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全国防灾减灾日 > 核心信息 > 知识信息
面向专业人员的卫生防病知识要点
  • 发布时间:2014-05-07

一、地震
(一)主要公共卫生问题
1.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
(1)大量的人员伤亡。主要是指建筑物倒塌,山体滑坡等造成身体的机械性损伤和死亡。
(2)传染病的发生。主要是由不清洁的饮用水和食物,大规模人群迁移和聚集,卫生设施不完善,媒介生物迁移和人群暴露等引起。
(3)意外伤害。主要是由中暑,犬伤,烧灼伤,冻伤, CO中毒,食物中毒,化学品中毒,放射性物质污染等偶发事件引起。
(4)慢性非传染病病。主要是由于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导致心脑血管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疾病发作。
(5)精神及心理创伤。主要是地震灾害的突发性、灾难性引起的早期心理应急反应,以及生活和生存环境的改变引起的短期心理沟通障碍等。
2.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
(1)破坏了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包括免疫规划,妇幼卫生,精神卫生,药物和疫苗供给等正常工作秩序受到破坏;
(2)增加了潜在的伤残寿命。机械性损伤导致的伤残;气性坏疽引起的截肢;建筑物倒塌产生的粉尘吸入而引起尘肺;精神性创伤等。
(3)打乱了正常生活,身体抵抗力下降,精神和情绪紊乱,极易诱发多种疾患;
(4)生态环境破坏,有可能导致某些传染病升高。粪便、垃圾运输和污水排放系统及城市各项卫生设施普遍被破坏,造成粪便、垃圾堆积,苍蝇大量滋生。
3.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破坏
(1)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受到冲击。一方面是公共卫生服务机构受损。包括建筑物毁坏,设备仪器损坏,实验室遭到破坏,数据和技术资料丢失。另一方面是卫生服务人员受损。包括个人和家庭成员失踪,家庭财产受损、长期劳累造成的人员减员等。
(2)卫生服务需求增加。由于大量的伤病人员需要紧急救治,大量的心理疾患者需要疏导,因此,短时间内需要大量的医务人员和医用物资,如医疗器械、血液等。
4.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间接影响
(1)破坏了公共基础设施。饮水,电力、燃料,通讯和排水系统破坏,导致公共卫生服务能力和工作秩序受到影响;
(2)道路交通和通讯中断,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3)媒体、国际国内社会等的过分关注和期望,造成公共卫生服务的工作压力、工作强度和工作难度增加。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措施
1.抢救治疗伤员
地震灾害会导致人员伤亡,强烈地震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抢救治疗伤员是卫生部门,尤其是医疗机构的首要任务。
2.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
(1)选择临时性供水水源并加以防护。选择临时性水源的总原则是:先选用深层地下水,如有困难,依次选择泉水、浅层地下水、地面水。
