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促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健康发展
河北省人民政府
2005年以来,河北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把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与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有机结合,精心组织,协调推进,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们的主要做法和体会是:
一、着眼满足农民健康需求,适时启动“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从2003年8月起,我们在3个县(市)启动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工作。为了配合新农合制度的建立,为农民群众提供良好的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我们投入了4800多万元对3个试点县(市)基础设施条件较差的39个乡镇卫生院进行了改扩建,基本解决了房屋建设和设备配置问题。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开展和卫生院硬件条件的改善,为保障农民群众身体健康奠定了良好的物质基础。然而,实际效果却并不尽如人意。据2004年3个试点县的统计,当年住院的2万余人次中,选择到市以上住院的占16.3%,在县级医院住院的占63.1%,乡镇卫生院占20.6%。这一情况表明,乡镇卫生院医疗服务水平低的问题不解决,势必会影响到农民就近得到优质、安全、方便的医疗服务,影响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整体功能的发挥。为此,省委、省政府决定顺应建立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发展农村卫生事业的要求和农民群众求健康、奔小康的迫切愿望,在全省范围内广泛开展卫生支农活动。国家部署“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后,结合我省实际,组织实施了“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其核心内容是在落实国家“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任务的同时,又组织了二级综合医院对口支援中心卫生院。
二、着眼提高服务水平,扎实推进“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
我们在认真总结以往卫生支农经验的基础上,从完善政策措施、丰富工作内涵、建立长效机制三个方面强化了“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组织实施。
(一)完善政策措施,调动医务人员下乡的积极性。长期以来,省政府把卫生支农工作作为政府为民办实事的一项重要举措列入政府议事日程,多次召开相关部门参加的工作协调会,研究部署卫生支农工作。各级政府还拨出专项经费用于支持和保障“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的有效开展。近3年来,全省共投入了3272万元用于卫生支农工作。搞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离不开广大医务人员积极参与。在这方面,我们制定了“三个不变”、“五个优先”和“一票否决”等行之有效的政策措施。“三个不变”,就是所有下乡人员的工资、补贴、奖金等各项待遇不变,由派出单位发放,有条件的单位还给予适当下乡补助;“五个优先”,就是对卫生下乡工作中成绩突出的医务人员,优先晋升职称,优先聘用职务,优先选派进修,优先推荐入党,优先提拔重用;“一票否决”,就是对没有下过乡或下乡时间达不到规定要求的,在专业技术职务晋升、聘任方面实行“一票否决”。同时,还建立了考勤、培训、奖惩、考评鉴定、督导检查等五项工作制度,有效解决了“下不去、蹲不住、干不好”的问题,规范了下乡支农工作,保证了下乡效果。
(二)丰富工作内涵,提高卫生支农工作质量。在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中,我们力求做到形式与内容相结合,措施与效果相统一,丰富了卫生支农工作的内涵。概括地讲,就是“三送一帮”。“三送”:一是送医,送药。下乡人员采取坐诊、巡诊等方式,为农民提供优质、实惠、高效、便捷的服务;二是送知识,送技术。把为农村培养“留得住、用得上”的卫生技术人才,作为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工作的重中之重。通过举办学术讲座、开展技术培训、疑难病症会诊等多种方式,对受援医疗机构技术人员进行培训指导,努力为农村培养一支自己的医疗队;三是送物资,送设备。支援单位针对乡镇卫生院设施短缺、设备陈旧的实际情况,尽力帮助受援单位完善硬件设施,改善就医条件,提高诊疗水平;“一帮”,就是帮助受援单位健全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水平,加强标准化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乡镇卫生院管理粗放的问题。
(三)坚持互惠共赢,探索建立城市支援农村的长效机制。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既要求实效,更要重长效。在工作中,我们探索了一条互惠共赢、长期帮扶的路子。概括起来,就是“三个双向”。一是实行双向选择,按照因地制宜、按需支援的原则,由支援单位提出下乡人员的拟定人选,受援单位提出对所需人员的要求,双方自愿选择,由市卫生行政部门负责协调,保证了受援单位能够选到真正需要的人才,下乡人员能够发挥自己的一技之长;二是开展双向交流,除医院下派人员支援县、乡医疗机构以外,还有计划、有步骤地安排受援单位技术人员到支援单位免费进修学习,参观重点科室,观摩手术操作,学习管理规章,听取专家讲座,提高业务素质;三是落实双向转诊,通过卫生下乡,不仅使受援单位提高了诊疗水平,而且对口支援医院也以良好的技术、优质的服务在当地提高了知名度,一些疑难病症及时转往上级医院诊治,使双向转诊制度进一步落到了实处。
据统计,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以来,全省共派出医务人员5848人,诊治病人74万人次,抢救危重病人4576人次,开展手术5232例,培训基层卫生技术人员12万余人次,免费接收进修人员2493人次,帮助基层开展新技术856项,赠送药品器械价值1289万元。我省卫生支农工作的深入开展取得了明显成效,也促进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发展。一是提高了县乡两级医疗机构综合服务能力。2006年36个新农合试点县(市、区)县级医院共引进新技术475项,年急诊人次比2005年提高了13.4%,抢救成功率提高了17.8%,病床使用率比2005年提高了8.7%。36个试点县(市、区)有124所乡镇卫生院引进了新技术286项,18所乡镇卫生院在2006年新开展了下腹部手术,2006年试点县乡镇卫生院年门诊总人次比2005年提高了21.9%,病床使用率比2005年提高了10.6%。二是提高了乡镇卫生院医疗卫生服务利用率。36个试点县(市、区)参合农民的就诊流向趋于合理,88%以上的参合农民在县以下医疗机构就诊,在乡镇卫生院住院的病人数占住院病人总数的41%,比2005年提高了19个百分点。三是有效地遏制了医疗费用的不合理增长。通过卫生支农加强了定点医疗机构管理,进一步规范了医疗服务行为。医疗机构坚持合理检查、合理用药、合理治疗、合理收费,试点县(市、区)次均住院医疗费用逐年下降。2005年比2004年平均住院医疗费用下降了14%,2006年又比2005年下降了22%。四是合作医疗保障水平逐年提高。2006年,参合农民共有454万人次得到合作医疗补偿,次均住院补偿费用为862元,较2005年提高了56元,参合农民住院医疗费用实际补偿比达到30%,较2005年提高了8个百分点,其中,县级住院医疗费用补偿比为34%,乡级为46%,比2005年有较大幅度提升。同时,83%的试点县(市、区)将慢性病大额门诊纳入了合作医疗统筹补偿范围,扩大了受益面。我省2006年合作医疗基金总使用率为76%,其中大病统筹基金使用率达到81%,有效地减轻了参合农民的医疗费用负担,使更多的农民得到了实惠。合作医疗制度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参合率逐年上升,农民对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的满意率达到90%以上。通过一年多来的实践,我们深切感受到实施“双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是新时期加强城市卫生支援农村卫生的重大举措,对于建立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促进城乡卫生事业协调发展起到了积极作用,也使广大农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基本达到了“派出一支队伍,带好一所医院,培养一批人才,服务一方群众”的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