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诊“女汉子”练就硬功夫
韩旭,女,中共党员,1984年5月生,河南省人民医院急诊科急诊留观护士长,先后获得“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和“出彩河南人”之第五届最美护士荣誉称号。
筑起生命抢救线
2024年,为进一步推动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下沉,河南省人民医院启动豫东北医院合作筹建项目。作为省医急诊医学科的中坚力量,韩旭责无旁贷地冲锋在筹建一线。自2024年8月23日被派往台前县后,她便开启了“冲锋模式”,建病房、定制度、抓质量、强培训,和同事们一起建成集“院前急救—精准抢救—重症监护”为一体的现代化急救中心。
2024年9月2日,河南省人民医院豫东北医院开诊,第一天便上演生死时速。医院紧急接诊一位急性心肌梗死患者,从入院到开通血管仅仅38分钟……韩旭全程参与并指导现场急救,与同事一起筑起生命防线。开诊半年来,她接诊超1.2万人次,为689名重症患者打通生命通道。
为真正做到向基层“输血”,韩旭组织开办基层急诊急救能力提升项目——“急先锋计划”,充分利用科技信息手段,制作慕课、微课,以现场授课、情景模拟、翻转课堂等形式,培训基层医疗机构近千名医护人员。
练就过硬真本领
急诊科接诊的多是急危重症患者,病情变化快,需要紧急救治。作为护士长,韩旭思维敏捷、动作迅速、理论扎实、技术过硬,在全省急救大比武中获得静脉输液第一名,被河南省总工会授予“河南省五一劳动奖章”。成绩的背后,是严格要求和勤学苦练。
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为血管条件差的患者扎上针、用上药,韩旭刻苦练习扎针技术。她绘制人体颈部及四肢的血管分布图,并模拟室外恶劣环境,在黑暗中、颠簸晃动的场景中扎针。她曾仅用短短2分钟,为一名因车祸导致骨盆粉碎性骨折、失血性休克的患者完成骨髓腔穿刺,第一时间守护了患者生命。
在苦练手上本领的同时,韩旭还努力克服身体缺陷。天生扁平足的她,走路慢是最头疼的一件事,为了适应快节奏的工作状态,她专门定做了矫正足垫,每天坚持快步走。刚开始快走的时候脚部疼痛感很强烈,她就用各种办法分散注意力。从2公里、5公里、8公里……直到每天10公里的快走锻炼,让她练成了走路一阵风的本领。8小时的班次下来,她能走两万多步。
无私奉献显大爱
不惜一切代价,保护患者生命安全,是急诊人的本能。一次,韩旭跟同事出诊,接回一名中风昏迷的患者,疾速驶回医院。突然,一辆电动车逆行迎面奔来,一个急刹车,她本能地把双腿伸到担架床和医疗舱中间的位置,以免患者发生碰撞。这导致她双腿被挤压得大面积青紫淤血,“瘸”了好几天。
还有一次深夜,一对父母抱着半岁的儿子,从平顶山农村赶来。原来,妈妈抱着婴儿在三轮车上发生车祸。孩子受伤严重,嘴唇青紫、呼吸微弱,到达抢救室时已经摸不到心跳。看着幼小的生命奄奄一息,身为两个孩子的母亲,韩旭心疼极了。她强忍住眼泪,与同事奋力抢救。“快,心肺复苏。”她迅速将婴儿平放在抢救床上,双手微颤却精准定位,以食指和中指并拢,稳稳落在婴儿两乳头连线中点的胸骨处。“一下、两下、三下……”按压力度控制得恰到好处,每次按压深度保持在约4厘米,确保胸廓充分回弹。复苏状态下患儿的静脉通路极难建立,她凭借扎实的基本功及丰富的抢救经验,又一针见血完成穿刺,为患儿建立生命抢救通道。“宝宝,你一定要坚持住!”“宝宝,加油!”虽然明知道小婴儿听不到,她还是情不自禁地给他鼓劲。同时,细心的她还不忘让同事安慰在门外哭得稀里哗啦的孩子父母。
数十年如一日,救护车上、抢救室里,扎针、复苏、插管、除颤,娴熟的急救技能让这位风一样的女子在分秒间抢回无数生命,心跳恢复了、呼吸恢复了,生命是美好的,而奔跑在生命线上的“女汉子”更美。(来源:河南省卫生健康委)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