(2)加强对临时性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在地震灾害条件下,除修复的部分自来水外,临时供水措施主要有3种方式,即使用消防水龙带输水、用水车送水及用自备的取水工具分散取水。对这些临时供水措施的卫生监督也是保证饮用水卫生的必要手段。
(3)预防尸碱中毒。在地震期间,大量人畜尸体经腐生菌腐化分解后(特别是夏季气温高时)污染环境和水源,可致尸碱中毒。为防止由于饮用被腐烂尸体污染的水而致中毒,水源周围必须彻底清除掩埋的尸体,并进行消毒处理。如果难于找到不致污染地下水源的适宜地点,需要对尸体及局部土壤环境进行消毒处理后再掩埋,可采用一层漂白粉一层尸体的掩埋方法,避免造成对地下水的污染。
(4)对饮用水进行严格的净化消毒。饮用水消毒目前仍以化学含氯消毒剂为主。包括缸水消毒、井水消毒。其方法有直接投加法、持续加药法。
3.加强食品卫生措施
(1)应注意加强集体食堂的食品卫生、临时饮食供应点和街头食品的卫生、外援食品的卫生和食品生产经营单位管理,严防食品受到细菌、霉菌及霉菌毒素、寄生虫及其他昆虫、化学品的污染。
(2)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在灾害过后恢复生产经营前,必须进行彻底的清洗、消毒、修复,并报请卫生监督机构重新进行卫生审查,经许可后方可恢复生产经营。
(3)在灾害袭击的非常时期,在不引起急性中毒和食源性疾病的基础上,要保证灾民吃到基本安全的食物。对于被污染食品就掌握其一般处理原则,即把未污染和受到污染的食品分开,未污染部分可供食用,污染部分按查明情况分别处理。
4.加强环境卫生措施
(1)临时居住地建设和居住卫生。
(2)简易厕所的修建和垃圾粪便的收集处理。
(3)尸体的卫生学处理。
尸体处理要做好喷、包、捆、运、埋5个环节。
①喷药。扒挖尸体与喷药紧密结合,尸体上可用石灰水、黑色草木灰来吸附含臭物质,也可用1%的二氧化硅与木屑混合吸附硫化氢之类的臭气,或喷洒3%~5%的来苏水。效果较好的是次氯酸钙、氢氧化钙和漂白粉混合喷洒,能很快除臭消毒。鉴于尸体是感染的隐患,WHO建议尸体用石蜡浸泡后,主地焚化,以避免疫情的发生。
②包裹。用包装物包尸体头部,后用覆盖物包整个尸体,或装入塑料袋扎口。有条件时可用标准化的专用尸袋。
③捆紧。将包裹后的尸体最好捆三道(头、腰、腿部),便于移运和以免尸臭散发。
④ 运出。要用符合卫生要求的专用车辆,将包捆后的尸体及时运走,避免在市区内影响环境。在尸体装车前,要先在运尸车厢垫一层砂土或塑料布,防止污染车厢。
⑤埋葬。在市区外选择好埋尸地点,在不影响市容环境和不污染水源的条件下,将尸体深理地下1.5~2m,上面加盖土壤和石灰。原临时埋在市区内的尸体,一律重新挖出并移运市区外的合适地点进行二次埋葬,以改善市区的环境卫生面貌。
5.传染病控制
(1)重建疾病监测系统。监测的内容包括法定报告的传染病,人口的暂时居住和流动情况,其他主要疾病发生情况,啮齿动物和媒介生物的数量等。
(2)重建安全饮用水系统。
(3)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做好媒介控制。
(4)及时发现和处理传染源,加强病人的隔离、治疗,做好疫点(疫区)的随时消毒和终末消毒工作。
(5)落实应急计划免疫。
6.健康教育
应组织编印卫生宣传资料,宣传灾后饮用水卫生、食品卫生、环境卫生、传染病防治等应急措施及要求,充分利用大众媒介(如广播、电视、报刊等)和多种形式(黑板报、宣传画、演出、讲课等)宣传灾后卫生防病知识,力争提高灾民的卫生知识知晓率的卫生行为形成率。
二、洪涝
(一)主要公共卫生影响
1.对人群健康的直接影响
