弱视按发病机制可分为:斜视性弱视、屈光参差性弱视、屈光不正性弱视、形觉剥夺性弱视及先天性弱视。
斜视性弱视是指因眼位不正(斜眼)而引起的弱视。由于斜视,双眼看东西时常出现重影,即把一个东西看成两个模糊不清的东西,医学上称这种现象为复视。为了消除复视,大脑中的视中枢就抑制那只斜视眼去看,这样看东西就不会出现复视,久而久之,斜视眼看的能力下降变成了弱视眼。然而这种弱视一般是可逆的,如果能早发现、早治疗,最终结果是好的。
屈光参差性弱视是指弱视儿童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近视或远视度数相差在150度或以上,散光度数相差在100度或以上。由于双眼屈光度数相差较大,外界景物在左右两眼所形成的物象大小不等,清晰度不同,使双眼的物象难以融合成一个,两个物象互相干扰,大脑中的视中枢主动抑制屈光度数较大的眼,这只眼的视力便会下降而形成单眼弱视。这种弱视是可逆的,可以治疗的。
屈光不正性弱视是指双眼屈光不正的度数较高而患儿又没有及时戴矫正眼镜。他的特点是双眼视力相等或相似,屈光度数也相似。多发生于高度远视或高度近视的儿童,但远视眼更多见,约占70%。这种弱视是由于高度屈光不正导致景物不能在视网膜上成像,因而视细胞或视通路的生理性刺激不足。
在婴幼儿时期,由于先天性白内障、角膜百般、上睑下垂等眼病,使光刺激受到阻挡,不能正常进入眼内,剥夺了该眼接受光刺激的机会,使得处于发育阶段的眼底视网膜由于生理性刺激不足造成发育不良或停滞,于是就形成了剥夺性弱视。这种弱视儿童视力很差,单眼多见,治疗效果也差。
先天性弱视目前尚不清楚,这种弱视治疗效果不好。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