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第三批展示人选 赵建

姓名:赵建

省份:河北省

事迹简介

精准影像破译生命密码

赵建,男,汉族,1974年7月生,中共党员,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医学影像科主任。作为学科带头人,他倾力建设学科平台,推动学术交流,参编多部专业著作;在科研上,他勇于创新,带领团队完成超百万例影像诊断,用黑白影像筑起守护生命的立体防线。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三等奖2项。

仁心解病忧 精准护生命

一次,值班医生面对一份影像难以决断。八岁男孩小刚(化名)的小腿影像显示斑片状骨质破坏、层状骨膜反应和软组织肿胀,无法确定是骨髓炎还是骨肿瘤。不同的诊断指向截然不同的治疗方向。在外出差的赵建连夜赶回,将二十余次不同时期的影像反复对比。他敏锐地指出一处细微的“虫噬样”骨质吸收带:“虽然整体类似骨髓炎,但这是尤文肉瘤的特征。”三天后的病理报告证实了他的判断。

精准判断肿瘤边界对手术和化疗至关重要。在小刚手术前,赵建运用三维重建及MR功能成像技术,与外科医生深入沟通,清晰标定肿瘤浸润范围和需避开的神经血管,如同提供精准的“作战地图”。手术非常成功,重获健康的小刚如今已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学习成绩名列前茅。在小刚妈妈心中,赵建就是孩子的生命守护者。

创新为惠民技术下基层

在太行山深处的县医院,70岁的王奶奶因反复骨折前来医院就诊。过去,因缺乏专用骨密度检测设备(如DXA、QCT),医生只能凭经验判断为“老年性脆性骨折”。2023年,赵建团队研发的智能筛查系统在此投用,仅用5分钟便通过常规CT结合AI分析,确诊其为重度骨质疏松。“以前做骨密度检测得跑300公里到省城,现在家门口就能解决!”当地医生感激地说。

这项突破源于赵建三年前的基层调研。他发现乡镇医院骨质疏松确诊率过低,立即组织团队攻关。他们基于人工智能、深度学习算法,以QCT结果为标准,克服技术难题,收集分析海量影像数据,不断优化模型,最终成功构建出基于常规CT的骨质疏松预测模型。团队骨干回忆:“赵主任带着我们住进实验室,三个月测试了7种模型,常工作到深夜核对数据。”基于这项突破性成果,团队在国内外发表多篇论文,并在基层推广,大幅提升了骨质疏松筛查率。

筑基强学科 提升影响力

在赵建带领下,科室在医疗、科研及区域的影响力持续提升,先后获批河北省骨关节影像技术创新中心、国家级临床重点专科。赵建本人也当选为河北省医师协会放射科医师分会候任主任委员、河北省肝病学会医学影像专委会主任委员等重要学术职务。赵建还策划举办了聚焦前沿肌骨影像的全国学术大会、汇聚肝病影像专家的省级会议及科研创新论坛等高规格学术盛会,累计邀请国内外200余位顶尖专家交流,为河北省影像学科注入新活力。

26载影像生涯,赵建透过灰度交错的影像,见过太多被病魔笼罩的生命。他始终坚信,这些图像里藏着破开迷雾的光。他愿做永不停歇的守望者,用专业为生命丈量边界,以仁心为暗夜点亮星辰。(来源:河北省卫生健康委)

<>
手机适配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