(1)人员伤亡。如果转移及时,一般不易造成直接的伤亡;
(2)传染病流行。 
     ①传染源的影响。由于洪水淹没或破坏了水源和饮用水设施,灾区群众难于取得安全的饮用水;同时,洪涝灾害也改变了食物来源和加工、储藏条件,灾区群众的食物安全也存在隐患,造成霍乱、伤寒、痢疾和甲型肝炎等肠道传染病的高发;某些传染病的疫源地,使啮齿类动物及其他病原宿主迁移和扩大,啮齿类动物的种群发生变化,野鼠栖息地的改变引起钩端螺旋体病、流行性出血热等自然疫源性疾病的流行。洪涝灾害对血吸虫的疫源地也有直接的影响,如因防汛抢险、堵口复堤的抗洪民工与疫水接触,常暴发急性血吸虫病。
②传播途径的影响。洪涝灾害改变生态环境,扩大了病媒昆虫滋生地,各种病媒昆虫密度增大,常导致某些传染病的流行。
③易感人群的影响。洪涝灾害导致人群迁移引起易感人群增多由于洪水淹没或行洪,一方面使传染源转移到非疫区,另一方面使易感人群进入疫区,这种人群的迁移极易导致疾病的流行。如流感、麻疹和疟病都可因这种迁移引起流行。其他如眼结膜炎、皮肤病等也可因人群密集和接触,增加传播机会。同时,居住环境恶劣引起易感人群增多,洪水毁坏住房,灾民临时居住于简陋的帐篷之中,白天烈日暴晒,晚上露宿室外;加上营养状况较差,使机体免疫力降低,对疾病的抵抗力下降,易于传染病的发生。特别是年老体弱、儿童和慢性病患者更易患病。
(3)慢性非传染病。洪涝灾害大多发生在高温多雨时节,气候条件极为恶劣,加上受灾群众的居住条件拥挤、简陋,极易造成心情焦虑,情绪不安,精神紧张和心理压抑,影响机体的调节功能,易导致一些非传染性疾病和慢性传染病增加发作机会,如肺结核、高血压、冠心病及贫血等都可因此而复发或加重。
(4)意外伤害。主要是溺水、触电、中暑、外伤、毒虫咬螫伤、毒蛇咬伤、食物中毒、农药中毒等偶发事件引起。
(5)皮肤病。如浸渍性皮炎(“烂脚丫”、“烂裤裆”)、日光性皮炎、虫咬性皮炎、尾蚴性皮炎等。
2.对人群健康的间接影响
(1)环境破坏
洪水泛滥,淹没了农田、房舍和洼地,灾区群众大规模的迁移;各种生物群也因洪水淹没引起群落结构的改变和栖息地的变迁,从而打破了原有的生态平衡。野鼠有的被淹死,有的向高地、村庄迁移,野鼠和家鼠的比例结构发生了很大变化;洪水淹没村庄的厕所、粪池,大量的植物和动物尸体的腐败,引起蚊蝇滋生和各种害虫的聚集。
(2)水源污染
洪涝灾害使供水设施和污水排放条件遭到不同程度的破坏,如自来水厂、饮用水井、厕所、垃圾堆、禽畜棚舍被淹,井水和自来水水源泉污染严重。大量漂浮物及动物尸体留在水面,受高温、日照的作用后,腐败逸散恶臭。这些水源污染以生物性污染为主,主要反映在微生物指标的数量增加,饮用水安全性降低,易造成肠道传染病的暴发和流行。洪水还将地面的大量泥沙冲入水中,使水体感官性状差,浑浊,有悬浮物等。一些城乡工业发达地区的工业废水、废渣、农药及其他化学品未能及时搬运和处理,受淹后可导致局部水环境受到化学污染,或者个别地区储存有毒化学品的仓库被淹,化学品外泄造成较大范围的化学污染。
(3)食品污染。洪涝灾害期间,食品污染的途径和来源非常广泛,对食品生产经营的各个环节产生严重影响,常可导致较大范围的食物中毒事故和食源性疾病的暴发。一是食品原料污染。各种食品仓库被淹没、受潮或漏雨,导致大量食品原料发生霉烂、腐败和变质。田间农作物长时间浸泡在洪水中,在高温、高湿的条件下,更易引起霉变和腐败。二是食品生产经营过程污染。洪水来临时,各种食品生产设备、食品包装材料、容器受到污染,特别是在生产设备、设施、厕所、下水道和水井同时被淹的情况下,污染情况就更加严重,生产企业缺乏清洁水,导致被污染的水又污染食品原料等。三是生活环境条件恶化。水中存在的各种动物尸体、人畜粪便及各种垃圾;鼠类因水淹而向食品工厂、仓库和家庭聚集;灾民临时聚居于一些高地和堤坝,人群密度很高,人畜混杂,蚊蝇滋生,灾民缺乏卫生防护设施,缺乏洁净的水,以及不洁容器、炊具盛放食品等,都是食品污染的可能来源。