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内蒙古锡盟正蓝旗桑根达来镇中心卫生院不断改革创新,建立以嘎查(蒙语即村)卫生室为网底,以苏木镇卫生院为枢纽,以流动服务车和健康保障小药箱为补充,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为牧区开展基本医疗、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提供保障,基本形成了牧民小病不出嘎查,常见病、多发病不出苏木镇的就医格局。
一是以“十个全覆盖”工程为契机,夯实“固定”服务网底,为牧区群众看病提供更好的环境。2013年以来桑根达来新建标准化卫生室11所,并配备了必要的医疗卫生设施。卫生室承担40%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并开展一般常见病的诊疗。
二是创新牧区医疗卫生工作模式,构建“流动”服务体系。为有效解决牧区医疗资源缺乏、服务半径大、可及性差、牧区群众居住分散、看病成本高等问题,桑根达来卫生院利用政府配备的“流动服务车”及车载医疗设备,在卫生院建立起了“流动医疗卫生服务站”。为超出10公里以外的牧户免费发放了“健康保障小药箱”,小药箱药品有常用非处方药物和个性化需求处方药及简单医疗用品如纱布、消毒水、体温计等,小药箱首次配备药品资金由旗财政安排,平均50元左右,里面还有群众喜闻乐见的健康教育资料。目前卫生院已发放小药箱760个,覆盖人口2600人。同时,卫生院围绕健康保障小药箱全面实施家庭医生签约制度,以1位医师、1名护士为一组,负责一个或多个嘎查,签订了“正蓝旗家庭医生式签约服务协议书”,在提供基本医疗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基础上向牧民家庭成员提供个性化医疗服务及健康教育,并整理补充小药箱,根据牧户的实际用药情况开具处方,现场给予新农合报销,并及时回收将过期和不使用的药品。小药箱具有的基本医疗功能,为牧民提供了安全、有效、方便、快捷的服务。小药箱紧密结合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实施,家庭医生在巡诊期间为老年人、妇女儿童等重点人群、慢性病患者进行健康体检和健康管理,对辖区牧民进行慢病筛查及健康指导。小药箱具备的健康管理功能,有效解决了偏远地区牧民提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不及时、不连续的问题。截至2015年底,城乡居民健康档案规范化电子建档率9702份,达到常住人口的91.4%。登记管理65岁及以上老年人428人,开展健康危险因素调查,提供疾病预防、自我保健及伤害预防、自救等健康指导,每年进行健康体检。累计登记管理高血压患者870人,规范化管理724人,登记管理2型糖尿病患者70人,规范化管理64人,登记管理精神病患者27人。儿童系统管理率98%;孕产妇系统管理率100%。基础免疫单苗接种率98%,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率100%,及时接种率达100%。同时,为提升“流动”医疗效能,逐户发放了蒙汉双语的“流动服务车便民服务卡”,服务卡公布了流动服务车的司机、责任医生、护士的电话及服务内容,方便群众健康咨询和服务,便民服务卡已在桑根达来镇全覆盖。通过医疗机构的建设完善和“流动服务站”、健康保障小药箱、“家庭医生签约制度”的实施,形成了基层卫生工作“固定和流动相结合”的模式,真正实现了将小病、常见病患者留在基层的目标。
三是积极发挥蒙医药在常见病、多发病医疗救治和治未病等方面的特色优势。利用牧区群众比较认可蒙医药治疗疾病的传统习惯,发挥蒙医药“简、便、验、廉”和保健优势,大力开展蒙医治疗干预服务。卫生院设有蒙医科,有蒙医主任医师1名,主治医师2名。近年来又选派2名医务人员到自治区国际蒙医院学习蒙医针灸、推拿、拔罐、汽蒸、药浴等传统“五种疗法”,已有1人学成回来开设了“五疗”科。同时支持卫生室发展蒙医药,为卫生室统一配备了开展蒙医医疗服务所需的办公用品,并多次举办培训班。积极开展老蒙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师承,进行师承教育。蒙医药在卫生院的推广使用,有效缓解了群众看病就医负担,得到牧民广泛认可。
内蒙古锡盟正蓝旗桑根达来卫生院创新模式做农牧民的健康管家
2016-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