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山乡46载
王下放,男,汉族,1959年7月生,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田院村卫生室乡村医生。王下放是焦作市博爱县寨豁乡田院村卫生室乡村医生,46年间,他骑坏8辆摩托车,出诊7万人次,总里程超75万公里。寨豁乡95个自然村的每一条山路上,都刻着他的车辙印。多年来,王下放曾荣登“中国好人榜”、曾获河南省最美医务工作者等荣誉。
群众呼唤必回应
1979年,卫校毕业的王下放成为寨豁乡的一名乡村医生。他用自己所学,守护着山区百姓的健康,是平凡而伟大的乡村医生群体的缩影。他说,只要山区群众有需要,他就会一直干下去。
他曾连续三天每天前往患者家中为其输液,一瓶药输完得1-3小时,在此期间王下放会一直守在身旁,以免出现意外情况。还曾有一次凌晨两点,王下放接到黄塘村村民的电话,对方表示家里老人心脏有点问题,需要及时治疗。接到电话后,王下放立马赶往黄塘村去问诊。行医46年,王下放经常会遇到心脏病、小孩高烧等需要出急诊的情况,接到这样的紧急电话,他总会努力排除万难,第一时间赶往患者家里。“他的摩托车就是我们山区百姓的救护车,有他在,我们很放心!”村民们感激地说。
“只要身体干得动,就一定让乡亲们在最需要的时候找到我。”虽然王下放负责的区域是寨豁乡南坡、田院、张三街三个行政村,但是其他村的村民需要看病,他也是随叫随到。
伤痕见证出诊路
一身白衣,一辆摩托,身上的伤痕记录着王下放不分昼夜翻山越岭的奉献,7万人次出诊记录,定格着他炽热的医者仁心。蜿蜒村道上,他的脊背渐渐弯曲,守护一方健康平安的初心却始终坚定如磐。无数次,他遭遇人倒车翻、跌入沟底的危险,身上伤痕至今清晰可见,但为村民治病的脚步从未停止过。
王下放身上的伤痕,见证他出诊路上的艰辛。有一次,大底村王某的妻子突发心脏病,情况危急,为了迅速从山下赶到位于半山腰的大底村,王下放骑着摩托车加速前行。由于山路崎岖,一不小心车翻了,他整个人被狠狠地甩了出去。然而他顾不上自己,看着鲜血直流的脚,他顺手拿来自己擦汗的毛巾一裹,推起车继续赶路。“给王某的妻子看过病后,他发现我的脚还在流血,非要给我包扎,那时我才感觉到了疼。”王下放略显羞涩地说。
而像这样的翻车、摔伤,是经常发生的事。王下放卷起裤腿,他膝盖上几道伤疤依然清晰可见。而嘴上也是因为出诊摔伤,被缝了好几针。“身上的伤有时是接了急诊赶路时摔的,有时是因为看的病人多,看完病回家已经凌晨一两点了,太累了骑车犯困不小心摔的。不过,一摔一疼就不瞌睡了。”王下放开玩笑地说。
医者仁心重千金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这是不少乡亲对王下放的评价。他所负责的南坡、田院、张三街三个村位置偏远,交通不便,群众常常需要到二十里外的寨豁村才能采购生活物资。有时候王下放来看病,老百姓会委托他带蔬菜、调料、蒸馍、电池等生活物资,王下放也任劳任怨,从不说不。只要老百姓交代了,他就会为他们捎带生活物资,摩托车后面的药箱,也是老百姓的“百宝箱”。
“有时候为了送一盒药,他会跑几十里路。下放医生人太好了,对村民负责任,现在这样的人不多,山里人离不开他。”南坡村村民靳大爷感激地说。“多亏有下放每天来给我们看病,不然我们生病了都不知道怎么办。”一位老太太激动地说,家里的晚辈们都外出打工了,王下放还记挂着他们,每天来村里给他们问诊。
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唯有四十六年如一日的坚持:他习惯将患者的求助视作最紧急的召唤,也习惯在药箱里为乡亲们捎带上油盐酱醋。凭着为人民服务的信念和最朴实的行动,他日复一日地守护着山区群众的健康与生活。(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