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专栏 > 世界家庭峰会 > 领导讲话
促进家庭全面发展 共建世界美好未来——在第十一届世界家庭峰会上的演讲
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
2014-12-08

  尊敬的库萨卓博士:
  尊敬的各位来宾: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大家上午好!
  很高兴与大家相聚在美丽的珠海,共同出席第十一届世界家庭峰会。今年是世界家庭峰会10周年和国际家庭年20周年。我代表中国政府,对本届峰会的召开表示热烈祝贺,向出席会议的各位来宾致以诚挚的问候!
  家庭是人类社会最基本和最可持续的单位,是连接个人与社会、国家和世界的纽带,也是社会文明的重要核心。中国古代思想家孟子提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古希腊著名作家索福克勒斯认为:“有办法把家庭治理好的人,一旦国家有难,必能成为有作用的人。”自家庭诞生以来,就以亲缘的方式把不同个体凝聚起来,生产生活、繁衍生息,对人类文明发展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家庭所蕴含的温暖、关怀、安全、团聚和容忍,成为不同国度、不同文化背景下人们坚守的永恒价值理念。这次峰会以“和谐家庭——建设我们期望的未来”为主题,从家庭视角回顾实现千年发展目标的成果经验,为制定2015年后的国际发展议程建言献策,很有意义。
  今年是千年宣言目标规划的最后一年。回首世纪之交的2000年,联合国所有成员国基于“创造一个和平、繁荣和公正的世界”这一共同责任,一致通过了《千年宣言》,提出到2015年前将极端贫困人口减半、促进性别平等、普及基础教育等8项目标。多年来,国际社会汇聚力量,密切协作,全球提前实现减贫和安全饮用水的目标,数以亿计的家庭摆脱了极端贫困。治疗疟疾、艾滋病和结核病的专项投资挽救了数千万人的生命。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大幅降低。越来越多的儿童接受了初等教育,男女童享有平等受教育权的目标基本实现。
  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全球仍有近1/8人口处于挨饿状态,5000多万儿童仍缺乏接受完整教育的机会,每天有近800名妇女在分娩时死亡。无论是发达国家还是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贫富差距拉大的现象。西非爆发的埃博拉疫情也让不少家庭面临新的威胁。这告诉我们,实现“人人过上有尊严的生活”依然任重道远,建设幸福家庭仍需付出艰苦努力。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国度。中文里“国家”就是由国与家两个字组成的。“有家才有国,有国才有家”的家国情怀已融入中华文化基因。2000多年前的中国经典《礼记·大学》中提出“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念,认为家庭作为基本细胞,是实现国家发展和天下治理的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活力所在。中国人重视家庭,讲求孝道,倡导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主张孝老爱亲、尊老爱幼,夫妻互敬互爱,共担家庭责任。中国的传统节日春节、元宵节、中秋节、重阳节等都是以家庭为核心。中国人相信家和万事兴,认为家庭不同成员应以和为贵、尊重包容,只有家庭和谐幸福,事业才能蓬勃发展,社会才能欣欣向荣。中国人注重传承家风,教化子孙,以良好家教滋养后辈,使优良传统代代相传。“家道正而天下定”。中华民族之所以绵延数千年、生生不息,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始终重视家庭的传承和延续,不断巩固多民族“和合一体”的大家庭。
  当今中国既是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也是世界第一家庭大国。中国关于家庭的基本理念,与国际社会所倡导的平等、团结、人权、发展和繁荣等家庭观是相通的。多年来,中国政府认真履行《千年宣言》承诺,积极应对社会变迁给中国家庭带来的挑战,使4亿中国家庭的发展能力得到增强,13亿中国人民的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千年发展目标正在广袤的中国大地逐步变为现实。
  ——中国把家庭发展纳入国家战略。在统筹城乡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创新社会治理等决策部署中,全面支持和保护家庭。以保障民生为导向,出台70多项涉及家庭的经济社会政策。
  ——中国大力帮助贫困家庭脱贫减贫。制定国家扶贫规划,既重视输血又强化造血功能,改善贫困家庭的就业、居住、生活条件。贫困人口大幅减少,是最早实现千年发展目标中“贫困人口比例减半”的国家。
  ——中国始终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位置。全面实现九年免费义务教育,超过1/3的县实施营养餐计划。构建学校教育、家庭教育、社会教育结合的体系,促进教育公平,着力消除教育中的两性差异。我们有2.6亿学生,有2/3享受各种免费教育,2.2亿人次获得各类奖助,决不让一个孩子因家庭困难而失学。
  ——中国建立了世界最大规模的社会保障体系。医疗保障体系覆盖城乡家庭95%以上人口,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惠及8亿农民。近四亿农民和近2500万学校师生的饮水安全问题得到解决,农村妇女住院分娩率达99.2%,母婴安全得到有力保障。积极促进居家养老照护,努力让2亿多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
  ——中国积极培育和谐文明的家庭文化。开展创建幸福家庭、评选“五好文明家庭”、寻找“最美家庭”活动,“常回家看看”写入法律,反对家庭暴力纳入立法议程,以德治家、科学建家、文明立家、学习兴家、和谐保家等现代理念日益深入人心。
