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新闻>媒体报道

媒体报道

[健康报] 建好人民城市,上海书写健康新画卷
发布时间: 2025-02-17

113日,上海市卫生健康委、上海市健康促进中心发布最新市民健康素养监测情况。2024年监测结果显示,上海居民健康素养水平达到42.09%,比上一年提升1.63个百分点,创历史新高并实现17年连升。上海,朝着“人人健康”的目标稳步前行。

201911月,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考察时提出“城市是人民的城市,人民城市为人民”这一重大理念。上海始终牢记嘱托,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建设属于人民、服务人民、成就人民的美好城市。

2024年底闭幕的“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上,健康上海画卷着眼于人、落脚于人,全方位、多角度展现人民与健康城市共同成长。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党组书记、主任闻大翔表示,上海坚持人民有所呼、改革有所应,把人民城市理念贯彻落实到上海卫生健康高质量发展全过程中,努力在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中贡献健康智慧、健康力量。

健康上海在人民城市理念的引领下,进一步深化和升华,尽显更新之美,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全力推动“人人健康”更上一层楼。

新需求被看见

2023112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上海市闵行区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考察时指出,外来务工人员来上海作贡献,同样是城市的主人。

20241129日,上海市闵行区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有巢润苑社区卫生服务站开启试运行,卫生服务站紧邻社区的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

卫生服务站运行后,新时代城市建设者管理者之家有了“健康助手”。卫生服务站提供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可开具慢性病长处方、延伸处方,开展中医理疗等特色服务,提供分级转诊等一体化健康管理。

王军璋是一名“新上海人”,也是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一名家庭医生。习近平总书记考察时,他就在现场。“总书记非常关注民生大事,对基层民生保障工作特别重视。我们已经成为社区居民的朋友,努力为他们提供更有温度的家庭医生签约服务。”王军璋说。

新需求被看见、被回应着。有巢润苑社区卫生服务站针对年轻人的工作特点,提供“晚上延一延、周末连一连”服务。类似举措不仅是王军璋和同事们的发现,也源于卫生服务站经常以住户议事会等互动形式了解居民需求。

“民有所呼,我有所应”,这样的互动已是常态。在2024年闵行区卫生健康委主办的一次“政府开放月活动”上,几名居民表示,希望社区开设眼科门诊。很快,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眼科门诊,聘请上级医院眼科医师坐诊,并将全科医生送到医联体上级医院眼科进修。

闵行区是上海市第二人口大区,约有常住人口271.66万。闵行区卫生健康委副主任冯亮介绍,近年来,该区积极赋能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设,全覆盖配置CT检查设备,开展“晚门诊”服务,建成示范性社区康复中心,建成社区标准化口腔诊室,建设社区护理中心,建成儿科标准化诊室,建设标准化专科专病门诊,建成名中医工作室或工作站。

如今,上海市“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社区卫生服务网络越来越牢固。截至2024年底,该市家庭医生累计签约服务超过1120万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西医诊疗病种平均达到133种,较2023年底增加14种;平均配备药品682种,较2023年底增加66种;各区医联体内常见病、慢性病治疗用相同通用名药品上下衔接吻合度达82.6%,较2023年底增加12个百分点;建成社区康复中心143家、护理中心92家、标准化口腔诊室83家。

智慧照护全人群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多推出一些民生所急、民心所向的改革举措,多办一些惠民生、暖民心、顺民意的实事,使改革能够让人民群众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在徐汇区,家庭医生巧用信息技术加速融入了居民“朋友圈”。2024年底,徐汇区卫生事业管理发展中心负责人孟亚忙着跟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枫林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家庭医生们讨论“老年人体检信息全面加入健康画像的技术可行性和现实可操作性”。后续,徐汇区1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老年人体检数据将全部加入健康画像。

20244月,徐汇区卫生健康委申报的“区域居民数字健康画像沉浸式应用”入选上海市第二批元宇宙重大应用场景。徐汇区卫生健康委主任周密介绍,健康画像探索构建数据高效共享、服务无缝衔接的元宇宙医疗新世界。目前,徐汇区超过48万名签约居民有了自己的健康画像。

