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背景
(一)包虫病概况
包虫病(棘球蚴病),是一种由棘球绦虫的幼虫寄生于动物或人体内而引起的人兽共患寄生虫病。囊型棘球蚴病和泡型棘球蚴病是人类感染此病最主要的两种形式。具有病程长,治疗费用较高的特点。我国是包虫病流行较为严重的国家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四川、青海、西藏、宁夏、甘肃、内蒙古等七省区的牧区或半农半牧区,覆盖国土面积达44%,流行区人口数约6600万,其中未经治疗的泡型包虫病患者十年病死率高达94%,有“虫癌”之称。是影响民族地区居民身体健康和社会经济发展的地方感染性疾病。
(二)四川藏区包虫病现状
四川藏区包括甘孜藏族自治州和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甘孜藏族自治州(以下简称“甘孜州”)是包虫病发病最为严重的地区,患病率为1.86%,其中石渠县患病率高达12.09%,是全球最严重的地区。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包虫患病率为0.79%。
甘孜州位于四川省西部,康藏高原东南,是川、滇、青、藏4省区的结合部,是以藏族为主体民族的地级行政区。幅员面积15.3万平方公里,户籍人口110.1万人,下辖康定1个县级市,泸定、丹巴等17个县,325个乡(镇),2679个行政村。2018年上半年GDP总额96.45亿元,2017年人均GDP22448元均列于四川省最后一位,18个县(市)均为深度贫困县。由于肝包虫病早期包虫病患者检出率低,多数患者未及时接受治疗,一旦感染将面临病程治疗长、治疗费用高的严峻问题,一方面危害农牧民身体健康,阻碍当地社会经济发展,另一方面区域内“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十分突出,给患者及家庭造成较重的经济与精神负担。
二、举措
(一)建机制,以党政领导班子牵头促脱贫攻坚落地
党的十九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明确指示打赢脱贫攻坚战,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把打赢脱贫攻坚战作为重大政治任务来抓,坚持精准扶贫精准脱贫基本方略,聚焦深度贫困地区和特殊贫困群体。健康扶贫作为提升贫困地区医疗服务能力,促进重大传染病、地方病有效控制,缓解因病致贫返贫的重要手段,是打赢脱贫攻坚战、实现偏远地区贫困人口脱贫的重大举措。四川省尹力省长也作出重要指示“要尽快制定适宜藏区包虫病的手术临床路径,推行包虫病微创介入手术治疗,建立包虫病外科质量控制评价体系,提高治疗效果和安全性。用好远程医疗会诊系统,畅通双向转诊机制,原则上做到手术不出州。”作为国家部署在西部地区的委属委管综合性医院,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以下简称“华西医院”)高度重视健康扶贫工作,围绕四川藏区特别是甘孜州包虫病,建立起以党政领导班子牵头、党员干部带头、专家全程帮扶的自上而下、长效持续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切合“老少边穷”地区医疗卫生需求,真正做到“扶贫对象精准、项目安排精准、资金使用精准、脱贫成效精准”,把减轻因患肝包虫所致的医疗贫困人口负担作为重要民生工程来落实,切实推进“华西—甘孜”医疗卫生扶贫攻坚战,提升藏区肝包虫病诊疗服务能力。
(二)创模式,以“一网双模”促包虫病防控体系建设
自2014年起,针对包虫病早期预防诊断、复杂疑难治疗、治愈后指导,华西医院建立了华西—藏区“一网双模”包虫病防控体系,即依托华西远程医学网络,在线在位相结合的医疗服务体系,全面铺开包虫病防控工作,对藏区医疗机构,尤其是甘孜州人民医院(以下简称“甘孜州医院”)医务人员进行同质化、规范化培训,帮扶其建设专业化医疗团队及关键性技术人才。