洪涝灾害初期,常常发生一时性食品短缺,灾民饥不择食,食用漂浮在水面上的死家禽家畜、鱼类、甲贝类和其他野生动物尸体。四是食品的运输和储存污染。发生洪涝灾害时,出于紧急救援的目的,临时征用各种交通工具运送救灾食品,这些车辆大多不是食品运输专用车,缺乏必要的防护设施,加之大雨不断,食品极易受到污染。此外,由于没有合适的可供储存食品的仓库,大多数救灾食品临时用雨逢遮避或堆放在帐篷内,极易受潮霉变或腐败变质。五是援助食品质量难以保证。大量外地运来的救援食品,由于来源渠道广泛,食品包装不同,储运时间长短不一,一些外援食品远距离运输常会导致食品变质。鲜肉类、鱼类及其熟肉、熟鱼、贝类食品、冷冻鲜肉、鱼类等救援食品,在缺乏冷冻、冷藏设施的条件下,微生物污染途径和机会多,生长繁殖快,易发生腐败变质导致食源性疾病。六是食品卫生管理体系受到影响。洪水泛滥时,原有的按行政区域设置的食品卫生管理网络由于力量所限,不堪重负,或因洪水导致机构松散,直接影响到食品卫生的管理和宣传指导。此外在洪水期间,食品生产经营部门、集贸市场食品卫生监管失控,导致食品生产经营的卫生质量显著下降,也是产生食品污染的一个重要因素。
(4)媒介生物滋生。一是蚊虫滋生。灾害后期由于洪水退去后残留的积水坑洼增多,使蚊类滋生场所增加,导致蚊虫密度迅速增加,加之人们居住的条件环境恶化,人群密度大、人畜混杂,防护条件差,被蚊虫叮咬的机会增加而导致蚊媒传染病的发生。二是蝇类滋生。在洪水地区,人群与家禽、家畜都聚居在堤上高处,粪便、垃圾不能及时清运,生活环境恶化,为蝇类提供了良好的繁殖场所。促使成蝇密度猛增,蝇与人群接触频繁,蝇媒传染病发生的可能性很大。三是鼠类接触增多,洪涝期间由于鼠群往高地迁移,因此,导致家鼠、野鼠混杂接触,与人接触机会也多,有可能造成鼠源性疾病暴发和流行。
(5)医疗和公共卫生服务可可及性降低。洪涝淹没地区,原有的医疗卫生服务正常秩序破坏,服务设施设备受损,医疗卫生服务人员同时受灾,都可能对造成灾区群众有病得不到及时治疗,常规的公共卫生服务项目,如妇幼保健、计划免疫等不能正常开展。
3.对医疗卫生服务系统的破坏
(1)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受到冲击。洪涝灾害可能会导致医疗卫生服务机构房屋、设施设备、药物遭受洪水浸泡而不能使用,从而影响受灾地区的医疗卫生服务能力。
(2)卫生服务需求变化。洪涝灾害改变了受灾群众的正常生活环境、生活条件恶化,容易出现各种疾病。
4.对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间接影响
(1)破坏了供水系统设施。洪涝灾害可破坏城市供水和电力设施设备,也可破坏传统水源,导致出现饮用水缺乏,进而影响公共卫生服务系统的正常运转。
(2)洪涝灾害也可淹没道路交通,冲垮通讯设施,导致医疗卫生服务的及时性受到影响。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措施
1.抢救和治疗病人
洪涝灾害可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医疗卫生部门应组织专门的医疗小组,奔赴抗病救灾第一线,积极组织抢救和治疗,减少人员伤亡。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现传染病病人时,应及时对症施治,并采取相应措施,防止二代病人的发生。
2.加强饮用水卫生措施
(1)水源的选择与保护  应在洪水上游或内涝地区污染较少的水域选择饮用水水源取水点,并划出一定范围,严禁在此区域内排放粪便、污水与垃圾。有条件的地区宜在取水点设水码头,以便离岸边一定距离处取水。
