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使者”张兴儒的喜怒哀乐
发布时间:2015-06-24

  张兴儒教授和他“光明行”的故事,在上海火了!
  八年前,脑海里一闪而过的善念,八年后蜕变成“春华秋实”的固定行程。曾跟随张教授七次“光明行”的志愿者赵芝玲动容说道,“春季筹备、夏季出发、秋季收获、冬季酝酿,周而复始,我们与西部有个‘光明’的约定。”
  张兴儒的心里,有一颗“西部种子”:他自小在西部长大,深知西部百姓生活之艰难、医疗资源之匮乏;成长为名医后,他用人格魅力感动着身边人,用精湛技术“反哺”西部父老乡亲。也正因为他的牵线,上海与西部之间,多出一条“光明之途”:1092人重见光明,近万人次接受了免费义诊,“光明使者”张兴儒也从中感受了为医行善的喜怒哀乐。
  喜:为更多人传递向善初心
  对张兴儒来说,“光明行”从一个理念到“小分队”,直至发展到今日数百位爱心人士踊跃参与,这是最有幸的一桩喜事。每每翻阅新增的队员名单,他都有一种喜悦涌上心头,“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社会爱心涌动,我们就能做许多事,帮许多人。”
  大牌医疗专家,因为他的“光明行”一呼即应。中山医院、眼耳鼻喉科医院、新华医院、东方医院、仁济医院……上海几乎所有三级医院的眼科权威专家,都放弃过日常休息义务参加“光明行”。在海拔四千多米的青海果洛,眼耳鼻喉科医院徐建江教授高原反应特别强烈,她头痛欲裂,眼泪快要迸了出来,手下却仍坚定地、有条不紊地开展手术。在全县仅有一台B超机的新疆青河,东方医院张伟英教授几日接连手术,累了,直接躺在地上休息片刻,精神了,继续马不停蹄治疗……这些大牌专家抽出宝贵时间去西部吃苦,给出的原因几乎一致,“一种强烈的被需要感,一种最本色的医者价值,促使我们去了,还想去。”
  传递向善的初心,使“光明行”越做越大。在“光明行”团队里,来自企业、公司的爱心志愿者们,义不容辞追随张兴儒的脚步。器械不够了,公司的志愿者来帮忙;运输出现问题了,航空公司志愿者主动请缨,大企业家为病人涂眼药膏、大教授为手术来编号……大家都能感受到张兴儒当初的那句话,“付出其实不必求回报,付出本身便是快乐的!”
  怒:慈善手术容不得马虎
  除技术精湛以外,许多病人对张兴儒教授的评价是态度耐心、性格温和。从医这许多年,他几乎未跟病人红过脸,但因为“光明行”,张兴儒一改平日形象,说过狠话发过火。队员们都知道,千万别触碰队长的底线!
