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次见到马玉杰,她正坐在办公室里忙碌着。得知自己以高票当选2011“我最喜爱的健康卫士”后,马玉杰微笑着说:“我只是一个普通的疾控工作者。能当选说明群众对疾控工作的认识在加深,疾控工作保障群众健康的作用得到了肯定。”
奖状曾一直尘封在资料室
临近春节,哈尔滨仍未下雪,夕阳从窗口滑过,余晖洒在文件柜顶端的一排奖状上。这些奖状,曾一直尘封在资料室里。
细数这些奖状,除了卫生部授予的全国免疫规划先进集体、共青团黑龙江省委和黑龙江省卫生厅授予的青年文明号、黑龙江省卫生系统三八红旗集体等集体荣誉外,马玉杰还多次被评为国家和省计划免疫先进个人、全国消灭脊髓灰质炎先进个人、黑龙江省首届女性科技创新先进个人。然而她却说:“我只是完成了本该做好的工作。”
1986年,马玉杰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黑龙江省疾病控制中心的前身省防疫站。脊髓灰质炎是严重威胁儿童健康的传染病,也是马玉杰踏入疾控战线之后首先挑战的对象。“当时的条件没有现在这么好。在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工作,用高锰酸钾和甲醛进行无菌消毒,往往染上一身的气味。”马玉杰回忆,由于这些气体对呼吸道会产生强烈刺激,至今她仍患有慢性咽炎。
“当时她就是一副安安静静的样子,整天泡在实验室。”黑龙江省疾控中心免疫规划所副所长安立志说。
经过多年实验室工作后,马玉杰被选派到日本进修学习。归国后,她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科学设计实验室建设方案,并制定规章,强化管理,使黑龙江省疾控中心脊髓灰质炎实验室连续19年以满分成绩通过国家及WHO的职能考核和现场认证,考核成绩在全国名列前茅。
如今,透过脊髓灰质炎实验室大门上的玻璃向里面望去,实验室小组长张世婷仍清楚地记得马玉杰趴在地面上用抹布将污垢擦干净的情景。“她也会发火,主要因为对工作要求很高。她常说,如果不能确保实验室干净整洁,又怎么能确保实验结果准确无误。”
几乎走遍这片黑土地
马玉杰的身影常出现在同事们料想不到的地方。
卫生应急是疾控工作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2010年,哈尔滨市上报一例疑似脊髓灰质炎病例。“晚上10时,报送情况的电话打到疾控中心。当我们匆匆忙忙赶往收治医院时,却发现马玉杰已经在那里开展工作了。”免疫规划所副所长薄芳回忆,“那晚,马玉杰和我们在实验室熬了一夜。”
2010年春,随着全国麻疹疫情的不断上升,黑龙江省的麻疹病例也不断增多,防控工作形势日趋严峻,马玉杰的手机24小时开机,成了一部热线电话。
“她办公室的灯光常常整夜长明,寂静的夜里,传来的是办公室里她在电脑前打字的声音。”安立志说,那是马玉杰在做疫情分析,书写技术方案。“在她的带领下,全省疾控人员在短时间内有效控制了麻疹疫情。目前,黑龙江省适龄儿童麻疹疫苗接种率达到97.20%以上,超过95%的国家规定目标。”
作为一名专家型领导,马玉杰常常深入疫区一线,指导工作,提供技术支持,为基层解决了大量的实际问题。“从实验室到一线防疫现场,马玉杰几乎走遍了这片黑土地。”安立志说。2009年防控甲流,在时间紧、任务重的情况下,马玉杰带领全省疾控人员仅用1个月,就圆满完成了230万人份甲流疫苗的接种任务,在人群中迅速建立起免疫屏障,为防止甲流在全省的暴发流行发挥了重要作用。
时刻不忘钻研
时刻不忘记学习,是马玉杰留给同事们的印象之一。她的办公桌上、书架上摆放着许多不同专业的书籍。一分耕耘,一分收获,马玉杰先后获黑龙江省政府科技进步奖二等奖3项、三等奖2项,黑龙江省医药卫生科技进步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2项,黑龙江省医药卫生新技术应用一等奖4项。目前,她仍承担着多项在研课题,是国家多个协作项目的负责人;在国际和国家级杂志上发表论文数十篇,出版专著7部。
为有效控制乙肝发病率,马玉杰开展了《乙型肝炎母婴阻断研究》、《黑龙江省乙肝血清流行病学调查》、《降低黑龙江省儿童乙型肝炎病毒携带率的研究》等科研课题,研究结果投入实际应用后,使该省5岁以下儿童乙肝表面抗原携带率在2006年就降低至1%以下,在全国率先实现了2010年全国乙肝控制规划目标。
作为黑龙江省免疫规划领域的学科带头人,马玉杰深感专业队伍建设的重要性。她积极创造条件,为年轻人创造宽松的学习、锻炼和发展空间。她领导的免疫规划所先后培养多名博士、硕士,培养发展多名中层干部,形成一支学历高、素质好、年轻而充满活力的专业队伍。(健康报2012年1月31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