(2) 退水后水源的选择  无自来水的地区,尽可能利用井水为饮用水水源。水井应有井台、井栏、井盖,井的周围30m内禁止设有厕所、猪圈以及其他可能污染地下水的设施。取水应有专用的取水桶。有条件的地区可延伸现有的自来水供水管线。
(3) 对饮用水进行净化消毒  煮沸是十分有效的灭菌方法,在有燃料的地方仍可采用。在有条件时可采用过滤方法。但在洪涝灾害期间,最主要的饮用水消毒方法是采用消毒剂消毒。
(4) 加强供水设施消毒  被洪水淹没过的水源或供水设施重新启用前必须清理消毒,检查细菌学指标合格后方能启用。经水淹的井必须进行清淤、冲洗与消毒。先将水井掏干,清除淤泥,用清水冲洗井壁、井底,再掏尽污水,待水井自然渗水到正常水位后,按正常消毒方法消毒,即可投入正常使用。
3.加强食品卫生措施
(1)水灾地区需要重点预防以下食物中毒
①霉变粮食引起的霉菌毒素食物中毒:常由食用了霉变的大米或小麦引起。
②细菌性食物中毒:常由动物性食品、已死亡的畜禽肉和没有很好冷藏(如肉、蛋类食品)和存放时间长的熟食(如米饭、蔬菜)引起。
③化学性食物中毒:一般由误食有毒物质引起。由于灾区环境的变化和临时居住地的条件所限,农药、亚硝酸盐及其他工业用化学物质易被误食。
④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误食猪甲状腺、肾上腺和含毒的鱼类会引起有毒动物性食物中毒;食用未经充分加热的豆浆、扁豆或食用苦杏仁、发芽土豆、毒蘑菇会引起有毒植物性食物中毒。
(2) 发生食物中毒的现场处理措施
①病人的救治与报告:病人的急救治疗主要包括催吐、洗胃、灌肠以及对症治疗和特殊解毒药物治疗。食物中毒报告的内容包括发生地点、时间、人数、典型症状和体征、治疗情况、中毒食物和采取的措施。同时应注意采集病人标本以备送检。
②停止食用中毒食品:封存现场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待调查确认不是中毒食物以后才能食用;通知追回或停止食用其他场所的中毒食品或疑似中毒食品。
③食物及环境的消毒处理工作:对中毒食品进行无害化处理或销毁,并对中毒场所采取相应的消毒处理。对细菌性食物中毒,固体食品可用煮沸消毒15~30min处理;液体食品可用漂白粉消毒,消毒后废弃。餐具等可煮沸15~30min,也可采用漂白粉消毒(1份排泄物加2份消毒液混合放置2h),周围环境可采用过氧乙酸进行喷洒消毒。化学性或有毒动植物性食物中毒就将引起中毒的有毒物进行深埋处理。
(3) 加强灾区食品卫生监督管理  特别是水没有过的食品生产经营单位应做好食品设备、容器、环境的清洁消毒,经当地卫生行政部门验收合格后方可开业,并加强对其食品和原料的监督,防止食品污染和使用发霉变质原料。
(4) 开展对预防食物中毒的宣传教育  主要宣传不能食用的食品,包括:被水浸泡过的食物;已死亡的畜禽、水产品;被水淹过的已腐烂的蔬菜、水果;来源不明的、非专用食品容器包装的和无明确食品标志的食品;严重发霉(发霉率在30%以上)的大米、小麦、玉米、花生等;其他已腐败变质的食物和不能辨认是否有毒的蘑菇等。
4.加强环境卫生措施
(1) 对灾民住所的卫生要求
①首先要选择安全和地势较高的地点,搭建帐篷、窝棚、简易住房等临时住所,做到先安置、后完善。
②棚屋等临时住所要能遮风防雨,棚子顶上不要压砖头、石块或其他重物,同时应满足通风换气和夜间照明的要求。南方要设法降低室温,防止中暑,北方应注意夜间保暖防寒。灶具要放在安全地点,并有人看管,以防火灾。
③最好按原来居住状况进行安置:保持原来建制,按户编号,干群之间、各户之间相互了解,有组织有领导地解决卫生问题。注意居住环境卫生,不随地大小便和乱倒垃圾污水,不要在棚子内饲养畜禽。
