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定市地处粤西山区,是一个经济相对落后的县级市,下辖21个镇(街),总人口120多万。近年来,我市把“强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推进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作为建设和谐幸福罗定的重大民生工程来抓,取得初步成效。2012年初被卫生部定为全国农村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工作联系点,被广东省列为全省重性精神疾病管理治疗示范县。我市的主要做法是:
一、宣教先行,提高群众预防保健的意识
一是明确各医疗卫生机构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健康教育与咨询服务的职责任务。制定宣传咨询服务计划,针对重点人群健康素养、基本知识技能、优生优育及重点健康问题等内容,采取多种形式积极开展健康宣传和咨询服务。二是借助媒体的力量进行宣传教育。与当地媒体通力合作,广泛利用报刊、广播、电视、网络等进行健康宣传教育。三是充分发挥疾控、妇幼、精防、结控、慢病防治等专业机构的指导中心作用,定期举办健康专题或专业技术讲座,针对重点疾病每年组织2次以上的宣传咨询活动。四是加强镇村健教工作管理,抓好宣传专栏建设。21个镇(街)均建立了2个以上的宣传专栏,每村设置有1个以上宣传专栏,并做到每季更换1次专栏内容。五是各医疗单位通过印发健教折页、健康处方、养生保健手册等形式多样、内容丰富、通俗易懂的方式,深入开展宣传教育活动,着力提高群众对医改政策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知晓率。持之以恒开展的健康宣教工作,逐步使群众的观念实现了从“重治疗”向“重预防”转变,有效地提高了社会各界对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关注度。我市为确保公共卫生服务的开展,政府配套的资金如期足额划拨,累计接受乡贤及社会各界捐赠用于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的善款(包括设备折款)近6000万元。
二、整合资源,打造公共卫生服务新型平台
我市共有镇卫生院17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6个。我市通过整合资源,率先在各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利用这一新型平台统筹推进11类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一是保证工作场地需要。各镇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设立“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中,专门划出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独立运作的工作用房,保证工作用房面积达40平方米以上。二是配备专职技术人员。由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领导兼任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管理科主任,技术骨干兼任项目技术小组组长,按照每万名服务人口配一名工作人员的标准配备专职工作人员,最小的镇也配备4人,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人员需求。三是配置所需要的设备仪器。配备下乡体检专用的服务车、身高体重计、电子血压计、听诊器、血糖仪、心电图机、B超机等服务设备;每个服务项目配备电脑,使用统一的信息系统对居民健康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四是完善管理制度。编制各类技术项目人员职责和相关管理制度,并上墙公开,做到规范化、透明化管理。罗定市通过整合村镇卫生资源,打造了公共卫生服务平台,更能为群众提供安全、有效、方便、廉价的医疗服务,促进了医疗业务的发展。
三、延伸服务,优化农村公共卫生服务环境
