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全制度 规范管理
全面推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云南省人民政府
2003年以来,云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始终把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解决农民群众基本医疗保障问题作为推进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举措,紧紧围绕国务院重点联系省的各项任务和要求,扎实工作,开拓创新,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云南省于2003年启动了20个县的试点工作,2006年增加到52个县。四年来,主要做了五个方面的工作:
一、落实责任,保障投入
从省到乡成立了政府分管领导负责的新农合组织机构,年年签订责任目标,明确各级各部门职责,稳步推进新农合工作。2005年9月全国新农合工作会议后,省委、省政府研究决定,从2006年起我省与全国同步提高补助标准,按人均20元落实地方政府补助,其中80个贫困县的补助全部由省级财政承担,大大减轻了贫困地区的财政压力。每年把推行新农合写进政府工作报告,作为重点实事抓落实。今年省级财政预算安排近5亿元,在全省129个县(市、区)全面推行新农合,安排1.2亿元解决6000个村卫生室无房问题,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
二、健全制度,严格管理
先后下发了13个规范性文件,制定了6个办法,建立了一套相对规范的管理制度。一是制定了新农合管理办法。明确了“多方筹资、封闭运行,以收定支、保障适度,先行试点、逐步推广”的工作原则,加强了对农民缴费、基金筹集、减免补助的管理。二是制定了财务管理和会计核算办法。实行“当年10月30日前批准下年度基金预算,每月定期审核,6个工作日核拨,财政专户储存,钱账分开管理”的财务制度,加强了对基金预算和资金审核、拨付、结算、报表的管理。经审计调查,没有发现挪用基金的现象。三是制定了风险基金管理办法。以县为单位,提取当年筹资总额的3%—5%作为风险基金,用于大病异常增多的医疗救治,增强了灾害和突发事件的应对能力。同时,还建立了基金分析预警机制,定期对每个县的基金支出进行分析,发现问题及时预警,保证了基金的安全运行,没有一个县发生基金超支。四是制定了合作医疗证管理办法。为52个试点县配备了计算机和软件,实行统一编码、统一发证、联网管理,避免了“一人参合、全家看病”和借用他人证件看病报销问题的发生,降低了管理成本。五是制定了基本用药目录。规定县级医院用药1067种、乡镇卫生院用药488种、村卫生室用药210种、特殊急救药品26种,鼓励使用低价中药材,并纳入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全省所有的县级医院、59%的乡镇卫生院用药是招标或跟标采购的。六是制定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办法。实行了处方限额制,限定月平均处方村级不超过25元,乡级不超过35元,超出部分由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自己承担;实行了随机抽查制,每月抽查医疗机构不少于20%,出院病历不少于5%,门诊处方不少于1%,查其用药、检查、收费情况;实行了入户核实制,每月抽查1%的病历(处方)到患者家中核实情况,避免医务人员套骗基金;实行了病人满意测评制,每年对定点医疗机构民主测评2次,群众满意率低于70%的进行通报批评直至取消定点资格。这“四制”并举,规范了定点医疗机构及医务人员的医疗行为,防止开大处方、人情方、乱检查、滥用药,及时发现虚报套骗基金行为。
三、深入宣传,做好服务
采取了以广播、电视、报刊等大众宣传为主,以村村张贴宣传画、印刷宣传标语为辅的方式,广泛宣传新农合政策;培训了3900名县乡村干部组成宣传队,开展进村入户宣传,向农民讲清讲透政策;召开了村民会,通过受益群众现身说法,让农民群众了解制度,把握政策,消除疑虑,自觉自愿地参合。同时,采取灵活的办法筹集资金,主动做好农民缴费服务。
四、积极探索,推广经验
宣威市实行药品三轮竞价、网上采购、统一配送,药价平均降幅为35%,做到市、乡、村三级医疗机构药品同质同价,患者用上了放心实惠药;医生不与药商打交道,防范了药品回扣、开单提成。禄丰县实行单病种付费、门诊总额预付费,大幅降低了医药费用,如治疗阑尾炎由2323元下降到1700元。寻甸县实行滚动式预缴费,方便农民参加新农合,降低了缴费成本,如农民看病时可预缴费、卖烤烟时可从烟款中代扣、领取独生子女光荣证的可从奖励经费中代扣、申请小额信贷的可从贷款中代扣等。这些好的做法,已在全省逐步推广。
五、加强建设,提升能力
省政府争取中央支持8.2亿元,配套4.4亿元,建设了147个疾控中心、142个县级医院、1009所乡镇卫生院,装备了680所乡镇卫生院设备,新建了2100个村卫生室,改善了农村卫生条件。省级财政安排8700万元,建成157个远程可视医疗站,边远贫困山区人民不出县就可以得到北京、上海、昆明的专家服务。对近1.3万名乡村医务人员进行为期5年的在职学历教育,选派了301名大学毕业生到80个贫困县的乡镇卫生院工作,组织了1578名城市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充实了基层队伍力量,提高了农村卫生服务水平。
四年来,我省新农合工作取得了六个方面的成效:一是参合率保持在85%以上。2003年20个县参合人数648万人、参合率为88%,2006年52个县参合人数1419万人、参合率为85%,特困人群参合率达97%。二是基金筹集足额到位。落实了全部地方补助资金4.2亿元,农民自筹2.7亿元,中央补助3.5亿元,共10.4亿元。三是参合农民普遍受益。门诊补偿2652万人次、1.8亿元,次均门诊补偿6.8元;住院补偿116万人次、5.7亿元,次均住院补偿496元,住院受益面为5%;实际补助水平约占病人费用总支出的1/3;2004年基金结余36%,2005年降到11%,体现了大病统筹为主、兼顾受益面的原则。四是初步遏制了医药费用的过快增长。2005年与2004年相比,平均住院费用由1479元降到1362元,降幅为8%;乡级由663元降到587元,降幅为11%;县级由1936元降到1708元,降幅为12%。五是就诊流向趋于合理。试点前后相比,村卫生室就诊率由48%提高到76%,乡镇卫生院住院率由31%提高到53%,县级医院住院率由31%提高到34%,减少了“小病拖、大病扛”现象,初步实现了“小病不出村、大病不出县”目标。六是经济社会效益明显增强。试点前后相比,村卫生室门诊病人增加了28%,乡镇卫生院门诊病人增加了20%、住院病人增加了22%,县医院住院病人增加了19%,患者对定点医疗机构的满意率测评均达90%以上,农村卫生资源得到充分利用,经济社会效益明显提高,新农合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拥护和欢迎。
2007年,我省一定认真落实吴仪副总理的重要讲话和这次大会精神,切实抓好5项工作:
一是全面推开新农合,实现全省129个县(市、区)全覆盖。
二是坚持“自愿、互助、公开、服务”原则,区别新老试点县情况,在深入宣传动员、做好优质服务的基础上,使全省参合率保持在85%以上,特困人群参合率达95%以上。
三是进一步完善六个管理办法,健全制度,规范管理,力争在农民缴费、基金安全、报销比例、贫困医疗救助、医疗卫生监管方面取得突破,初步建立起新农合制度。
四是完成6000个村卫生室建设任务,实现村村有卫生室的目标,改建120所乡镇卫生院,改善农村卫生条件。
五是借鉴兄弟省市经验,结合省情实际,开展扩大统筹范围、规范报销比例、降低筹资成本等方面的探索和试点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