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来深建设者在“大食堂”饱食健康教育大餐

字体大小: 更新时间:2015-07-09 保护视力色:

  深圳市罗湖区以劳务工大食堂为载体,将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与大食堂建设结合起来,创新流动人口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模式,让国家基本卫生计生服务等“大政策”变成接地气、受欢迎的“小茶点”,深受劳务工的欢迎,被来深建设者誉为健康教育的“营养大餐”。

  一、 背景
  罗湖区莲塘街道总人口12万人,其中外来劳务工约8万人。莲塘街道各类工厂企业超过500多家,大部分工厂没有食堂,工人们吃饭全靠路边摊和无证小餐饮,食品安全难以保证。为解决8万多劳务工“吃饭难”问题,从2004年开始,在政府的主导下,在莲塘街道陆续建起7家劳务工大食堂。同时,外来劳务工多数来自农村,文化水平较低,普遍缺乏健康知识,开展流动人口健康教育与健康促进十分必要。
  二、 工作目标与策略
  以“大食堂”建设为切入点,有效整合辖区健康服务资源,创建大食堂健康教育基地,以劳务工人群为对象,以提升劳务工健康素养为目标开展健康教育活动。
  三、特色做法
  (一)政府主导,政策支持。罗湖政府、区卫生计生局和莲塘街道办相继出台了流动人口健康促进相关文件。同时,建立大食堂公司化的运作机制,给予一定经济补贴,减免税收和行政性收费;股份公司和物业单位以廉价租金提供场地。
  (二)建立多部门联动的运作机制。罗湖卫生计生局总协调,区健教所加强督导,疾控中心、慢病院、医院等机构按照专业分工各负其责,市场监管、工会、文化、妇联等部门也以大食堂为平台,积极开展食品安全、职业卫生安全等活动。
  (三)社会动员,群众参与。充分利用计生系统社会动员优势,在社区(企业)建立了街道计生科、工作站长(厂长)、计生专干、社工为骨干的工作网络,组织动员广大居民参与健康教育活动。
  (四)借力社工拓展服务。民政部门在大食堂健康教育基地设立社工岗位,一名专职社工定期到企业、社区了解劳务工需求,开展卫生计生咨询、个体辅导、小组活动、社区宣传等,成为基层卫生计生服务机构与劳务工的纽带。
  (五)以需求为导向,组织开展形式多样健康教育活动。组织策划答题送餐券活动,每天劳务工就餐期间,随机抽取三套题在大屏幕上播放,现场答题,答对者即可获得一张免费餐券(价值20元)。此活动2010年被深圳市委宣传部评为宣传教育“最具创新性活动项目”;在大食堂配置电脑,利用卫生计生网站、微信平台等新媒体开展健康教育;完善健康教育硬件建设,设立图书专柜、健康小屋、社区生育文化中心、健康知识宣传栏;组织开展各类健康讲座、 健康宣传、社区义诊和文体活动,丰富健康教育内容。
  四、成效
  (一)建立流动人口健康促进“莲塘模式”。建立了政府主导、政策支持、部门配合、社会动员、居民参与的流动人口健康促进工作新模式,既突出了政府关心居民、特别是劳务工身心健康的主导思想,也较好地为辖区内居民提供了多元化、“家门口”式“餐桌上”的健康促进服务。2014年被授予“广东省农民工健康促进行动示范区”称号。 
  (二)促进劳务工健康素养提升。2014年调查结果显示,劳务工健康素养水平由2009年的63.8%提升至83.5%,其中,健康知识知晓率、健康行为形成率、健康技能掌握率分别由64.3%、53.2%、60.4%提升至78.9%、86.3%、85.4%。劳务工吸烟率、饮酒率分别由69.2%、73.2%下降至31.8%和41.1%。流动人口意外怀孕、终止妊娠人数日益减少,各类性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减低。食品安全意识明显。
  (三)实现了劳务工受益、大食堂、企业老板获利、政府获赞多方共赢 。

TOP】 【打印本页】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