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生院活了 改革的路就好走了
2015-05-07

  安徽省农村卫生的主要问题是县级不强、乡级不活、村级不稳,乡镇卫生院没有活力,很多工作就开展不下去。改革应围绕增强乡镇卫生院活力这个重点进行,实现县强、乡活、村稳的目标。

  激发人员内在活力

  自201511日起,安徽省政府办的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不再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全面推行财政经费定项补助。这项政策与安徽省2009年推行的基层医改政策相比,既有突破的地方,也有延续不变的内容。不变的是政府的投入责任;变化的是把医疗收入扣除运行成本后主要用于人员分配,以调动基层医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

  打破收支两条线,决不能弱化财政保障和政府责任。政府的投入责任是底线,要做到两个保障:保证基层的基本建设、设备装备、人员培训等支出经费;县(市、区)财政部门按编制内实有人数全额核拨人员经费(包括基本工资、绩效工资、离退休人员经费、社会保障经费、住房公积金)。

  将分配自主权交给乡镇卫生院,由县级主管部门组织进行考核,按照绩效考核结果实行双挂钩,即确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用于分配的比例、确定基层医务人员的收入水平;对临床技术骨干、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做得好的职工、卫生院管理得好的院长等进行相应的激励。对于偏远地区的乡镇卫生院予以照顾,设立岗位津贴,具体金额正在进一步探索。同时,对在乡镇卫生院连续工作满20年、取得副高以上(含副高)职称(含农村类别)、医德高尚、技术精湛的医疗技术人员,经过评审和遴选,由卫生计生部门授予乡镇名医称号,并给予相应奖励。

  重新规划不搞重复建设

  要解决县域内的医疗服务能力问题,完全靠县级医院是行不通的,还要对乡镇卫生院进行重新规划,选择一批服务人口多、基础好、能力强的乡镇卫生院重点建设,使其达到二级医院水平,能够开展常见病诊治、简单手术等。乡镇卫生院能不能发挥作用,关键是有没有好的专科,尤其是专科中有没有高水平的业务技术骨干。我们不要求卫生院所有的科室都强,而是希望通过特色专科带动乡镇卫生院整体技术水平的提高。突出抓好一两个特色专科,很快能见到效果,很快能积聚患者,形成小的区域医疗中心,实现错位发展。

  培养一个既会看检验结果,又会开展检验操作的人员,很难。尽管全面推进信息化有个过程,但从医技协同的角度上来说,条件已初步具备。我们将利用财政支持资金1.8亿元,先在部分乡镇卫生院试点,着重将乡镇卫生院检验、影像(DRB超)、心电、脑电、病理等信息上传县级医院,县级医院成立诊断中心,帮助卫生院诊断。

  规范行为调动积极性

  办得好的乡镇卫生院有一个共同特点,那就是管理制度能落实到位,尤其是核心制度。围绕建设群众满意的乡镇卫生院活动的要求,抓好各项制度的落实。一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习惯难以在短时间内改变,能否考虑每年重点抓好几项制度的落实,如院感控制管理、技术规范落实,集中力量一项一项地抓,抓实抓到位。要在确保医疗服务的基础上,把已开展的项目做好,如在乡村医疗卫生机构开展标准处方集试点,开展新农合打包付费试点,加强门诊输液管理。同时,要通过信息化手段,对乡镇卫生院的诊疗行为、服务质量、医药费用等情况进行监管。

  安徽省大部分地方已经实行了乡村一体化管理,如果村级不稳,特别是补助政策落实不到位,将严重影响乡镇卫生院的建设和发展。目前安徽省对实施基本药物制度的村卫生室,实行药品零差率补偿、一般诊疗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运行经费等4项补助,要一项一项排查,确保不折不扣地落实。

  今后,我们还要重点抓好乡村医生签约服务,充分发挥乡村医生作为居民健康守门人医保基金守门人的双重功效,这对于稳定乡镇卫生院的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来源:健康报 2015年5月7日 安徽省卫生计生委主任 于德志  本报记者冯立中整理  )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1号 邮编:100044 信箱: 电话:010-6879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102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