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领导,同志们:
能参加今天的活动感到非常荣幸。对我来讲,这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大家讲的体会和认识对提高自己的思想觉悟、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理念和构筑坚定的核心价值观意义重大。
我叫穆荣肖,是来自甘肃省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医务工作者,从医43年来, 接诊过多少病人,参加抢救多少例患者,做过多少手术也记不清了。但我深深感到,解除患者的痛苦,救治频临死亡威胁的重危患者是自己义不容辞的职责。以良好的医德和精湛的医术一心一意为患者服务,就是实实在在地落实群众路线教育的具体体现。
我刚参加工作时,妇产科没有几个专业人员。1978年,在老院长陈桂云的奔走呼吁下,省妇幼保健院得以恢复重建。当时,医院人才奇缺,作为妇科专业人员,我被老院长力邀来院,正式成为省妇幼保健院的一员。从此,我的人生在这里定格,在领导、老师、前辈的关怀、帮助、带教下,我从青涩惶惑一步步走向成熟稳健。
当时的省妇幼保健院可谓一穷二白,只有两幢工字型、三层高的旧楼,病人也很少。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我的老师们手把手带教我们这些年轻医生,上门诊,上手术,下乡巡回医疗,毫无保留地把所学知识技术都传授给我们。
医院前辈对我们的教诲:“对病人要有爱心、有耐心,要始终围着病人转,绝不能让病人围着医生转”,我始终铭记在心,并践行至今。
省妇幼保健院有一个优良的传统,那就是团结合作,在我还是一个年轻医生时,我的领导、老师就是这样对我的:淡泊个人名利,一切以医院发展为重。
由于地处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落后,信息闭塞,医院难以引进高层次人才,上世纪八十年代,已经在全国发达省份普遍开展的宫颈癌根治术以及外阴癌、内膜癌等各种妇科肿瘤的放化疗技术,医院都没有能力开展。1983年,当时的院长李磐芝,也是我的老师,克服重重困难,在医院经济极为窘迫的情况下,决定送我到上海肿瘤医院学习一年,专攻妇科肿瘤。
在我学习期间,李院长以及当时的妇科主任、科室医生们就主动帮我收集相关病例,做好前期准备工作。等我学满一年回来后,从收住病人、术前准备到麻醉、护理等各个环节,我的领导、老师和同事们都做了充足准备。正如古人所云: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众志成城,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医治妇科肿瘤的各项新技术很快开展起来。从医学角度来讲,很多妇科手术或许都算不上高难度手术,但却影响到患者的一生乃至整个家庭的命运。我是医生,也是女人。面对每一个同为女性的患者,我会首先站在女性的立场上设身处地考虑问题,有时患者或家属放弃了,我也不愿放弃。我信奉:“哪怕只有1%的希望,也要付出100%的努力去争取。”
几年前,一位患多发性子宫肌瘤、失血性贫血的患者慕名找我看病。这位患者新婚不久,尚未生育,但因病痛折磨,患者及其家属主动要求切除子宫。在仔细翻阅患者病例并组织专家会诊后,我会同医院专家组,制定了详尽的手术方案。那一天,我亲自主刀,剔除了78个肌瘤,保留了患者子宫。术后3年,这位患者喜得一女,患者以我名字中的“肖”字为孩子起名,作为纪念。40多年来,这样令我欣慰感动的事例有很多。不少患者慕名找到我,手术时,不见我的面,都不肯让医生麻醉。手术后,看到我,心里就踏实了。在手术室门口,我时常会被患者或家属拉住手,“我的一切交给您了”、“我把爱人交给您了”,无限信任的嘱托让我倍感责任重大、使命光荣。健康所系、生命相托,在日复一日的临床接诊中,我对医者肩负的使命有了越来越深的感触和认识,对待每一位患者也更加认真负责,尽心尽力。
2007年10月的一天,我接诊了一位特殊的患者。她是个年仅13岁的女孩,因先天性无阴道做了阴道再造术,但术后两个月阴道便闭合了,在这种情况下进行二次手术,损伤尿道、肠道的几率很大,已被第一次手术失败吓怕了的母亲,生怕女儿再受罪,主动要求并坚持子宫全切。当天下午2时30分,女孩被推进了手术室,母亲签字同意实施子宫全切术。这么小的女孩就被剥夺做母亲的权利?我不忍心也不甘心,于是,悄悄准备好了羊膜等实施阴道再造术的材料。
打开腹腔后,我发现女孩的宫体及两侧卵巢发育良好,只是没有宫颈。保留子宫,女孩今后完全有条件做母亲。 考虑再三,我给院长仇杰打了电话。仇杰迅速赶到手术室,面对女孩的母亲,他动容地说:“切子宫对医生来说很容易,十来分钟就完事,可这一刀切下去,就切掉了孩子一生的希望。孩子现在的疼痛只是肉体上的,今后不能做母亲对孩子造成的心灵伤害却是永久的。现在还有一线希望,医生愿意冒险争取,恳请得到您的支持!”