“把医生还给患者,把时间还给医生。”这是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凌枫对健康画像应用后的期待。

凌云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医生刘安平用自己的使用感受给出了答案。“不需要手动查找患者的历次就诊数据,所有关键信息都能立体、直观地呈现在眼前。”刘安平说,尤其是养老院里有些老人很难描述自己的病情,翻看病历本效率又不高,现在不仅效率提高了,信息也更全面了。

“徐汇区面积不到上海总面积的1%,常住人口却约有110万人。我们苦练内功,提高服务患者的精准度。”周密说,家庭医生通过微信与患者建立联系,希望用数字化、智能化技术赋能卫生健康服务,更好地满足大家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健康上海建设过程中,以大数据、人工智能为代表的新质生产力成果不断涌现。“人民的城市——上海打造人民城市最佳实践地”主题展上,上海市眼科医院打造的“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项目亮相“人人都能享有品质生活”社区服务板块。该项目应用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工程自动化技术,实现眼科检查和眼病筛查诊断智能化、一站式服务。到2024年底,上海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层面建成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近60家,占全市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总数的1/4,覆盖约600万人口。上海市眼病防治中心主任邹海东介绍,视觉健康智能管理中心可以开展儿童青少年近视防控和老年居民常见眼病筛查等服务,并常年开展全人群视觉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

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整形外科数字诊室里,“顾建英虚拟形象”出现在屏幕上,与患者在线交流,一问一答实时滚动。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党委书记顾建英指着自己的虚拟形象说,在虚拟诊室的应用场景中,医生实现了“数字分身”,患者可以和“数字孪生医生”开展沉浸式交流,“看到‘她’就仿佛看到我”。

打造“防诊治康”全生命周期的元医疗患者服务模式,建设“无界”智能虚拟元诊室……中山医院在新质生产力的探索上走在前、做示范。顾建英说,医院的发展目标之一是将优质医疗资源通过数字化、标准化、产品化的形式进行输出,可复制式下沉辐射至基层。

放眼整个上海,单是2024年,大数据、人工智能方面的新突破就有不少:出台地方标准《上海市卫生健康数据分类分级要求》,打通全市居民各类健康数据;出台全国首个省级医学人工智能专项方案《上海市发展医学人工智能工作方案》,努力打造全领域全链条的医学人工智能应用场景。

近一点,再近一点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健康是1,其他都是后面的01没有了,什么都没有了。上海市民健康素养水平17年连升,同时,成人吸烟率连续13年呈下降趋势,健康在时间的沉淀中具象化。

这离不开上海市卫生健康系统的不弃微末、久久为功。上海市16个区全部成立爱国卫生和健康促进中心;社区卫生服务向“人人”靠近,让优质健康服务在“近”和“优”上更进一步,在守护健康的同时推进居民践行主动健康。

位于黄浦区徐家汇路610号的日月光中心写字楼22层,有上海首家进驻商务楼宇的社区卫生服务站——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月光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科全科、马拉松门诊、睡眠门诊……占地近600平方米的服务站紧扣职业人群健康需求,聚焦白领的亚健康问题,提供“医、技、护、防”团队服务。

记者采访时,1830分,38岁的王女士正在日月光社区卫生服务站康复区接受中医治疗。“已经治疗了半个多月,颈椎问题基本解决了。”王女士就在日月光中心写字楼里工作,社区卫生服务站运行以来,她和同事经常来。“几乎每天都利用午休时间跟着社区医生做八段锦。以前不舒服会拖一拖、熬一熬,现在直接来服务站。”王女士笑着说。

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金迎说,日月光社区卫生服务站还是全市首家开在楼宇里的中医药特色巡诊站点,2024年以优秀等级获评市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

“要把上海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打造成中医药的主阵地。”闻大翔介绍,上海中医药工作对标超大城市运行中的堵点、难点和痛点,以国家中医药综合改革示范区建设和国家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示范试点项目为主线,着力打造多元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新机制、新场景,彰显中医药文化价值和力量。

