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无影灯下废寝忘食,柳叶刀尖精研极虑,灾难一线大爱无疆……他们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坚守,他们在生死线上日夜奋战,他们肩负防病治病、传播健康的使命,他们就是医生——人民健康的守护者。
为激励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大力弘扬“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崇高精神,关心关爱广大医务工作者,今年的8月19日被定为首个中国医师节。
向所有奋战在医疗卫生战线上的医师致敬!
一个没有休息的节日
8月19日,首个“中国医师节”。
“这个节准备怎么过?”记者询问了多名医生。无一例外,他们的第一反应都是查自己当天值什么班,给出的答案:值班、参加学术会议、到外市会诊、去电视台录制医疗科普节目……只有一位年轻医生说:“那天是我生日,串了个班,准备跟爸妈一起吃个庆生饭。”
医师节,医生的安排还是一切如常:值班、查房、开医嘱、做手术……平淡、紧张而有序,因为医疗工作不会因为医师节的到来而减少。
2016年8月19日,全国卫生与健康大会明确了卫生与健康工作在党和国家事业全局中的重要位置、新时代卫生与健康工作方针。大会提出,把人民健康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努力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以此为标志设立“中国医师节”,体现了党和国家对广大卫生与健康工作者的关怀和肯定。
2017年11月3日,国务院批复原国家卫生计生委《关于申请设立“中国医师节”的请示》,同意自2018年起,将每年8月19日设立为“中国医师节”。国家卫健委还发布了相关通知,要求各地结合实际,以“尊医重卫,共享健康”为主题,开展形式多样的主题活动。
从此,广大医务工作者也有了自己的节日,虽然这是一个“不休息的节日”……
正是因为他们的默默坚守、无私奉献,健康辽宁建设才能不断推向前进,群众的就医获得感才能不断增强。
一支业务精湛的队伍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卫生与健康领域的改革发展,召开辽宁省卫生健康大会,大力推进健康辽宁建设。
辽宁省卫生计生委积极行动、深入探索,启动了“健康辽宁影像云”远程医疗服务新模式,使我省城乡居民在基层就可享有大医院的优质医疗服务,享有就医检查结果存储查阅健康管理服务和检查结果共享互认的便利;建立辽宁省恶性肿瘤人工智能辅助诊疗研发及转化中心和辽宁省人工智能医生联盟。
目前,我省拥有的国内领先技术包括:机器人应用技术、腔镜诊疗技术、心血管病介入治疗及3D打印技术、中医康复治疗技术等,同时在危重症抢救、肿瘤治疗、器官移植、皮肤病、呼吸系统疾病、儿科疾病诊治等领域位于国内前列。
在复旦版的《2016年度中国医院排行榜》上,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入选全国百强,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放射科、呼吸科、内分泌科、皮肤科、核医学,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盛京医院小儿内科、小儿外科,中国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口腔科和沈阳军区总医院心血管病10个学科入选全国专科前十位,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检验医学更是在专科排名上位居全国首位。
我省医疗实力虽然雄厚,但医生数量并不多,队伍有待充实。
生老病死,人生每个阶段都离不开医生。据介绍,我省现有人口4300多万人,而提供医疗服务的卫生技术人员(包括执业医师、执业助理医师、注册护士、药师、技师、检验师在内)仅有27.7万人,乡村医生和卫生员2.5万人。我省年诊疗人次数19312万,部分大医院的门诊医生日均诊疗量过百人次。医务工作者用自己精湛的专业知识和爱心、诚心、细心,换来了群众的舒心、放心、安心。