仇杰一番入情入理的话语说服了女孩的母亲。手术改弦易辙,重新开始。我主刀,副院长刘青及两位妇科主任全部上阵,成功实施了阴道再造术。二次阴道再造术未伤及尿道、肠道,这样的病例在国内尚未见报道。这不仅仅是医学上的突破与进步,更是我们医院上下一心、团结合作创造的奇迹。
今年是我从医生涯的第43个年头。43年来,从普通医生到妇科主任、副院长直至今天的名誉院长,我的职位在一步步提升,但我的工作却始终没有离开过临床,做过多少手术、接诊过多少病人数不清,也记不得了。很多时候我也觉得太累了,想歇歇,可看到那么多患者奔着我来,有的还是从地县或外省专程赶来的,我就放不下了。
记得刚工作时,我的老师前辈时常教导我:对医生来说,你要别人一分钱,你就不值一分钱;你收了别人的红包,就会脏了“白衣天使”的称号。这个职业标准对医生来说是就是保持清正廉洁的道德底线。从医43年来,我始终坚守这一底线。
身为院领导,仅自己坚守这一职业标准和道德底线还不够,还要力推其成为全院乃至全行业的标准和底线。1995年,我和医院25名医护人员共同倡议,创建无“红包”医院。为了不影响患者的情绪,我通常会在术前收下“红包”,术后再退回去。有一位患多发性子宫肌瘤的患者,因孩子夭折来做输卵管吻合术和子宫肌瘤剔除术。术前患者家属送来2000元钱,我暂且收下,术后第二天,便把钱还给了患者家属,并对他们说:用这些钱给病人买点补品吧,身体早日恢复健康,比什么都好。
一位来自陇南山区的患者,因家庭困难交不够住院费,我带领科室医护人员自发为患者捐款捐物。患者感动地说:“只听说过病人给医生送‘红包’,没想到医生还会给病人送钱!”
做一名合格的医生,光凭良好的愿望和对患者的同情心是不够的,还必须有精湛的医术,高超的本领。在繁忙的临床工作之余,我不断学习总结,探求更好更新的医疗技术,并及时用于临床。2001年,我带领医院妇产科医生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宫腹腔镜手术,开创了由妇产科医生操作宫腹腔镜手术的先例。多年来,我先后参与和主持科研项目4项,其中“针灸治疗子宫肌瘤疗效及部分机理探讨”,经鉴定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编写的《妇产科精粹》获西南西北科技图书三等奖,《实用肿瘤手术图谱》获兰州科技进步一等奖,多年来撰写学术论文50多篇。
我是党和人民培养出来的医生,我的知识、技术、业务水平也是各级领导和我的老师传、帮、带出来的,因此,向年轻医生毫无保留地传授经验和技术我责无旁贷。
为了不断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抢占医疗科技的制高点,近年来,医院确定了“科技兴院、质量建院、特色强院”的道路。我先后培养带教出院内外中青年专家20多名,她们中的大多数人已经成为单位的骨干和学术带头人,有的已经成为省厅级学科带头人,其中一名我带教的基层医生还被评为甘肃省优秀专家。看到她们的成长进步,我感到由衷的高兴,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这是我最大的欣慰与自豪!
43年来,我品味了做医生的欣慰和自豪,也饱尝了从医的艰难与辛酸。这么多年的医生生涯,我最不愿看到患者带着忧伤和失望离开医院,更不愿看到患者因为疾病离开这个美丽的世界,让其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陷入悲惨的境遇中。而患者的康复是对我最好的奖励。每当看到患者经过治疗告别了病痛,愉快地重返家庭和工作岗位,我都会沉浸在幸福之中,这是作为医生这个职业的成功喜悦。
从当医生那天起,我就告诫自己,作为医者要淡泊名利、专研医术、不断进取、甘于奉献便是坚守的基本信条。我的辛勤的工作得到了患者的认可,党组织和群众也给了我很高很多的荣誉,我只能把这些荣誉看作是党和人民对自己的鼓励和鞭策,并在今后的工作中做出新的成绩,回报党和人民的期望。
医疗系统有着大量医术精湛、医德高尚、医风优良、默默奉献的优秀代表,她们的好作风,好思想、高水平是我学习的榜样。作为这支队伍的一员,向社会宣传卫生战线这支队伍的精神面貌,顽强奉献的敬业精神,希望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首先需要全民族的健康水平。尽管医疗技术日新月异,但医疗永远是发展中的学科,永远有我们未知的领域,我们医务工作者唯有与患者携手站在一起,才能共同应对疾病这个威胁人类健康的大敌。
谢谢大家!
患者康复是医生得到的最好奖赏—甘肃省妇幼保健院名誉院长 穆荣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