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尽显工匠精神
于海洋,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修复二科科主任、主任医师。2020年,于海洋荣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三等奖;2022年,荣获中华口腔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2023年,荣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二等奖。2019年,被评为四川省第三届卫生健康领军人才、四川省第十三批有突出贡献的优秀专家、四川省首批教书育人名师;2023年,被评为四川省口腔医学会科技成果转化优秀论文指导老师,荣获四川省教学成果特等奖。
破解疑难口腔修复难题
于海洋深耕口腔精准修复临床理论及技术30余年。作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负责人、国家口腔医学中心修复分中心副主任、国家口腔医学质控中心口腔修复专业副组长,于海洋带领临床团队不断攻坚克难、练就过硬本领,在口腔修复疑难病诊治方面不断开拓进取,在理论和实践创新领域获得了优异成绩。
针对现阶段口腔修复学面临的真问题、真难点,于海洋以立体几何学、测量学、数字化技术为基础,通过不断科研攻关,先后创立了口腔算术与目标修复体空间数论、美学修复“形—色—心”三因素四维辩证论等先进原创理论。发明了“定深孔显微牙体预备术”“实测引导植入术”“TRS可测量种植导板”“TRS美学注射导板”等多项数字化临床新技术方案,累计转化实施15项,形成了自成一体、特色鲜明的产学研用一体化全链条自主创新工作链,真正实现了口腔修复临床空间分析的可操作化、可测量化、可控制化,极大提高了数字化口腔修复的精准度,有效降低了传统治疗手段可能导致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患者提供了更加精准有效、微创舒适的口腔修复治疗方案,减轻了患者疾病负担。
创建先天无牙颌修复方案
临床工作中,于海洋遇到了一例外胚层发育不良综合征伴先天全口牙列缺失的患儿。面对焦急的家长和孩子,于海洋考虑到先天无牙不仅严重影响患儿的容貌、发音、咀嚼等方面,还对处于学龄期患儿的心理发育成长产生了不良影响,作出了应尽快干预,帮助患儿恢复发音、咀嚼等生理功能的判断。
然而,由于患儿正处于快速生长发育期,颌骨还不稳定,加之患儿本身年龄小依从性差,这使得临床修复难度极大,传统经典修复重建方案及相应设备工具很难在该患儿的治疗中取得满意效果。于海洋带领的华西口腔修复团队经过反复讨论、实验,最终确定治疗方案,突破了传统修复重建方案的局限,通过数字化设计和三维精准打印个性化托盘,制作针对该患儿的校准配件,准确记录患儿的全口颌位关系,并在哥特式弓上建立了相对恒定的颌骨空间坐标系,继续追踪患儿的颌骨生长发育情况及义齿与颌骨的匹配性,在患儿的整个生命周期都能为其制作相匹配的全口义齿,创制了先天无牙颌患者全生命周期义齿更换预测模型。
除了要突破诊疗技术上的难关外,临床治疗团队还必须解决患儿依从性弱的难题。为了提升患儿在整个治疗过程中的配合度,于海洋带领团队从第一次会诊开始便针对患儿建立“一对一”服务机制,通过与患儿进行耐心沟通和日常互动交流,逐渐获得了患儿的完全信任和高度配合。经过历时长达半年的精心治疗,最终取得了良好的修复效果,获得了患儿家属高度认可。
在小小的口腔内,于海洋带领团队实现了医学的不断进步。正如于海洋荣获四川省大美医者称号时的颁奖词所言——“方寸之间,工匠精神”。于海洋用温热的双手,推动国家医疗事业不断前行,将灼灼光阴,奉献给每一位患者,佑护人民健康矢志不渝。(来源:四川省卫生健康委)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0005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