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军志,中国食品药品检定研究院生物制品检定首席专家,二级专业技术岗位。1995年以来,在我国生物制品检验检定应用性科学研究领域,主持建立了符合国际标准的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控制技术体系和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GLP)平台,整体提高了我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水平及安全保障能力;攻克了大流行流感疫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难关,使我国甲型H1N1流感疫苗率先在全球上市。王军志长期为提高我国药品安全水平,维护人民群众健康权益作出了突出贡献。
主持国家863、支撑计划、重大专项等23项课题。发表研究论文150篇,其中Nature Structure、Lancet、Vaccine等SCI收录论文31篇;专利授权5项。主编《生物技术药物研究开发和质量控制》,《生物技术药物安全性评价》。培养博士硕士25名,博士后2名。先后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3项(第一完成人2项、第二完成人1项),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1项(第三完成人),省部级科学技术奖一等奖3项,二等奖4项,获2008年中华预防医学会公共卫生与预防医学发展贡献奖。2002年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2009年获中央国家机关五一劳动奖章,2010年被国务院授予全国先进工作者,2010年被卫生部评为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
一、建立大流行流感疫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为我国甲流疫苗率先上市提供了保证
疫苗是防控大流行流感的最有效手段,面对2009甲型H1N1流感的突然暴发和迅速蔓,而WHO 尚不能提供血凝素定量参比品的严峻形势,作为国家项目负责人,王军志及其团队率先建立了大流行流感疫苗质量控制关键技术体系:(1)首创流感疫苗中血凝素含量测定方法,研制了替代参比品,对疫苗进行统一定量赋值,解决了疫苗血凝素定量的难题;(2) 建立标准化的流感疫苗临床试验血清学评价方法,使检测准确性、重复性等指标与国际先进实验室一致,在全球首次证明甲型H1N1裂解疫苗接种单剂(15µg)即能够产生有效保护;(3)引入基因序列分析方法,评价反向遗传学技术制备毒种的遗传稳定性,解决了没有国际参比品的情况下疫苗生产用毒种的评价难题;(4)建立快速、准确的流感佐剂疫苗体外效力检测方法,将效力试验检测周期从30天变为2天,缩短了人禽流感H5N1疫苗的研发周期;(5)首次建立了针对不同流感病毒血凝素的通用抗体和相应的定量检测技术,提高了应对流感病毒变异株大流行时疫苗研发和质量控制的技术能力。
依靠创新的技术体系,促使我国人禽流感H5N1疫苗获得国家批准,及时完成2008年奥运会储备任务。2009年甲型H1N1流感防控中,中国是世界唯一成功应用新评价技术保证疫苗在全球率先批准上市的国家,为遏制疫情蔓延和保障60周年国庆争取了先机。近1亿人接种后其安全性和有效性评价资料证明该技术体系是科学可靠的,相关工作得到国内外同行认可和世界卫生组织的高度评价(Lancet,2010),世界卫生组织总干事陈冯富珍特别前来参观中检院实验室,并为他们在甲流防控中所做的巨大贡献题词:“感谢中检所专家在H1N1防控所做的贡献,在你们的努力下,中国是做成全球第一支H1N1疫苗的国家,这是中国的骄傲,也是科学界的成就、世界人民的福音。”研究获得中国药学会2010年度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1年度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2011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二、创建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评价技术体系,促进我国生物技术药物的创新发展与质量提高
生物技术药物于上世纪80年代起步,质量研究可借鉴资料少,而生物大分子结构复杂造成其理化特性、生物学活性的多样性,相关质量研究一直被国际公认为技术难点。王军志作为国家专项课题负责人,面对生物技术药物快速发展的迫切需求,在我国研究建立了国际先进的质量评价体系,不仅保证了我国创新生物技术药物质量,而且促进了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同时具备了对进口产品进行质量控制的能力。
生物活性测定是生物技术药物有效性评价的重要指标,王军志带领团队通过近百种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活性测定方法研究,形成了解决各类新产品生物活性标准化的综合能力,其中部分方法属国际上首次应用于生物技术药物检定,如将内皮细胞迁移法用于重组Endostatin的活性检定;采用IX因子基因敲除小鼠为模型,检定基因治疗药AAV2/FⅨ的生物学活性等。研究建立的新型干扰素活性的测定方法是基于构建含有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和报告基因的转基因细胞来测定干扰素的活性。与目前使用最广泛的病毒抑制法相比,具有:不使用病毒,保护环境安全;实验周期仅为病毒抑制法的三分之一;操作简单,容易掌握等优势。他们率先发表了SCI论文,同时按照国家药典的要求完成了方法学验证工作,拟将其列入2015版《中国药典》,中国有望成为第一个将把报告基因法测定方法列入药典的国家。包括美国在内的发达国家也在开展该方面研究,2011年美国药典年会上王军志首次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引起国内外专家的关注,该方法已纳入WHO向全球推广的新检验技术计划。
