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批展示人选 王光锁

姓名:王光锁

省份:广东省

事迹简介

执刀二十余载 只为呼吸无恙


王光锁,男,汉族,1976年12月生,中共党员,现任深圳市人民医院副院长、党委委员、胸外科主任,深圳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长。自2003年投身胸外科临床以来,他始终坚持“精准诊断、极致微创”的核心理念,作为党员干部率先垂范,二十余年坚守临床一线,成功救治万余例早期肺癌患者,致力于推动肺癌治疗迈向“可治如感冒”的目标。他敢为人先、善于破局,联合多学科团队协同攻关,攻克肺移植技术瓶颈,为终末期肺部疾病患者带来生的希望。先后荣获“岭南名医”“南粤好医生”“广东好医生”“全国卫生系统先进工作者”“广东省劳动模范”等荣誉称号。

精研微创技术 守护呼吸希望

一直以来,王光锁锚定肺癌“精准治疗”和“智能微创”作为发展的核心方向。面对早期肺癌,王光锁追求的不只是根除病灶,还聚焦于尽可能保留肺功能,延长患者生命,同时保障患者生活质量。这样的理念让他在每一台手术前都反复推敲细节,形成“精准治疗、智能微创”的核心理念,持续突破微创技术极限,为患者带来更大生存获益。

多年来,王光锁带领团队,以极致微创的理念和实践不断突破技术难点。一位来自江西、年近七旬的患者,在他的主刀下接受了单孔袖式肺段切除术。对于这一肿瘤已深入肺门、局部晚期的复杂病例,他联合多学科团队为患者设计缩瘤降期的个体化治疗方案,待肿瘤体积缩小后,再完成精准切除与肺组织重建,让患者术后仍能维持良好的呼吸功能。

一位66岁的江苏患者,胸前留下了40厘米的心脏手术旧瘢痕,胸腔内布有多处粘连,王光锁选择机器人辅助、设计多微孔入路,在心脏前方与肺叶的双重险境中精准切除两处肿瘤。当患者一侧肺功能完全毁损衰竭,另一侧肺又急需手术时,他成功完成超选择肺叶封堵下同侧肺解剖性手术,在仅存的一侧肺中搭建生命通道,让不可能成为可能,为患者创造了生存机会。

王光锁还在不断推动诊疗模式的更新,破解思想的“结节”。他深知,早诊早治是提高肺癌治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他打破学科间的壁垒,牵头组建全国首个肺结节多学科协作组,促进影像、病理、外科等专业深度协作,使诊断更加准确高效。通过多学科团队的联合评估,将肺结节的诊断准确率提升至92%以上,显著提高了早期肺癌的识别和治疗效率。2019年,随着第四代达芬奇手术机器人在广东落地,他开展手术实践,现已带领团队完成近千例机器人微创手术,并担任广东省人工智能治疗培训基地主任,将智能微创技术推广至更多基层医院,助力优质医疗资源下沉。

突破移植困局 重燃生命之光

2006年至2019年,深圳全市仅完成2例肺移植。2023年,深圳市人民医院重启这项手术,当时摆在医院团队面前的,是技术壁垒和团队畏难情绪交织的重重挑战。

为打破困局,王光锁带头攻坚,充分发挥“谈心谈话”的引导作用,逐一化解思想障碍。他始终认为,真正的难点不在手术本身,而在于人的观念。一位资深主任因长期坚持旧有模式,几次动员仍无果。关键时刻,王光锁的一句话打动了对方:“作为老党员、深圳顶尖医生,我们怎能袖手旁观?”一句叩问,道出了医者的责任,也激发了团队的使命感。

2023年,团队顺利完成例肺移植手术,患者是一位30岁的西藏戍边战士,因严重肺纤维化被外院判断“难以活过2024年春节”。他一度放弃治疗,表示“把钱留给妈妈”。王光锁团队为其成功实施双肺移植,术后第三天即可下床。一年后,患者发来微信深情致谢:“重获新生一周年!”

2024年,团队一年内高质量完成14例移植手术。团队更在12小时内连续奋战,完成3台“双肺”移植手术,充分展现了团队的专业力量与人文关怀。

守护医者初心 点亮无影长灯

“提升患者就医获得感,显著改善患者的预后和生存质量是我们不懈的追求。”无论是根治早期肺癌的“极致微创”,还是挽救终末期患者的“生命重托”,王光锁始终将患者福祉置于首位。

“小”处见真章,王光锁大力推进肺癌筛查的普及、就诊流程的优化以及微创技术的精研,推动早期肺癌实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于“难”处显担当,他打破学科壁垒、整合团队智慧、挑战技术极限,为终末期患者重启生命之门。每一次技术革新,每一项模式优化,都是在为患者通往健康铺设更坚实的道路。

“老百姓对美好健康生活的向往,就是我的奋斗目标”。这是王光锁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从毫米之间的微创切口,到器官移植中的生命托举,他用一把柳叶刀,为逾万名患者点亮生命的光亮,托起一个个呼吸与心跳的希望。变的是日新月异的技术手段,不变的是“把每台手术做成精品”的医者初心。他以精湛医术和仁爱之心,让“病有良医”的承诺,在无影灯下熠熠生辉。(来源:广东省卫生健康委)

<>
手机适配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