峭的山路上走了一个多小时才赶到杨家,顺利地接生出一个新生命。此时,天已经快亮了,看到大人小孩都平安,我们忘记了惊吓与疲惫,完成沉浸在喜悦之中。
还有2000年一个寒风凛冽的夜晚,让我今生今世永远也无法忘怀。
忙碌了一天的我带着满身的疲倦和幸福回到家,看到刚刚4岁的儿子是那么快乐健康,活泼可爱。孩子就是自己的另一半星空,就是我生命中的灿烂阳光,看到他,我的疲劳仿佛减轻了好多。好不容易见到妈妈的孩子一番闹腾,最后终于安静地睡着了。我端起碗正准备吃晚饭,村里的杨老大气喘吁吁地跑进来,“周医生,快,快,我的父亲喘得接不过气了!”我听了,立马放下饭碗,叫起丈夫就走。情急中,竟把刚睡着的儿子独自留在了家里。
待我们出诊回来,远远地便听到孩子凄厉的哭叫:妈妈!妈妈!妈妈!这声音在寂静的山村的夜里是那么清晰,把我们夫妻俩的心都撕碎了!眼泪大颗大颗地流了下来,浸湿了丈夫的衣服,丈夫背着我不顾一切的向家冲去。
推开门的一瞬间,眼前的一幕让我惊呆了!地上一大滩水,儿子坐在地上,小花脸蛋上全是泪水。原来儿子醒来后,不见爸爸妈妈,四处寻找,一下子把烧在火炉上的一壶开水打翻了。他正抬起右手,惊哭不已,衣袖水淋淋的。我慌忙撕开衣服,只见儿子白嫩可爱的小手已变得血淋淋的了,外侧的皮肤全脱去了,一大片腥红的血色像千万支钢针扎在我的心上。
给儿子简单治疗包扎之后,我抱着儿子,强忍着的泪水再也无法控制,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儿子用未受伤的小手擦着我脸颊的眼泪,稚气地说:妈妈乖,不哭了!我不疼了!看着这一幕,丈夫也难受得一把一把地抹着眼泪。至今,儿子那纤细的胳膊上还留有巴掌大两块抹不去的疤痕,它成了我们夫妻俩永远的伤痛。
岁月无情,人间有爱!村里众多的孤寡老人、空巢老人的健康一直牵挂着我的心。我们村汪官珍老人膝下无子,体弱多病,生活困难,无人关爱,看着老人我心酸无比,把她当成自己的母亲,经常上门给老人看病,每月还定期给老人送食物和生活用品。现在, 汪官珍老人已经进了镇里的养老院。可老人每天都会坐在院门口,逢人就打听我的情况,老人说自己早把我当作自己的亲闺女了。永兴村一社的江学荣老人是一个五保户,患有高血压,风湿病、冠心病等,靠低保金度日,行动不便,家里只有一个老太婆照料,我经常上门服务,无偿地为老人医治,送医送药,十年来分文未取,逢年过节,都要去看望他们。连续数年,我坚持每周徒步一小时为一名帕金森症患者针灸、推拿,直到老人去世。
每年传染病流行季节,我总是未雨绸缪,走村串户,及时宣传,积极预防,尽管出诊的山路上充满了磨难与伤痛,但我并没有因此而停止艰难的行走。这些年来,我趴在丈夫的背上走遍了家乡的大山小岭,每一个村社,每年诊治病人近4000人次,在方圆20公里的范围内,哪里有病情,哪里就有丈夫背着我出诊的身影。
我把一颗心交给我的乡亲,交给乡村卫生事业,群众和组织给了我高度的信任,我先后被推选为党的十八大代表、感动中国十大人物、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全国最美乡村医生等。
乡亲们很心疼我,劝告我:周医生,你自己都是个残疾人,不方便出诊就不要出诊了!但我明白,作为个体生命,我敬畏生命;作为一个医生,更有救死扶伤的神圣天职。乡亲们的召唤,就是我行走的力量,任何艰难险阻,都挡不住我为乡亲们看病的脚步!
我的报告完毕,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