我市通过建立完善镇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机制,发挥现有305个村卫生站、873名乡村医生的作用,延伸公共卫生服务:一是强化对村卫生站的管理和指导。对各村卫生站的机构、人员、业务、药械、财务、绩效等实行统一管理,并通过培训、宣讲的方式加强对村卫生站业务工作的指导。二是划定“村医”公共卫生服务责任区。各卫生站负责本行政村群众的公共卫生服务,根据各站的“村医”人数,按服务群众人数大致相当的原则将该村群众分片作为各“村医”的责任区,从而使得村医作为“家庭医生”的责任更加到位,能更有效地为群众提供健康保障。三是明确“村医”承担的公共卫生服务内容。每名“村医”均建立公共卫生服务管理台帐,细化管理,其服务内容包括:建立健康档案;开展健康教育;组织适龄儿童免疫接种;对孕产妇、65岁以上老人进行随访、体检等。四是统一印制《健康服务卡》。由分片包干责任乡村医生逐户发放,每户一卡,卡内载有卫生院临床医生、公卫医生和乡村医生姓名、联系电话、服务内容,使包干区内的居民明白谁是自己的家庭医生,清楚服务内容。五是落实“以奖代补”经费。经费来源有三方面:省每年拨付的村卫生站医生补贴经费、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的20%和村卫生站一般诊疗费。这些经费用于发放“村医”工作津贴和购买社会养老保险。六是通过制度保障公共卫生服务的落实。一方面,扩大新农合、城镇居民、职工医疗保险惠及面,加强和完善贫困救助体系。另一方面,由市卫生局组织卫生院对村卫生站实行每年一次绩效考核,对连续两年考核不合格的“村医”取消其执业资格。
四、突出重点,提高公共卫生服务效率
我市自筹资金28万多元,开发了“民康社区卫生管理系统”,对居民健康信息实行电子化管理,并与市内各医疗机构的医疗临床信息管理、新农合管理系统对接,从而使得居民健康档案信息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共享。我市要求所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门诊医生每月定期下乡为群众免费体检并建立电子健康档案。群众体检或就诊时,医生将患者的身份证放在身份读卡器上,档案信息管理系统马上显示该患者健康档案信息,然后将诊疗信息录入,电子处方经收费到达药房后,诊疗信息会自动上传到患者健康档案保存,供以后诊疗提供参考,从而使“死档案”变成“活资料”。目前,我市已建立了家庭健康档案27.1万份、居民健康档案112.7万份,常住人口建档率达到98.8%以上,群众到市内任何一间医疗机构就诊,医生凭档案号可以进入健康档案信息管理系统了解患者的健康信息,为诊治提供参考。罗定市通过健康档案,对0—36个月儿童、孕产妇、65岁以上老年人、高血压和糖尿病患者等进行重点管理,提高了管理效率和服务水平。
五、把握难点,创新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
在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中,我市建立起“齐参与、全覆盖、管全程”的精神疾病防治工作模式。
“齐参与”,就是建立与“政府领导、部门合作、社会参与”工作机制相适应的精神卫生工作体系,形成全社会共同关注精神健康的良好氛围,形成齐抓共管机制。同时建立起政府投入、医院优惠、家庭支付、社会资助的贫困重性精神病患者救治投入机制。从2007年至2011年,政府对强制、救助治疗精神病人、贫困重性精神病人、“关锁”精神病人的医疗救治投入约1050万元。
“全覆盖”,就是通过组织镇村干部、乡医及各部门相关人员,开展重性精神病患者筛查,对每一个病人(包括城市流浪、乞讨精神病人)建档立卡,跟踪管理和治疗,最终实行全辖区、全人群覆盖。至2012年6月底,全市确诊重性精神病患者8770人,重性精神病检出率9.07‰,超额完成上级下达检出率6‰以上的任务。
“管全程”,就是组建市、镇(街)、村“三级”精神病防治网络。对确诊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分级管理、分类干预推行医院--社区一体化服务,实行病情全程追踪管理,病情不稳定的患者由市第三人民医院收治,病情稳定的患者由镇(街)、村级精防队伍负责对进行随访和康复指导;每个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设立“精神病防治康复室”,每月选定一天作为“精防日”,由市第三人民医院派出精神专科医生到各个康复室进行诊治和康复指导。实现了对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全程治疗和管理。目前我市重性精神病患者规范管理率达96.83%,肇事肇祸率从2007年的3.47%下降到2011年的 0.41%。
为进一步加强精神卫生服务,我市在2012年2月开展了重性精神疾病个案管理试点工作。目前已经建立个案管理档案110人,实施个案管理。另外,计划为每个乡镇卫生院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培养1—2名精神科医师,在乡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增设精神科诊疗科目,开设精神科或心理科门诊服务,实现社区防治工作常态化,力争把重性精神病患者的常规诊疗和健康管理在乡镇或社区得到解决,促进重性精神疾病管理和治疗工作质量的提高。
广东省罗定市卫生局以重性精神疾病管理为突破 全面推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工作
2014-09-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