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四川省新津县以信息化建设为抓手,加快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取得了明显成效。
一、基本情况
新津县位于成都南部,距成都市区38公里。全县幅员面积330平方公里,人口30.78万,辖11镇1乡,106个行政村(社区)。全县拥有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215个,其中,县级医疗卫生机构8个,乡镇公立卫生院11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2个,村级医疗卫生机构150个,民营医院5个,个体诊所、医务室39个。近年来,我县以实现人人享有基本医疗卫生服务为目标,按照整体统筹规划、区域分步实施的思路,加快建立完善“区域一体、互联共享、安全高效”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大力推动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衡发展,国家九类基本公共卫生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得到全面落实。2010年,全县孕产妇系统管理率96.3%,连续8年保持孕产妇“零死亡”,免疫规划五苗全程接种率98.78%,65岁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率73.4%以上,重性精神疾病患者规范管理率100%,高血压、糖尿病患者规范管理率分别为77.1%、78.6%,法定传染病报告率和及时率100%。
二、主要做法
(一)建好信息化系统,夯实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基础。
1.加快搭建一体化的信息网络平台。将一体化信息网络平台作为信息化助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支撑。按照规划建立了县级卫生数据中心和卫生专网,逐步建立以共享交换平台为基础,集医疗服务、公共卫生、药品管理、综合管理、电子病历、双向转诊等多种功能为一体,高效、快速、畅通、安全的区域卫生信息网络体系。信息网络平台涵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主要内容,覆盖了县、镇、村三级医疗卫生机构,并与市、县相关部门实现互通共享。
2.加快建立规范化的电子健康档案。将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作为信息化助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核心。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逐村逐户调查收集居民健康信息,并通过诊疗、免疫、保健、体检、慢病随访等多个环节采集信息,基本建立了覆盖城乡、全面动态的居民电子健康档案。电子健康档案能清晰展现每位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需求,推动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提供个性化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同时也能将医务人员从繁琐的纸质健康档案中解放出来,提高了服务效率。
3.加快建立多功能的“健康一卡通”。将医保卡作为信息化助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重要载体。以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为基础,依托卫生信息化平台,整合医院、防保机构、社区、社保等信息资源,大力拓展医保卡功能,建立居民“健康一卡通”。群众使用医保卡,不仅能实时结算报销费用,而且能享受挂号、就诊、检查、免疫、保健等多种服务,实现信息记录和查询的“一卡通”,大幅提高了服务效率,有效避免了重复检查,方便了医生,实惠了群众。通过实行“一卡通”,医务人员工作效率大大提高,群众就医时间缩短近30%。
(二)用好信息化手段,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水平。
1.创新服务模式。充分运用先进的信息技术手段,努力使城乡群众享受到更加优质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每位居民三年内都可享受60元的免费健康体检服务,并在各镇乡设立了自助式健康检测室,居民可随时进行肺功能、血压、血糖等自助免费体检,体检信息自动关联到个人电子健康档案,做到了疾病早发现、早诊断和早治疗,切实增强了居民自我保健意识。同时,在基层医疗机构开通手机短信平台,定期将健康知识、公共卫生服务活动安排和保健提示等内容发送给居民,实现了与居民的健康互动。
2.提高服务质量。区域卫生信息化系统为提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创造了良好的工作平台。责任医师团队发挥信息网络平台“检索便捷、统计方便、服务提示、时间预警”的特点,充分利用居民电子健康档案信息,及时准确掌握居民的基本健康状况和健康服务需求,规范、高效、有针对性地开展公共卫生服务。城乡居民享受到了“量身定制”的健康服务,全县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模式也初步实现从患者的疾病管理向全人群健康管理的转变。
3.加强绩效考核。发挥信息平台中公共卫生绩效考核功能,切实加强医疗卫生机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精细化管理和绩效考核。全县各医疗机构和医务人员的公共卫生服务工作实现全程信息化,每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完成情况都可以通过信息化平台进行监测。公共卫生服务专项经费根据公共卫生服务的数量和质量下拨,医务人员通过工作量领取绩效工资,提高了公共卫生经费使用效率,提升了行业管理水平,确保了各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的全面落实。
(三)强化工作保障,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服务持续发展。
1.健全工作机制。建立了由县目标督查管理办公室、发改、财政、审计、物价、医保、计生、卫生、民政、残联等部门为成员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公共卫生工作联席会议制度,定期协调解决公共卫生工作中存在的难题。将自助式健康检测室建设、孕产妇分娩补助、肿瘤早发现等公共卫生工作列为民生工程,纳入政府目标管理。并整合计生、民政、残联等资源,把政府对各种特殊群体的惠民政策落到实处。
2.完善服务体系。制定乡镇公立卫生院、村卫生站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和基本医疗诊疗目录,全面开展预防、医疗、康复、保健、健康教育和计划生育技术服务等“六位一体”规范化服务,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服务功能转型。结合实际制定村级公共卫生服务包,在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划出5元用于购买村级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将公共卫生服务延伸至村级医疗机构。
3.落实要素保障。在人员方面,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配备5至10名专职公共卫生人员,在村卫生站包括农村新型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1至2名专兼职公共卫生人员。在资金方面,财政投入1200万元推进区域卫生信息化网络建设,将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所需费用全部纳入政府预算,并建立财政综合补偿机制确保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正常运转。同时,结合标准化建设,为全县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统一配备了公共卫生服务车等设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