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将“创建幸福家庭活动”与深化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有机结合起来,自2011年开始,一年一个主题,深入实施“家佳推进计划”,紧紧围绕家庭需求,完善服务职能,创新服务项目,不断探索实践家庭幸福促进的新途径、新方法,基本形成“政府主导、计生牵头、部门联动、群众参与”的工作新格局。截至2015年初,全市实施特色服务项目90余个,百万余计生家庭受益。
根据家庭需求,完善公共服务网络职能。在市级层面,把天津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建成具有品牌特色的服务龙头,强化示教引领作用,重点加强宣传倡导、安排部署、检查指导、评估考核和示范引导。在区级层面,各区(县)根据实际,配置服务资源,设置项目内容,安排服务人员,积极推动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不断向社区延伸。在乡、村层面,主要是将人口计生公共服务融入社区建设之中,推动服务机构将服务内容由单一的计划生育生殖健康服务向围绕人的生命周期全程的公共服务扩展,将服务对象从育龄妇女向0~3岁儿童、青少年、更年期和老年期群众拓展。
实施“家佳推进计划”,促进家庭发展能力提高。一是大力推进儿童早期发展促进项目。以市儿童早期发展促进中心为龙头,建立涵盖市、区(县)、街道(乡镇)、社区的四级儿童早期发展服务体系。与市教委合作,开展人口早期发展促进“十百千万”工程,推动建立11个市级社区人口早期发展促进活动示范点,培训了100名优生优育骨干和1000名入户指导员,为1万名婴幼儿和家长提供了优生优育示教活动。研发《4~36个月集中活动方案》、《0~1岁入户指导方案》、《0~3岁婴幼儿测评系统》和《家庭育儿手册》,组织师资力量进入社区开展儿童早期发展教学和示范实践活动96次。二是不断拓展青春健康促进项目。天津市连续13年开展青春健康教育,积极推动教育活动进社区、进校园、进军营。在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设立“青苹果之家”和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展览,累计接待青年学生50多批次。联合市妇联在天津市网上家长学校开辟青春健康教育专栏。三是全面实施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市政府将免费孕前优生健康检查项目列入全市20件民心工程之中,实现了该项目在城乡地区的全覆盖。在市人口和家庭公共服务中心成立计划生育技术服务质量检测指导中心和孕前优生数据分析中心,对全市孕前优生健康检查进行质量监控。四是探索实施老年健康指导服务项目。启动天津市计生家庭老年人健康档案及健康指导活动,建立健康档案13535份,为2万余名计生家庭老年人开展健康咨询服务。制定 “天津市计划生育家庭老年健康指导服务中心服务标准”,设计编制一套教材、一本健康档案模板、一个观摩场景和一批典型案例,为区(县)提供引导示范。
加强政策衔接,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帮扶力度。一是建立增长机制,落实“两项制度”。2012年,天津市将符合规定的“半边户”农业户口一方纳入全市农村部分计生家庭奖励扶助制度之中,将奖扶标准由每人每年720元提高到960元。2014年将独生子女伤残家庭和“失独”家庭的扶助标准,分别提高到每人每月400元和500元。二是协调相关部门,搞好政策衔接。对已纳入城乡低保、特困救助人员中的“失独”家庭成员患病住院治疗发生的医疗费用,按照高档参保标准予以报销。市民政局将计生特扶家庭纳入了全市低保分类救助范围。2014年,原市人口计生委等6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计划生育特殊困难家庭扶助工作的通知》,整合部门资源,从生活保障、养老照料、大病医疗、精神慰藉等方面,进一步加大对计生特殊困难家庭的扶助力度。三是动员社会力量,加大帮扶力度。原市人口计生委、市计生协会与团市委、市妇联、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妇女儿童发展基金会等联合印发《开展“春雨润心行动”志愿服务活动实施方案》,组织志愿者为困难计生家庭特别是“失独”家庭提供医疗、维权、家政、关爱等多种公益志愿服务。市人口福利基金会与市慈善协会投入80余万元,为全市“失独”家庭全部办理了“暖心计划保险”;在西青区建立市级“暖心之家”,设有心灵驿站、健身房、阅览室、棋牌室、暖心课堂等活动室,为“失独”家庭提供心理咨询、健康指导、娱乐休闲等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