  可以说,中国的家庭发展正处于历史最好时期,但中国仍是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按联合国标准还有2亿多人生活在贫困线以下,许多家庭面临生计困难,流动家庭和留守家庭还难以均等享受基本公共服务。在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过程中,家庭的结构与功能发生了很大变化,给家庭伦理关系带来了新的冲击。我们将以更有力的行动,推动这些问题的解决。
  现在,中国人民正在为实现中国梦而奋斗,家庭幸福是中国梦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我们的目标是到2020年中国的家庭全面步入“小康之家”,到本世纪中叶努力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为亿万家庭实现美好梦想创造更好的条件。
  中国认为,人类社会也是一个“国际大家庭”,每个国家不论大小、贫富都是这个大家庭中平等的一员。作为负责任的成员,中国在自我发展的同时,尽己所能开展对外援助,积极帮助其他发展中国家应对减贫、教育、文化、卫生等各种问题。从1963年起,中国开始对非洲医疗援助,50多年来从未间断。我们派出1.9万人次的医疗人员,他们的足迹遍布非洲大陆,诊治了2.5亿人次。这些医疗人员远离祖国,胸怀大爱,舍弃小家,帮助无数非洲家庭战胜病魔、守护健康,收获了比黄金还宝贵的真情和信任。如今,即使在偏远的非洲乡村,许多人也能用标准的汉语问候“你好”。此次埃博拉疫情爆发后,中国政府第一时间响应,组织实施了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领域规模最大的一次援外行动,共派出公共卫生、临床医疗、实验室专家500多人,累计提供四轮约7.5亿元人民币的援助。在疫区国家最危难的时刻,中国医护人员始终坚守在疫情一线,展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得到了国际社会特别是西非国家的广泛赞誉。中国政府和人民将继续支援西非国家彻底战胜疫情!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当今时代,世界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深入发展,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反恐、流行性疾病、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等全球性问题,各国日益成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利益共同体和命运共同体。前不久在北京召开的APEC会议上,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成为最强音。越来越多的国家认为,只有包容互鉴,互利合作,共同做大发展的蛋糕,共同应对风险挑战,才能使发展成果更多更好地惠及各国人民。
  在这样的形势下,家庭承载着更重要的使命,实现家庭幸福也面临更多机遇和挑战。只有家庭福祉不断改善,家庭成员身心健康、全面发展,国家才能和谐稳定,世界才能和平繁荣。各国应增强责任感和紧迫感,携手建设幸福家庭,共同缔造合作共赢的国际大家庭。在此我愿提出以下倡议:
  一是将家庭发展纳入新的国际发展议程。在制定2015后的国际发展议程中,应全面加大对家庭的支持力度。各国在制定自身发展战略时,应加强与国际发展议程的衔接,完善促进家庭和谐的法律法规,发挥家庭的基本功能,保障家庭的经济安全,维护家庭的关系稳定和代际和谐,使家庭在社会转型和环境变化中得到健康发展。
  二是帮助贫困家庭提高发展能力。贫困是发展的绊脚石,是许多家庭痛苦的根源。我们应坚持以人为本的宗旨,通过发展消除贫困,重点解决贫困家庭的饥饿、医疗和儿童求学等问题,让更多的贫困家庭走出困境。中国愿为此提供力所能及的帮助。
  三是促进城镇化进程中的家庭发展。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不断推进,人类社会正经历前所未有的人口流动。我们应缩小区域差距,引导生产要素合理流动,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维护家庭在流动过程中的合法权益,为实现社会和谐与公平正义提供制度保障。
  四是有效保障儿童、老人和妇女的权益。中国人讲,儿童是家庭的希望,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妇女能顶半边天。我们应普及科学养育、健康教育、养老照护等服务,倡导避孕节育和生殖健康理念,降低孕产妇和儿童死亡率,创设健康老龄化的社会条件。我们应维护妇女在政治、经济、社会各领域的权益,防止性别歧视,促进男女两性平等发展。
  五是强化国际务实合作。“众人拾柴火焰高”。我们应继续发挥联合国的作用,加强国际社会的沟通与交流,增进理解共识,分享成功经验。以国际组织为依托,在能力建设和战略对话等方面加强合作,建立相互尊重、共同发展的伙伴关系。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10年前,中国政府和世界家庭组织在中国三亚举办了首次世界家庭峰会。10年来,峰会致力于把家庭问题纳入国际发展议程,已成为促进各国家庭发展的重要论坛,成为通过家庭视角探讨世界和平、安全、公正和繁荣等议题的国际平台。我们对峰会取得的成绩给予赞赏,希望今后为全球家庭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
  2008年北京奥运会主题曲中有一句歌词,我和你,心连心,共住地球村,永远一家人。我们怀着共同的梦想相聚,也必将以“一家人”的负责任态度共同努力,共建世界美好未来!
  最后,预祝本次家庭峰会取得圆满成功!祝各位代表家庭幸福安康!祝大家在珠海期间生活愉快!谢谢!

地址:北京市西城区西直门外南路1号 邮编:100044 信箱: 电话:010-68792114

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版权所有. 技术支持:国家卫生计生委统计信息中心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110228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