“在线”方面,自2006年两院远程合作以来,华西医院就以“实时互动双向视频”的方式开展持续化远程培训。同时提供远程实时交互式会诊,“面对面”进行疑难病例讨论,开展远程手术示教直播,使藏区医疗机构医务人员突破时空壁垒,夯实基础知识,提升实践能力。据统计,截至2018年7月,华西医院已累计远程培训甘孜州医务人员70160人次,远程会诊1960例次。
“在位”方面,华西医院以“管理输出+技术输出”相结合的方式,从医教研管对甘孜州医院进行全方位、一体化帮扶,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教授被聘任为甘孜州包虫病防治中心首席专家及两个包虫病中心病房学科主任;肝脏外科陈哲宇教授曾担任甘孜州医院副院长,同时被聘任为甘孜州包虫病防治中心及包虫病研究所所长。此外,华西医院定期派出临床医技科室专家前往甘孜州医院开展培训讲座、手术示教等现场帮扶工作。在华西医院的帮扶下,2015年11月至2018年8月,手术量达1316例。其中12例为世界公认疑难巅峰全离体肝切除联合自体肝移植手术。
华西医院通过“一网双模”的创建,真正为藏区医疗机构“量身定制”了一套提升其医疗服务水平,培养其包虫病防控专业医师团队的防控体系,助力藏区包虫病防治人才队伍长远发展,帮扶甘孜州包虫病防控建设工作成为全国标杆。
(三)组团队,以包虫病多学科协同团队促“内生动力”发展
华西医院在肝包虫病防控培养项目上的成功经验,得益于优质的医疗服务能力,更得益于全新的人才培养流程再造。
华西医院为了精准帮扶培养藏区基层医疗机构的肝包虫病诊治的专科医师,组建以中国医师协会肝包虫病专委会副主任委员、国家卫生计生委医政医管局全国肝包虫病外科防治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华西医院肝脏外科副主任王文涛教授;中国医师协会肝包虫病专委会常委、四川省医学会肝包虫病防治学组组长陈哲宇教授等牵头,联合肝脏外科(肝移植中心)、超声科、肿瘤科、感染疾病中心等十余位专家教授参与的肝包虫病诊治及相关研究的高水平多学科协同团队,多科协同,共同全方位、全流程精准培养包虫病专病诊治医师力量。与此同时,四川藏区甘孜州人民医院选派当地外科技术最佳的医生团队,组建了专治肝包虫病的两个外科团队。至此,联合建立了“华西-甘孜”包虫病多学科协调团队,形成联合诊疗机制,共同攻克疑难和晚期包虫病手术治疗技术,持续促进包虫病诊治“内生动力”建设。
一是充分借助远程网络的优势,通过远程教学、远程疑难病例讨论等方式,帮助其明确诊断,确定治疗原则。2017年,包虫病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达243例。二是“走下去”,开展“团队-团队”的专项培训。华西医院包虫病多学科协作团队定期前往甘孜州医院针对包虫病高危人群筛查、规范化诊疗体系建设、射频微创治疗技术及终末期自体肝移植技术推广等方面进行学科规划指导、现场手术演示、教学查房指导,面对面传授,手把手带教。三是“请上来”,实施专项团队化培训。甘孜州经遴选的医疗骨干团队派驻到华西医院进行为期3个月的包虫病团队协作培训,以实际包虫病诊疗过程为指南,就诊疗过程中各项技术给予同质化、规范化培训,经考核合格后,培训团队回院开展并推广此项技术,从而在临床实践中提升“造血”功能,带动甘孜州包虫病整体诊疗技术水平。2016年,在华西专家的指导下,甘孜州人民医院成功完成地市级医院首例高海拔、地市级医院包虫病晚期自体肝移植手术。这是甘孜州包虫病综合防治工作的里程碑。
(四)建体系,以四级协同医疗体系促分级诊疗实施
2014年,华西医院以甘孜州医院为远程分中心,进而向下辐射18个县级医院、83个基层医疗机构,建立了“华西医院-地市级医院-县级医院-乡镇卫生院”四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体系内,以信息数据互联共享为基础,以三方远程疑难病例会诊、远程联合查房、远程联合门诊、远程心电诊断协同业务为平台,以远程会诊网络转诊为纽带,为四川藏区包虫病患者提供了高效便捷、连续性、一体化医疗服务,形成了覆盖甘孜州全域的远程医疗协作网,切实提高了优质医疗资源可及性,优化医疗资源配置、均衡医疗资源发展,实现了分级诊疗格局并提供了可复制推广的经验。
