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4日,重庆市召开2014年“六·五”环境保护新闻发布会。市环保局党组成员、副局长、新闻发言人张勇通报了2013年全市环境状况、2013年主要污染物总量减排情况和2014年重庆环保“六件大事”进展情况。
2013年全市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
201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在环境保护部的指导和支持下,全市上下牢固树立“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理念,认真落实市委“五个决不”的要求,集中力量抓好“守底线、治污染、严考核、保安全”四件大事,以完善环评管理制度和总量减排倒逼机制为重点,积极推进发展方式转变,主要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以库区水环境保护和都市功能核心区、拓展区大气污染防治为重点,深入开展环保“五大行动”,扎实推进湖库水环境整治和农村环境连片整治民生实事,城乡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按照“考实、实考”要求,推进建立体现生态文明要求的考核评价体系,环境保护责任有效落实;强化环境风险全过程管理,严格落实环境应急“五个第一”要求,环境安全得到保障;加快完善环境管理体制机制,环保监管能力进一步加强,全社会环保意识不断提升,生态文明建设取得新的成效。
水环境方面,2013年长江干流重庆段总体水质为优,15个监测断面中,三类水质的断面比例为100%,与2012年持平。长江支流总体水质为轻度污染,74条河流139个监测断面中,一类、二类、三类、四类、五类和劣五类水质的断面比例分别为0.7%、38.1%、34.6%、15.8%、5.0%和5.8%。全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良好,59个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为99.7%。
大气环境方面,2013年重庆市都市功能核心区和拓展区(以下简称“主城区”)作为全国首批74个城市之一,从2013年1月1日开始实施空气质量新标准。按空气质量新标准评价,2013年主城区空气质量优良天数为206天,超标天数为159天。主城区环境空气中,二氧化硫、二氧化氮、一氧化碳浓度达到国家环境空气质量二级标准,可吸入颗粒物、细颗粒物、臭氧浓度分别超标0.51倍、1.00倍和0.01倍。城市发展新区、渝东北生态涵养发展区和渝东南生态保护发展区仍按空气质量老标准评价,空气质量达到国家二级标准的区县有29个,占总数的93.5%。
声环境方面,2013年全市区域声环境质量较好。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5分贝,比2012年下降0.2分贝。全市道路交通声环境质量为好。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6.4分贝,比2012年下降0.1分贝。主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4分贝,比2012年下降0.6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7.4分贝,比2012年上升0.2分贝。其他区县城区区域环境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53.5分贝,比2012年上升0.3分贝。道路交通噪声平均等效声级为65.7分贝,比2012年下降0.3分贝。
固体废物方面,2013年全市一般工业固体废物产生量3161.80万吨,综合利用量2695.41万吨(其中综合利用往年贮存量38.84万吨),处置量415.12万吨(处置往年贮存量0.03万吨),贮存量78.66万吨,丢弃量11.48万吨。危险废物产生量46.68万吨,综合利用量32.78万吨,处置量13.23万吨,贮存量1.03万吨。全市已建成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场(厂)56个,设计处理总能力达到1.41万吨/日。全部区县和重点建制镇均建设了垃圾收运系统,实现了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设施的全覆盖。全年共无害化处理生活垃圾553万吨。全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0%;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8.0%;全市已有426个镇乡纳入无害化处理范围,日均无害化处理镇乡生活垃圾2959吨。
三年累计完成减排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2013年,强力推进全市减排项目实施,完成国家目标责任书项目29个,淘汰落后产能56家,全面完成30万千瓦以上火电机组脱硫增容改造及年产百万吨以上干法水泥生产线脱硝工程,全年共完成各类减排项目800余个,超额完成年度减排目标任务。经国家核定,与2012年相比,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分别下降2.73%、2.34%、3.03%、5.39%。
