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制改革司

媒体报道

《2011年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安排》解读三:体制机制障碍有待突破
发布时间: 2011-03-11 来源:
   “事非亲历不知难,有时甚至感到不能承受之重。”一位主管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工作的官员这样形容过去一年的感受。卫生部部长陈竺也在两会期间接受采访时坦言,公立医院改革“实在太复杂”。卫生部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协调工作小组办公室相关负责人指出,公立医院改革体制机制障碍如何突破,是今年试点工作的重要内容。 
  管办如何分开仍需探索
  同级政府卫生发展和管理职能过于分散,协调难度大;层级政府卫生职责划分不合理,资源配置重叠,全行业和属地化管理难以落实,一直广受诟病。在改革公立医院管理体制方面,试点城市形成了4种管办分开模式。鞍山、七台河、芜湖、潍坊、鄂州、株洲、遵义等市的市政府成立了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在卫生部门下设执行机构;洛阳、北京成立了由卫生局管理的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对所管医院的人、财、物实行全面管理;镇江、宝鸡直接委托卫生行政部门履行出资人职责;马鞍山、昆明在卫生行政部门外成立公立医院管理机构,承担办医和国有资产管理职能。

  在多次业内召开的研讨会上,专家们都围绕何种管理体制模式最优展开激辩。个别试点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方案延迟出台,也是卡在了不同部门对管办分开的不同理解和不同设计上。而据医改工作监测情况显示,全国已有100多个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市(区)建立了公立医院管理机构,其中六成设在卫生行政部门内。对此,这位负责人认为,何种管理体制模式最优,需要长期跟踪、评估和比较,从中发现符合卫生规律和我国国情的模式加以推广。

  《工作安排》在阐述管办分开时,有一句话引人关注:“各级卫生行政部门负责人不得兼任公立医院领导职务”。有关专家认为,这也体现了管办分开的思路。

  合理补偿政策重在落地

  加大投入,对医院进行科学合理的补偿一直被院长们寄予厚望。很多院长表示,补偿不到位,公立医院仍然靠经营维持运转,实现公益性就是一句空话。 

  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在补偿机制改革方面,改革的政策支持环境需要进一步完善。尽管各地都增加了投入,但是总体而言,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和大型设备购置、重点学科发展、符合国家规定的离退休人员费用和政策性亏损补贴等政府投入政策没有完全落实,而且缺乏稳定增长机制。在政府拨款方面,仅在一些地方得到落实,比如鞍山市对公立医院基本建设投入12亿元;北京市探索建立以成本核算为基础的财政补偿制度,药品实行差别加价,离退休人员经费政府将通过财政拨款予以全额保障;深圳市2009年全市卫生事业费总投入30.63亿元,财政补助占公立医院总收入的16.7%。在医药分开方面,仅有个别试点城市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鞍山市通过财政补偿公立医院“五险一金”的方式取消了以药补医机制,广东省在6个城市开展药事服务费试点。其余各地的主要做法还是差别加价。总额预付、单病种付费等付费方式改革有待进一步推进。在探索调整医疗服务价格方面,只有江苏省和安徽省得到物价部门的批准,提高了全省护理收费标准。 

  记者发现,《工作安排》已明确,药事服务费纳入基本医疗保障支付范围,但如何收取并没有明确的表述。有关专家认为,中央应尽快出台相关文件,明确各级财政投入比例和时间节点,探索通过财政补偿化解公立医院债务,改变过去财政投入零敲碎打的局面,尽快明确补偿思路,建立刚性的财政投入增长机制,同时改革医疗服务价格形成机制,调动医务人员积极性。

  优质医疗资源亟待“扩容”

  这位负责人认为,除了转换体制机制,优质医疗资源“扩容”也十分紧迫。

  据介绍,2009年,我国执业(助理)医师为1.75人/千人口,而据世界卫生组织2008年统计,美国达2.6人/千人口、法国达3.4人/千人口。2009年,我国注册护士为1.39人/千人口,远低于2008年全球2.8人/千人口的平均水平;我国医护比为10.8,远低于2008年全球102.9的平均水平和世界银行102的建议医护比。2009年,全国卫生人员中,大专及中专学历者占71%,本科以上仅占24%,另有5%为高中及以下学历。“与公众对医疗卫生服务越来越高的要求相比,我国医疗资源总量不足,其中优质资源短缺问题现阶段体现得特别突出,成为进一步深化医改的主要障碍。为什么有些老百姓不信任基层医疗服务?多元化办医理想格局为什么难以形成?医院假日门诊、优质护理工程为什么难以开展?重要原因之一就是我们的好医生、好护士还太少。这也是国家在公立医院改革中特别重视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工作的主要原因。”这位负责人说。

  优质医疗资源如何“扩容”?《工作安排》中提出,落实全科医生和专科医生规范化培训制度,建立100个规范化培训基地,招录1万人开展规范化培训。据悉,在已经开展的试点工作中,上海市首批近2000名住院医师已进入39家医院接受培训,天津市目前已有1720名本科及硕士毕业生进入全科医生、住院医师规范化基地接受培训。有关专家告诉记者:“培养一名好医生需要相当长的周期,在这方面,相关试点工作只能破题。解决优质医疗资源短缺问题,需要我们立即行动起来,做长期不懈的努力。”(《健康报》3月10日3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