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个人配备有单间居室,里面摆放着一张单人床及个人生活物品,居室后面是一个独立的卫生间。1月18日,在安徽省淮南市马山医院,当72岁的休养员赵大爷坐在床头接受国家卫生计生委相关部门负责人的慰问时,一行清泪从他那变形的眼眶中流了出来。
作为一名麻风病患者,赵大爷已经在马山医院居住了49个年头。在此期间,我国共免费查治麻风病患者约50万人,我国麻风病患病率已从1958年的5.56/10万,下降到2012年的0.42/10万,麻风病的流行基本得到控制,总体处于低流行的水平。与之对应的是,我国社会对麻风病患者的歧视与偏见仍未消除,麻风病患者的诊治与康复仍需得到关注。
岁数渐增,休养员被家庭遗忘
赵大爷罕见前来探望的亲属。他的家人都已离世,只剩下一个侄子。在谈到侄子为何长久没有来看望他时,赵大爷仍着急地从嘴中蹦出模糊的话语:“他住得远,没时间来。”
由于早年就患上麻风病,加之治疗较晚,赵大爷的双目失明,双手也因麻风分枝杆菌引起肢端残废。尽管早已治愈麻风病,不会对身边的人群造成传染,但赵大爷仍在马山医院一呆就是半个世纪,靠着民政部门发放的补助与其他休养员一同生活在一起。
“现在共有40名休养员居住在这里。”马山医院院长胡万廷表示,现在对先发现麻风病患者主要采取居家治疗的方式,从1986年开始对新复发患者陆续不再收住麻风村,“居住在这里的老人都是早年收住进来的,年龄最小的也有65岁。”
胡万廷介绍,对麻风病患者采用利福平、暗苯钒等药物进行联合化疗,门诊治疗半年或一年就可完成疗程,完全可以治愈。如今,居住在马山医院的休养员都属于已治愈的人群。“他们不具有传染性,居住在这里的原因是无家可归或者家人不接纳。”
对于这些常住居民,淮南市民政部门在今年将每人每月的生活补助提高到400元。“但绝大部分休养员都是畸残人群,年龄偏大,易发常见病、老年病。”胡万廷表示,“解决休养员的健康问题成为最大的工作压力,经费和护理都跟不上。”
安徽省卫生厅疾控局局长罗要武表示,安徽省全省每年新复发麻风病患者的数量维持在20人左右,留在麻风村(院)的休养员共有410名,平均年龄超过60岁。“他们的生活和医疗补助标准普遍偏低,平均月生活费350元、医疗费120元。病人的生活较为困难,医疗得不到保障。”他强调,卫生、民政、红十字会等部门要继续重视和加强麻风病防治工作,建立稳定的经费投入机制,提高留院休养员的生活、医疗保障标准。
疫情下降,识别能力有待提升
近年来,安徽省的麻风病患病率约为0.25/10万,远低于国家基本消灭麻风病标准(患病率1/10万)。淮南市则已经连续4年未发现麻风病患者。
据了解,随着麻风病疫情下降,安徽省采取麻防工作片区协作模式,大部分麻防专业机构被撤并,麻防业务大多由当地疾控中心承担。“现在省内专职麻风病防治人员较少,出现人才断层。”罗要武表示,安徽省每年省级麻防专项经费为30万元,中央补助经费为150元,用于在全省范围内开展麻风病流行病学调查、诊断治疗、监测管理等工作,“任务多,经费少,麻防机构发展缓慢,不能满足当前防治工作的需要。”
作为最新被发现的麻风病患者,35岁的王军(化名)于2009年7月被确诊。在此之前,他已经有两年的时间“感觉凉手”。“先是在淮安市看过,后来又到上海去看,都被当做皮肤病诊断。”王军说,2009年他到淮安市人民医院皮肤科时,“皮肤科主任建议我到马山医院,最终才确诊是麻风病。”
由于错过了早诊早治的时机,如今王军的双手略微变形,手指麻木,基本丧失劳动能力。对此,中国麻风病防治协会会长张国成认为:“在低流行状态下,存在着基层医护人员对麻风病警惕不足的问题。应当加强对基层医护人员的专业培训,提高对麻风病的识别能力和诊断治疗水平。”(健康报2014年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