  “光明行”首站,选址并不顺利。张兴儒曾告诉记者,最初选的藏族自治县,对方听闻做白内障免费诊治慈善,给出的反馈令人意外:不同意!细细追问,原来当地百姓曾被所谓的慈善伤害过。
  轰轰烈烈的宣传背后,手术量不过区区个位数,众多有需要的病人只能望洋兴叹;更令人揪心的是,有病人因手术感染,本可治愈的眼疾就此失去希望。“要做真正的慈善,让有需要的病人真正得益。”张兴儒狠下决心:手术安全是最重要的底线,万万不可有丝毫闪失。
  甘肃甘南,晚上七点多,手术室护士已累得垮下,换上了新护士。又一台手术才刚开始,张兴儒主刀,新护士拿出消毒托盘,才刚放下,劈头盖脸的训斥在耳边响起,“导管怎么放得这么乱?稍不注意就可能掉在地上,我跟你们说过多少次了,消毒要特别严格,不能有半点马虎。”新护士委屈的泪水在眼眶里打转。手术室的氛围顿时凝重了,本想哼小曲的医生,咽了口口水,默默干活。
  所有的消毒都必须把关,眼睛消毒一个不能落下、器械消毒一点不能缺,越是条件差越不能麻痹大意。这,便是“光明行”的铁规矩。有了它,八年来1092例手术复明率百分之百,无一例出现术后感染,真正的慈善手术做到了。
  哀:如果我们多带些人工晶体
  “对不起,实在没有办法了,真的对不起……”张兴儒一遍遍地向藏民夫妇道歉,眼泪止不住地流。要是再多一片人工晶体、不出一个小时,这对白内障夫妇就能同时看到彼此面容,今后的日子,共赏云卷云舒。可是,这一切都擦肩而过。
  四川甘孜,原计划进行10例手术,登记的病人却有26人,队员们尽最大努力也只完成了15例手术。一对盲人夫妻经过检查,都可以做白内障复明术,但人工晶体只剩下一片了!丈夫说,你要照顾孩子,你做吧!妻子说,你是家里顶梁柱,你做吧!看到夫妻俩因相互推让涨红了脸,张兴儒与同行潸然泪下,于是出现开头一幕。听说有上海医生免费开刀,方圆几十公里的牧民们奔走相告。40多岁的藏族妇女,坐五个多小时摩托车赶了过来,劳累一天的张兴儒,二话没说给她检查,心里一点点沉了下去,“您的眼睛可以做手术,可这次我们的晶体用完了,真的对不起。”看到病人一脸茫然地走开,张兴儒心像被揪了起来,他冲出门外,颤抖地告诉她,“下次要是我们再来,或者有机会去别的医院,记得一定要做手术!”
  张兴儒感叹,越是深入西部,越能体会缺医少药的“切肤之痛”。八站“光明行”,没有一次最后不缺人工晶体,总有更多病人需要诊治。2007年开始,他找到了更有效率的办法:光明行与上海医院启动了“西部医生培养计划”,西部医生有机会学习先进技术,回去服务病人。授人以渔,或将改变“光明行”遇到的无力现状。
  乐:最美是揭开纱布那刻
  “幸福就是用你的双手,可以让别人感到幸福。”这是“光明行”志愿者的一句经典总结。对张兴儒来说,病人揭开纱布的那一刻最美,他也最乐:阿妈捂着双眼,战战兢兢盯着从掌间穿越而过的光束;孩子的眼神,被瞬间点亮,眸子里尽是五彩斑斓……他们重见了光明,命运也将因此改变。这,便是张兴儒与队员们最有成就感的体现。
  新疆青河,皮肤黝黑、身材高大的汉子卡马里汗,十多年前患上白内障失明。因为没钱,他一直没有机会治疗,每每听到牛羊叫声,汉子就苦闷,看不见草原与白云,眼前只有一片黑。“光明行”抵达青河后,卡马里汗反复问张兴儒,“我的眼睛真的能看见吗?”“只要你配合我,我就能帮你治好。”“我没钱,你们真的不收钱吗?”“放心,都是免费的。”手术成功了,卡马里汗却迟迟不敢揭下眼前的纱布。他偷偷告诉家人,生怕这是一场梦,梦醒了,自己还活在黑暗里。纱布还是揭下来了,映入眼帘的是雪白的病房,窗外是碧蓝的天空,老实巴交的汉子呼喊着震彻云霄,“我看见了!我终于看见了!”
  因为有了光明,彝族姑娘沙马伍机木能背上书包,第一次走进梦寐以求的学堂;花季女孩邵薇能承担家务,帮妈妈一道撑起垮了的家;曲玛丽大娘能张开双眼,看一看多年背自己上下的儿子;孤儿小依毛也将在光明中长大,一圆她心中想也不敢想的舞蹈梦……张兴儒八年前的心愿,在一个个笑脸中得到兑现。(来源:解放日报,2014年01月13日)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1号 邮编:100044  信箱: 电话:010-6879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版权所有,不得非法镜像.

技术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