“十二五”以来,三年累计完成减排进度位居全国前列。
重庆环保“六件大事”进展顺利
在2013年“守底线、治污染、严考核、保安全”四件大事基础上,2014年新增“深化改革、强化基础”两项工作,形成今年重点推进的环保“六件大事”,即“深化改革、治理污染、守住底线、完善考核、强化基础、确保安全”。
治理污染主要以环保“五大行动”为抓手。按照市政府印发的《重庆市环境保护“五大行动”实施方案(2013—2017年)的通知》精神,深入推进了环保“五大行动”,即蓝天行动、碧水行动、宁静行动、绿地行动、田园行动。
今年以来,经过努力,总体上实现了:深化改革,生态文明建设水平不断提升;治理污染,全市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守住底线,环境保护与经济发展更加协调;完善考核,环境保护责任得到更好落实;强化基础,环境监管水平不断提升;确保安全,群众环境权益得到切实维护。
45项环评审批权下放到区县 环境信用等级评价开展试点
按照市委、市政府深化改革的统一部署,积极推进生态文明体制改革工作,组建了生态文明体制改革领导小组,建立了系列工作推进机制。全市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任务为18项,2014年重点任务有9项,主要进展如下:《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已通过市政府常务会审议,将适时提交市委常委会审议。简政放权方面,已下放45项环评审批权到各区县环保局。环保产业发展方面,推动21家环保企业入驻大足区万古环保工业园。环保设施第三方运营方面,举办了3期400余人次运营岗位培训。重庆市企业环境信用等级评价正在8家企业开展试点,评价办法即将出台。绿色信贷、环境污染责任保险、环境污染损害鉴定评估、排污权交易等环境经济政策试点工作已会同相关部门积极推进。
优良天数比去年同期增加24天 将利用电子车牌限行黄标车
蓝天行动成效初显。2014年进一步完善工作机制,明确工作重点,分解目标任务,印发了《2014年大气污染防治重点工作目标任务》。进一步加强部门协作,深化了城市扬尘污染治理、强化了交通污染防治、加强了工业和燃煤污染治理。严格落实系列工程措施、技术措施、管理措施和政策措施,有效控制和削减污染。截至5月31日,共督促3000余个施工工地严格执行《重庆市主城区尘污染防治办法》相关规定,对部分重点工地实施了24小时视频监控。在全国率先建设利用电子车牌实施黄标车限行管理的执法系统,该系统目前正在建设阶段。共抽检机动车1.8万辆次,查处冒黑烟车7386辆,鼓励提前淘汰黄标车2478辆。在全市开展了车用油品质量专项整治行动,共检查加油站2405次,取缔成品油无照经营6户,抽检车用燃油178批次,其中不合格27批次。全市8家主力燃煤火电厂已有5家完成除尘设施升级改造。安装大气污染防治设施100余套,关闭砖瓦窑3家。完成燃煤锅炉煤改气共100蒸吨/小时,完成企业清洁生产审核600余家,有效减少了工业污染排放。截至6月3日,主城区空气质量满足优良天数105天,比去年同期增加24天。
三峡库区水环境保持稳定 56个湖库污染治理持续推进
碧水行动扎实推进。主城建成区56个湖库污染治理是市委、市政府交办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截至5月31日,今年要完成的20个湖库172项工程整治措施,目前已完成41项,正在实施73项,尚未启动58项。2015年要完成36个湖库的340项整治措施,其中计划在今年提前实施的共107项,目前已完成30项,正在实施70项,尚未启动的仅7项。深入实施《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规划》,纳入规划的253个项目完成81个、在建85个、启动87个,共完成投资49.8亿元。强化污染治理设施建设和运营,印发了《关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实施意见》。深化水质通报、河流巡查和整治,每月进行情况通报。强化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启动实施玉滩湖生态环境保护重点项目。目前,三峡库区水环境质量保持稳定,总体良好。
全力为考生营造宁静的考试环境 内环启动1600米道路隔声屏工程
宁静行动有序实施。今年“宁静行动”主要突出治理交通噪声和建筑施工噪声。目前,完成九龙坡区红狮大道、田坝正街2.16万平方米低噪声路面改造,启动了内环南段大渡口柏华社区等地1600米道路隔声屏工程,推进了道路降噪绿化带建设、公交车淘汰更新等工作。下放了夜间施工临时排污许可证的审批权限,严格审批,明确要求除公共市政建设项目、抢险抢修或特殊工艺需要外,一律不办理夜间施工临时许可。此外,多部门联合开展了噪声专项整治。
全国率先建立自然保护区空间管理系统 仙女山命名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绿地行动稳步开展。重庆市被环保部确定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全过程管理试点省市,全国仅4家。已完成全市58个自然保护区范围、界线以及功能区核查工作,将自然保护区边界全部落地,在全国率先建立了重庆市自然保护区空间管理系统。其中,巫山五里坡自然保护区晋级为国家级保护区;城口大巴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调规通过国家评审。争取国家资金,实施了巫溪阴条岭、开县雪宝山两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能力建设。武隆天生三硚—仙女山命名为国家生态旅游示范区。
