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把手术刀,为患者擎起生命之“柱”
孙平,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骨科副主任,主任医师。在他的身上刻有不少“标签”和荣誉,被患者誉为生命之“柱”的守护者,“刀尖上的舞者”,也曾荣获上海好医生、上海市第五届区域名医称号。从事临床工作24年来,孙平始终秉承“人民至上、生命至上”的理念,致力于骨科脊柱、创伤疾病等的诊治研究。他带领团队在老年脊柱骨质疏松性骨折领域积累了丰富经验,每年作为主刀完成的手术都在千台以上,其中80岁以上患者的比例高达60%,成为众多高龄老人的福音。
精湛医术 高龄老人快速康复
2023年春节,对于96岁的赵老伯而言无疑是难忘的,突然的摔倒造成他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性骨折,同时他还有糖尿病、高血压、严重骨质疏松等多种疾病。老人一度很绝望,在他看来,这次的摔倒是夺命之摔,他的最后时光将在床上度过。幸运的是,赵老伯遇到了孙平,只用了不到30分钟就完成了微创手术。手术中孙平运用了精准的穿刺技术,该技术的容错率小于1毫米,同时对骨水泥的凝固性能及其注射速度、用量的精确把控要求极高,稍有偏差,就会有严重并发症。术后2小时,当老人顺利行走时自己都不相信这是真的。
85岁高龄的张婆婆骨质疏松极其严重,仅仅是由于坐公交车颠簸就造成多处骨折,来医院就诊时痛苦不堪,只能平卧无法动弹。张女士经诊断为L1、2、3三节段锥体压缩性骨折,需要在局麻下同时行三节段锥体成形术。孙平在40分钟内就完成该手术,张婆婆 在术后2小时下地行走时不禁喜极而泣。
类似这样的事例举不胜举,作为脊柱特色外科的领军人物,孙平于2022年率先尝试引入了VBS技术,并在徐汇区内的医院率先应用,使医院骨科成为尖峰学科之一。他坚信,只要技术对患者有益,在安全性和治疗效果方面,都值得积极推广。
精益技术 瘫痪病人重新站起
69岁的周女士被推进急诊室时,双下肢麻木,腿无法上抬,大小便失禁,已处于“截瘫”状态,经急诊MRI检查明确为椎管内血肿,需立即急诊手术。这个手术的难度极高,需要在术中小心翼翼剥离压迫神经的血凝块,容不得丝毫差错,哪怕手轻微抖动也可能造成手术失败。孙平亲自主刀,经过一个多小时的艰苦手术,清理出一大碗血凝块,手术非常成功。术后效果立竿见影,患者麻醉醒来后双下肢感觉有恢复,肌力达到1级。后经过康复科等多学科联动,周女士现在已能缓慢走路。
对孙平来说,正是凭着迎难而上不服输的性格,一次次地挑战自我,勇攀医学高峰,才使得患者能够迅速解除病痛。
精研学术 深耕不辍求实创新
让更多老年患者生活质量得到提高,这是孙平最朴素且最崇高的理想。为了这个理想,他一手抓临床,一手抓科研创新,不断推进相关技术的迭代升级。在临床中,他发现腰椎术后感染的发生率比较高,经研究发现,与术中所用材料有一定相关性。带着这个问题,他发明了有抗感染功能的新型材料,并获得3项发明专利授权,有望使术后感染率降低1~2个百分点。
近几年,孙平主持上海市级医学研究课题3项、区级课题面上项目1项,发表论文30余篇,其中SCI论文13篇,获得国家发明专利3项、实用新型专利1项。
精心服务 情暖患者坚守初心
上海市第八人民医院作为老年友善医院,将“老年友善”服务深入到各个就医环节。孙平对待每一位老年患者都充满关怀和热情,在他看来,预防、诊治和愈后同等重要。孙平利用大量业余时间参与社区义诊、科普宣教等。在他积极牵头下,成立了病友俱乐部,提供一个交流和互助平台,促进病友们共同成长和康复。为了更好地服务术后患者,孙平协同护理部,开设了骨科康复护理多学科合作诊疗门诊,赢得广泛赞誉。
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骨折发生率也逐渐增高。传统的保守治疗往往需要老年患者长期卧床,而孙平希望“让站不起来的老人可以站起来,让生命之花绽放”。他继续带领医院团队秉持“效果为王,安全第一”的原则,不断探索和引入新技术,为病人带来更佳的治疗效果和体验,提高高龄老人生活质量。(来源:上海市卫生健康委)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