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完善医疗服务体系建设
一是完善区域规划。制定《三亚市区域卫生规划(2011—2015年)》,并与《海南省区域卫生规划(2010—2015年)》相衔接。二是开展多形式技术合作。市人民医院与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开展合作,建立快速的转诊服务通道。市中医院与广州中医药大学和解放军301医院开展合作。三是力推重点专科建设。筛选10个市级重点专科,每个专科给予一定经费扶持。四是建立分工协作机制。市人民医院与崖城中心卫生院、市中医院与田独中心卫生院荔枝沟分院开展合作,凤凰中心卫生院对高峰分院实行托管,市妇幼保健院支持林旺中心卫生院,农垦三亚医院支持凤凰中心卫生院,解放军425医院支持天涯中心卫生院,华侨医院支持育才中心卫生院。在建立协作关系的基础上,初步实现了双向转诊。
二、推行“四个分开”,建立公立医院管理新模式
一是推行管办分开,明确政府办医职能。印发《关于成立三亚市公立医院工作委员会的通知》,成立了由市政府常务副市长为主任,市发改、卫生、财政、人社等部门共同组成的公立医院工作委员会,履行政府办医和监督职能。以出资人的身份负责公立医院的资产投入、基本建设投资、大型医疗设备购置等重大事项决策,为公立医院履行公共服务职能提供保障。二是构建公立医院法人治理结构。拟定《院长任期目标责任书》,将对院长任期内的目标任务作出明确规定。医院院长将由三亚市公立医院工作委员会任命,实行年薪制、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院长拥有医院的经营管理和人事管理权限,通过民主程序按规定设置专业技术岗位、确定薪酬分配办法、决定非资产性的经费支出。实行公立医院班子任期制和目标责任制管理。三是建立公立医院绩效考评制度。市政府印发了《三亚市公立医院改革绩效考核实施方案》,对医院就诊环境、执业行为、优质护理服务示范工作、处方点评、三基考核、服务质量、服务效率等十八个考核项目的内容,给出了具体评价标准。卫生、发改、人社、财政等相关部门每年对公立医院的内部管理进行2次考评。四是初步建立财务集中核算。设立事业单位会计核算站,已对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进行财务集中核算。预计今年底可将市人民医院、市中医院的财务核算由核算站承担。
三、以人事制度改革为重点,完善医院内部运行机制
一是启动人事制度改革。制定了市医疗机构人事制度改革方案,各单位已制定了人员定岗、竞岗方案。二是完善财务管理,强化成本核算。市人民医院制定并完善了《医院财务内部审计方案》、《纪检监察职责》,《社会评议实施方案》等制度,健全了内部决策执行机制、财务管理制度、医疗质量管理;聘用总会计师,全面推行公立医院预算管理和收支管理。三是抓好人才引进和培养。落实《三亚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市人民医院在妇产科、呼吸内科设立了首席专家。2010年至今,市人民医院、中医院、保健院已引进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副高以上专业技术人员60名;派出100余名医技人员参加进修和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四是推进后勤服务社会化,并逐步扩大后勤外包范围。
四、明确投入范围,完善公立医院补偿模式
一是明确政府投入范围。政府投入主要用于公立医院基本建设、大型设备购置等方面。对公立医院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紧急救治、医疗救助、支援基层等实行专项补助。设立专项资金支持学科带头人引进、重点专科建设和专科人才培养。二是进一步完善医保支付制度。推行按人头付费、按病种付费等支付模式。提高儿童白血病、先天性心脏病等重症病人的报销比例,降低重病患者负担。将挂号费、诊查费、注射费、药事服务成本等纳入一般诊疗费用,纳入医保支付范围。
五、以质量管理为核心,强化医院内部管理
一是以活动促改进。以“医疗质量万里行”、“抗菌素综合治理”等活动为抓手,全面推进医疗服务质量持续改进。二是优化服务流程。全市各公立医院已通过电话、网络等方式初步实现预约诊疗服务。建立综合服务台,开展“一站式”服务,并为重病患者提供全程陪诊服务。三是推行临床路径管理。四是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工作。五是做好医院信息化建设工作。市中医院与301医院、市妇幼保健院与上海、广州等地妇幼保健机构建立了远程会诊联系。六是开展诊疗体验活动。邀请媒体参加“病人当一天医生,医生当一天病人”的就医、诊疗体验活动,增进医患关系。
六、完善对公立医院的监管机制,打造平安医院。
一是卫生行政部门重点做好对医疗机构建设、医疗质量、人员准入、医疗服务项目等方面的监管,开展处方点评、基本药物使用督导、医疗纠纷矛盾排查、公共事件应急演练等活动。二是在社保系统上增加对基本药物使用的录入和统计功能。实现对医疗机构总收入、药品收入、基本药物收入、门急诊次均费用、抗生素处方比例等数据的统计功能。三是建立社会多方参与的监管机制。邀请各种职业和层面的人员担任社会监督员。利用党委、工会的监管职能,对医疗服务各个环节进行监督。四是建立起医疗纠纷人民调解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