标准物质是确保药物质量的统一标尺,在无国际标准品溯源的情况下,王军志带领团队成功研制了19种生物学活性、理化测定国家标准品,其中重组bFGF生物学测定标准品、G-CSF同质蛋白含量测定标准品等7种国家标准品为我国率先研究成功。针对定量用标准物质的组成差异,并形成创新标准物质研究技术路线,王军志等人研制了量值传递背景清晰的重组蛋白药物含量测定标准品,在蛋白定量方面真正实现WHO要求的“head to head comparison”,为国内外生物技术药物质量分析和比对研究奠定了含量测定的溯源基础,并率先发表在国际生物制品标准领域的权威杂志上。该方法已率先作为国家标准纳入2010《中国药典》。在2012年5月28日在厦门WHO召开的第二届生物仿制药指南研讨会上报告了这一研究结果,为如何在生物仿制药生物活性比较的同时进行理化特性的比较提出了新的技术路径。
通过一系列分析与整合,中检院在国内外首创了5类生物技术药物质控标准,使重组细胞因子、酶、激素、抗体、基因治疗类等产品达到国际质量标准。这些质控标准保证了32个一类新药的质量评价,并支持了重组bFGF、Endostatin等7个产品在国际领先上市。
目前,中检院建立的34种生物技术药物质量标准和18项检测方法已作为国家标准收录于《中国药典》2010年版。在此体系支持下有30余种新药成功上市,有120余种创新药物进入临床试验和审评程序。这保证了我国创新生物技术药物质量,加快了研发及产业化进程,同时,使我国具备了对进口产品进行质控的能力,也促进了我国新药进入国际市场。该成果获得2004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和2008年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
三、率先建立了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攻克生物技术创新药物安全评价技术难关
药物非临床研究质量管理规范(GLP)是当今新药注册国际互认的前提。由于我国缺乏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安全评价技术体系,不仅阻碍了我国医药产业走向世界,同时也难以保证公众用药安全。1999年以来,王军志作为主要负责人,整合毒理、药理、病理、分析等多学科技术,带领团队在国内创建了符合国际GLP标准的药物非临床安全评价技术平台。针对生物技术药物的安全性研究在国际上尚无成熟、公认的技术方法。围绕疫苗、基因治疗、单抗和蛋白多肽等创新生物药物,组织建立了免疫毒性、生物分布、组织交叉反应、药代/毒代等评价技术体系,并运用该体系指导完成了63项创新生物药物的安全评价,其中包括SARS疫苗、艾滋病病毒DNA疫苗、手足口病EV71疫苗、甲型H1N1流感疫苗等重大疾病相关疫苗33种,HSP-MUC1融合蛋白等蛋白多肽类药物16种,813F(ab’)2、SCT400等单抗10种,RAAV2/TNFR:Fc等基因治疗产品3种。
这些关键技术和方法的建立,为各类创新生物技术药物的科学评价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同时在国内发挥了示范和辐射作用,对全国 5700余人次技术骨干进行培训。在该项目带动下,目前已有47家安评机构获得国家GLP认证,促进了我国GLP整体水平的提高,使药品安全保障能力与国际接轨,为我国新药注册全面实施GLP规范创造了条件。先后通过国家GLP认证、日本JICA认证、AAALAC国际认证和美国CAP认证,使我国在该领域的研究与国际先进水平相一致。该成果获得2008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随着我国生物技术标准化研究能力和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在WHO生物标准领域的话语权明显增强。王军志作为中方专家先后21次受邀参加WHO、美国药典会等生物制品国际标准制定的专家会。王军志应用WHO生物制品批签发模式和理念,组织建立了符合国际规范的生物制品质量评价管理体系。中检院承担的批签发和实验室检定准入两个板块共计60个指标在2010年WHO对我国疫苗监管体系的评估中均获得满分通过。这项工作不仅将我国生物制品质量控制整体技术能力提升至国际先进水平,同时也为国产疫苗走向国际创造了条件,并提高了我国在国际生物制品标准领域的地位。
目前,王军志负责进行两项对国家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一是为了国家手足口病防控急需的EV71疫苗早日上市,研究建立疫苗评价的关键技术平台,支持在国际上首个EV71灭活疫苗进入III期临床研究。二是在通过WHO疫苗国家监管体系评估的基础上,力争加入WHO生物制品合作研究中心,现在已进入WHO审核评估阶段,争取在只有美、英等6个发达国家组成的制定世界生物制品质量标准的平台中有中国一席之地,这是一个国家生物制品标准控制技术水平与国际接轨的重要标志,对我国生物医药走向国际将发挥极为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