一群无私奉献的人
在手术台前不眠不休20多个小时,术后瘫倒在地;手机保持24小时开机,睡梦中无数次被铃声叫醒;拔掉输液针,参加紧急抢救……你若性命相托,我必全力以赴。白衣天使就是这样一群人,他们承担着救死扶伤的重任,怀着悬壶济世的仁心,争分夺秒从病魔手中夺回生命。
大医精诚,大爱无疆。
近年来,在我省医疗卫生战线,涌现出一批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急诊科医生崇巍多次在发生重大事故时临危受命,置个人安危于不顾,不眠不休地工作。“非典”疫情暴发时,“5·12”汶川地震发生后,他都紧急赶赴灾区,日以继夜地救治伤员,帮助灾区妥善进行灾后疫情的防治工作。
解放军第463医院耳鼻喉科主治医师张杰,2016年,在其父亲需要照料的家庭困难面前,他毅然响应组织号召,接受组织安排,前往马里执行维和任务。她说,“这是军医的使命,当祖国需要的时候,我必须义无反顾。”
阜矿集团总医院烧伤整形外科医生张中旭,从事外科工作30年。他刻苦钻研,是科室的业务骨干,曾经几个月吃住在科室,换洗衣物都是由妻子送至病房;四年两次的也门技术援助,他帮助塔兹医院建立烧伤科室,带出了一批拔尖人才,使塔兹医院的烧伤整形外科跻身也门一流行列;回国后又肩负起援疆重任,为新疆人民送去健康。然而,家人生病住院完全指望不上当大夫的他,反而成为他的坚强后盾。
清原县枸乃甸乡朱家堡村乡村医生尹明生从小立志从医,18岁时就当上村医。朱家堡村地处山区,医疗条件极差。40年来,他始终坚持到全村9个自然屯巡诊,平均每天要走10公里路,对全村每家每户的自然情况了如指掌,清晰记录每位患者的诊疗情况以及注意事项。他说:“我是一名村医,为乡亲看病让我快乐,再苦再累都觉得甜!”乡亲们说:“他挨家挨户看诊,是俺们的‘止疼药’‘退烧针’,是村里的‘白求恩’。”
盘锦市中心医院重症医学科医生胡志东,坚持每天查房,救治危重病人。抢救危重产妇,他从大年初二开始守了42天;面对休克的垂危老人,他在病床旁看护了几个昼夜。他带领着科室全体医护人员和兄弟科室密切合作,使一个又一个危重患者转危为安。
在我省,还有许许多多像崇巍、张杰一样奋战在一线的医务工作者,他们怀着仁术仁心,把危险、风险留给自己,把康复带给患者。
不负时代,不负社会,不负患者。他们,是人民需要的医生。
一份最好的礼物
医疗卫生工作平凡、琐碎而又伟大。尊医,理应成为一种社会风尚。
设立“中国医师节”,是对医务工作者的尊重和关爱。
他们舍小家为大家,默默守护人民健康,既面临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也面临着职称晋升、科研、论文,以及医患关系等压力。许多医生坦言,他们不求感恩与回报,只希望得到更多的理解和信任。
理解和尊重,应该是医师节最好的礼物。一声问候,就能温暖他们疲惫的身心;一句谢谢,就能令他们感动不已。
设立“中国医师节”,也是对行业自律的一种促进。
医生群体具有独特的精神价值,也形成了独特的群体人格。全社会尊重医生,而医生也应该尊重自己,更应该自律、自省和自重,通过促进行业的自律,进一步构建和谐的医患关系。
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他们不忘“敬佑生命、救死扶伤、甘于奉献、大爱无疆”的执业梦想与情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时刻提醒自己曾经庄严宣誓——
我志愿献身医学,热爱祖国,忠于人民,恪守医德,尊师守纪,刻苦钻研,孜孜不倦,精益求精,全面发展;
我决心竭尽全力除人类之病痛,助健康之完美,维护医术的圣洁和荣誉,救死扶伤,不辞艰辛,执着追求,为祖国医药卫生事业的发展和人类身心健康奋斗终生。
“中国医师节”的设立,是一件载入中国卫生历史、医师历史的大事,也是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要事件。在全社会形成尊重医生、理解医生、关心医生的氛围,任重而道远。
在“中国医师节”即将来临之际,向广大医务工作者致敬,道一声:你们辛苦了!(记者/王敏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