农村环境连片整治顺利推进 畜禽养殖污染整治进一步加强
田园行动进展顺利。2014年,重庆市“田园行动”的重点工作是农村连片整治和畜禽养殖污染整治。2000个行政村的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也是市委、市政府确定的22件民生实事之一。2013年启动实施了600个连片整治项目,目前,已经全部完成了实施方案技术评估,各区县正在开展初步设计和施工图的编制和审查等工作,今年将全部完成项目建设。今年再启动实施的500个连片整治项目,相关工作已启动,部分项目正在开展实施方案的编制。在此基础上,2015-2017年,全市将分别再启动400个、300个和200个行政村的环境连片整治项目。为了进一步规范项目管理,指导区县建立完善项目长效运管机制,还印发了《重庆市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专项资金及项目管理办法》。对畜禽污染养殖整治,市政府印发了《关于贯彻落实畜禽规模养殖污染防治条例的通知》,强化了区划管理。市环保局正在组织编制《畜禽养殖污染防治规划大纲》和《畜禽养殖污染防治技术指南》,将启动《重庆市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立法工作。
制定功能区环保配套政策 年底前完成生态红线划定
根据五大功能区域的不同环境容量和资源承载能力,制定了差异化的环境管理政策和环境经济政策。推进生态保护红线划定工作,目前,已基本完成禁止开发区生态功能红线的划定,将按照国家统一部署和相关技术要求,在今年年底前全面完成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等红线的划定。严格环评审批管理,严格环保“三同时”管理,严格控制两高一资项目和涉及重金属排放的项目。截至5月31日,全市共审批建设项目环评文件1081个,涉及总投资1943.1亿元。其中市环保局审批54个,涉及总投资373.3亿元,市环保局两江新区分局和北部新区分局审批56个,涉及总投资240.8亿元;区县审批971个,涉及总投资1329.0亿元。一批符合产业政策和环保要求的重点项目顺利落地。
环境保护考核分值高于GDP 群众意见成为考核重要指标
市委、市政府提高生态环保指标考核权重,将环境保护在我市区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绩考核指标体系中的分值由3—4分增至8.5—9分。我局进一步完善考核办法,着力体现五大功能区差异化要求,将大气、水等环境质量的权重提高到40%,加大民生实事考核权重,把群众评价好不好、满意不满意作为衡量区县环保工作的重要指标。
主城将新增12个空气自动监测站 环保物联网建设取得较大成效
今年以来,重庆市持续加强环境法制建设,启动了大气、畜禽养殖、宣教、污染场地4个地方法规的立法调研起草工作,正启动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的宣贯和培训工作。
加强环保能力建设,目前全市1012个乡镇(街道)全部设立环保机构,目前正进一步落实乡镇环保机构的主要职责。持续推进环境监察、监测、宣教、信息等能力建设,实施了环境监察网格化管理和环境监察执法基础数据库建设工程。启动了都市区12个空气自动站增设和都市区以外区县空气自动监测站点增项改造工作。启动第三批14个区县环境宣教能力建设,到今年年底全市将整体达到环保宣教能力标准化建设要求。加快推进环保物联网建设,已实现了环境质量监测的智能化、自动化和网络化,基本建成了全市污染源自动监控物联网络体系。
“四清四治”清理出污染源5.8万余家 核与辐射安全状况总体良好
重庆市以“四清四治”专项行动为契机,彻查和整治重点区域、重点行业、重点环节的安全隐患。重庆环保“四清四治”,即“清理环评三同时,治理违法建设”、“清理排污权,治理违法排污”、“清理风险源,治理安全隐患”、“清理监管点,治理监管缺位”。截至5月31日,全市已清理出污染源58316家,并完成了基本信息填报。璧山县试点在基本完成清查任务后,已全面启动整治阶段工作。
深入开展饮用水源、汛期环境安全隐患排查整治、油气输送管线等专项排查行动,发现一般环境隐患293个。加强对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的安全监管,放射性同位素与射线装置辐射安全许可证持证率达到100%;加强重点辐射源监管,共派出68人次对29家市属重点源单位进行定期监督检查;加强城市放射性废物库运行管理,及时收贮2枚废旧放射源,消除辐射安全隐患。
加大环境违法案件查处力度,截至5月31日,重庆市12369环保投诉举报热线共受理群众投诉20841件(移交其他部门486件),其中水污染1003件,大气污染4692件,噪声污染14170件,固体废物污染8件,辐射放射污染324件,建设项目35件,其他609件。截至6月4日,20028件已及时回复,813件正在办理中。截至5月31日,市环保局做出行政处罚273件,处罚金2385万元,申请人民法院强制执行57件。妥善处置突发环境事件,响应和处置各类突发环境事件19起。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