在上海,中医中药主动服务社区居民,形成百姓“爱中医、信中医、用中医”的良好氛围。2024年,该市成功创建60家具有引领作用的中医药特色巡诊社区卫生服务站,中医特色站点总数达172家。不少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门诊挂号量中,超过40%是挂中医科。

中医药文化进校园活动也在上海如火如荼开展着。黄浦区香山中医医院的“香杏中医学堂”推动中医药文化在中小学校园普及与传承,自2019年以来,已走进黄浦区8所学校,每年开展课程300余学时。该院院长柴丽萍表示,这一项目的实施,在青少年心中播下了热爱中医药的种子。

“提高中医药服务质量和可及性意义重大。”黄浦区卫生健康委主任王炜介绍,“黄浦智慧中药云”作为上海市数字化转型标杆项目,已向全市推广。黄浦区通过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做细做优相关平台服务内容等方式,推动中医药传承创新发展,为人民提供更加优质、便捷的中医药服务。

让人人享有连续服务

在浦东开发开放30周年庆祝大会上的重要讲话中,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把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贯穿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全过程各环节。

全方位全周期保障人民健康,离不开连续医疗服务。202412121402分,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门诊医生丁巍通过上海市分级诊疗系统,将一名眩晕综合征患者转诊至复旦大学附属华山医院。“1217日,患者直接去华山医院神经内科就诊即可。”丁巍说。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陆海峰说,中心每间诊室都有号源预约转诊功能,社区居民在社区首诊占比从2023年的70%增加到2024年的72%

为推进连续医疗服务,2024年,上海市卫生健康委印发《关于进一步做实家庭医生签约居民优先预约上级医院门诊号源的通知》,明确市、区两级医疗机构门诊号源向社会开放前5天优先向市级分级诊疗平台开放,开放号源总量不少于50%,锁定每位出诊医生2个号源至开诊前两天为签约居民提供更便捷的转诊服务。

如今,上海建成市级分级诊疗平台,所有社区全覆盖开展号源预约;二、三级医院50%的门诊号源优先向社区开放,累计预约22.6万人次。2024年,该市社区门诊量达6317.7万人次,较2023年增加14.2%;签约重点人群组合内(在居民选择的一家市级医院、一家区级医院、一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就诊率为75.5%,较2023年提高1.4个百分点。

上海推动医疗资源上下联动的举措,不只是优先预约。2023年,闵行区成为全国81个紧密型城市医疗集团建设试点之一。作为闵行区1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之一,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加入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牵头组建的医联体,成为闵行区南部科创中心医疗集团的一员。

“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离五院很近,两边的医生会经常交流。如果社区临时缺医疗器械,就借五院的。”在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口腔科,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口腔科主治医师张挺刚给一个小朋友补完牙后说。

年门诊量超过38万人次,患者住院满意度达到98.57%,家庭医生签约率达到45.71%,家庭病床数量达到1274张……加入医联体之后,马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多个方面取得新发展。陆海峰说,希望打造人民城市理念引领下的现代化社区医院,让优质医疗资源真正惠及辖区每一名居民。

公立医院是我国医疗服务体系的主体,是老百姓看病就医的主场所。上海正聚焦医疗科创最前沿、百姓就医最迫切需求,推进公立医院高质量发展。该市“顶天、立地、强腰”医疗健康新格局日益稳固,在促进优质医疗资源均衡布局方面迈出重要一步。

卫生健康服务体系既服务上海,又不止步于上海。“坚持服务发展,高标准落实国家和城市发展战略。”闻大翔说,上海联合苏、浙、皖共同制定《长三角卫生和健康专题合作组工作规则》,牵头编制《长三角区域社区慢性病健康管理机构建设和服务规范》等;持续推动长三角区域出生“一件事”跨省通办,群众办事时间由18天缩短至5天。


上海市黄浦区打浦桥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日月光社区卫生服务站,一名女士接受社区医生开展的中医康复治疗。丁莉瑾 摄


    (来源:健康报 2025年2月17日

手机适配版 | 电脑版

版权所有: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