近三年来,华西医院向甘孜州医院提供远程会诊咨询服务约1200余例,网络转诊100余例。2017年,四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内,经华西医院会诊有转诊指标的患者,由甘孜州医院转诊到华西医院进行手术治疗的严重晚期肝包虫病人达57例,而甘孜州人民医院为州内各县级、乡镇卫生院提供各项远程会诊咨询服务800余例。同时华西医院致力于完善肝包虫患者术后随访体系建设,针对复发后的肝外包虫引入相关临床专业进行防治,2017年开始,针对肾包虫病将华西泌尿外科纳入包虫防治体系,成功实现了肾包虫病的远程网络会诊及转诊,节约了患者就医成本,提升了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推进了分级诊疗的落地。
三、成效
以规范诊疗技术创新为标准,以技术下沉人才培养为核心、以远程医学网络平台为载体,华西医院探索实践了一条覆盖全生命周期、科学有效的契合四川藏区的包虫病防控体系道路,并取得长足成效。
一是有效提升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控能力。华西医院构建了集远程医疗与临床应用相结合,聚多学科团队协作之合力的“一网双模”包虫病防控体系。目前,在华西医院的帮扶下,甘孜州医院已有7位可以独立完成半肝以上复杂包虫病专业人才、两个包虫病手术团队。包虫病手术台次从2008年全年20台次,提升至近三年来500余台次/年,四级手术比例不断提升,围手术期死亡率低于0.3%。通过“一网双模”体系建设,华西医院成功为四川藏区因地制宜的制定了包虫病的手术临床路径、建立了包虫病外科质量控制评价体系、培养了包虫病同质化专业人才,从而使四川藏区包虫病防控能力得到显著大幅提升。
二是极大缓解医疗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社会矛盾。包虫病不仅使患者家庭承受沉重的经济负担,同时形成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恶性循环。华西医院通过构建四级协同医疗服务体系,畅通远程网络转诊途径,使偏远民族地区包虫病患者就地享受到优质医疗资源及高效便捷的双向转诊绿色通道,极大缓解了患者和患者家庭的经济负担及精神压力,深受藏区群众的感激和赞誉。同时,华西医院与甘孜州医院共同录制了双语(藏语、汉语)包虫病科普宣传资料,通过生动的问答形式将专业知识通俗化传达给广大农牧民,这些年共计发放宣传光碟17000余张,宣传资料20000余册,涉及119个乡村,惠及40000余人,大大提高了州内百姓防病治病意识。
三是切实推动甘孜州区域医疗卫生服务能力跨越式发展。在“华西-甘孜”院州共建模式的探索下,甘孜州人民医院医疗业务数量与质量得以快速发展。2016年,甘孜州人民医院已成功创建为“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成为甘孜州及康巴藏区一流的综合医疗服务中心。2017年甘孜州人民医院年门诊量307605人次,出院患者为33743人次,较之2010年增幅为92.89%、130.64%,手术例次增长243.84%,其中三、四级手术例次占全院手术比例的50.54%。2017年医院药品占比由2010年51%降至34.23%,耗材占比仅占22.41%,抗菌药物使用率由2010年74%降至44.21%。甘孜州人民医院临床学科由2010年的11个扩展到2017年的31个,卫生技术人员由2010年的346人增至2017年797人,其中高级职称11人,副高级职称75人,引进博士研究生3名、硕士研究生18名,医务人员人次结构明显优化。开展包括半肝切除及扩大半肝切除术、自体血液回输等370余项新技术,推动了甘孜州整体专科水平的发展,填补了甘孜州多项诊疗技术空白,为甘孜州人民医院相应学科专科化、规范化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有效降低了甘孜州人民医院转诊率。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