④如果有条件,可一步到位建设永久性住宅:卫生部门应做好预防性卫生监督工作,对新建村居民点,可按照国家《村镇规划标准》和《农村住宅卫生标准》,做好规划设计卫生审查并提出建设,在地址选择、功能分区、卫生设施和房屋建筑方面,既适合居民生产、生活的需要,又使新建的村庄和住宅符合卫生要求。
(2)厕所卫生和粪便处理措施
①在灾民聚集点选择合适地点、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就地取材,搭建应急临时厕所,要求做到粪池不渗漏(或用陶缸、塑料桶等作为粪池)。有条件时可使用商品化的移动性厕所。
②尽量利用现有的储粪设施储存粪便,如无储粪设施,可将粪便与泥士混合后泥封堆存,或用塑料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以防雨水浸泡、冲刷。在应急情况下,于适宜的稍高地点挖一圆形土坑,用防水塑料膜作为土地的衬里,把薄膜向坑沿延伸20cm,用土压住,粪便倒入池内储存,加盖密封,发酵处理。也可采用较大容量的塑料桶、木桶等容器收集粪便,装满后加盖,送至指定地点暂存,待水灾过后运出处理。有条件时用机动粪车及时运走。
③集中治疗的传染病病人粪便必须用专用容器收集,然后消毒处理。散居病人的粪便处理:粪便与漂白粉的比为5:1,充分搅合后,集中掩埋;粪便内加入等量的石灰粉,搅拌后再集中掩埋。船上居民的粪便应使用容器收集后送上岸集中处理,禁止倒入水中,以防止疾病传播。
(3) 垃圾的收集和处理方法
①根据灾民聚集点的实际情况,合理布设垃圾收集站点,可用砖砌垃圾池、金属垃圾桶(箱)或塑料垃圾袋收集生活垃圾,有专人负责清扫、运输,做到日产日清。
②及时将垃圾运出,选地势较高的地方进行堆肥处理,用塑料薄膜覆盖。四周挖排水沟,同时用药物消毒杀虫,控制苍蝇滋生。
③对一些传染性垃圾可采用焚烧法处理。
(4)人畜尸体的处理  对正常死亡者尸体应尽快运出进行火化处理。对甲乙类传染病死亡者,应做好卫生消毒,以最快速度运出火化。对环境清理中清出的家畜家禽和其他动物尸体应用漂白粉或生石灰处理后进行深埋。
(5)洪水退后的环境清理工作  水退过后,开展群众性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广泛进行健康教育的基础上,水淹地区的村庄和住户必须进行彻底的室内外环境清理,做到洪水退到哪里,环境清理就搞到哪里,消、杀、灭工作就跟到哪里。
①组织清理室外环境:整修道路,排除积水,填平坑洼,清除垃圾杂物,铲除杂草,疏通沟渠,掏除水井内污泥,修复厕所和其他卫生基础设施,掩埋禽畜尸体,进行环境消毒,消除疫病发生的危险因素,使灾区的环境卫生面貌在短期内恢复到灾前水平。
②凡是水淹地区的住户,水退后首先由专人对原住房的质量进行安全性检查,确认其牢固性。然后打开门窗,通风换气,清洗家具,清理室内物品,整修家庭厕所,修缮禽畜棚圈,全面清扫室内和院落,清除垃圾污物。必要时将房间的墙壁和地面进行消毒。对室内和临时居住点带回的日常生活用品可进行煮沸消毒或日光下曝晒。待室内通风干燥、空气清新后方可搬人居住。
(6)消毒  由于洪水导致多种微生物混合污染,其中又以肠道致病微生物为主,因此要特别重视食物、饮用水、居住环境的消毒。在消毒方法和消毒剂的选择方面,要求简便易行,价格便宜,供应充足。各级疾病预防控制部门应有具体分工,做好消毒组织工作。首先应有专人负责保护水源和饮用水消毒,同时要搞好环境卫生消毒。对受淹的房屋、公共场所要分类作好卫生消毒工作。要有专人负责,做好消毒剂的集中供应、配制和分发工作,做好消毒常识宣传,组织群众实施消毒措施并具体指导其正确使用。
4.传染病控制
(1)强化灾区预防性的干预措施  加强环境卫生管理,清除垃圾、污物,掩埋动物尸体,进行粪便和家畜管理,改善居住环境。积极保护水源,开展打井或饮用水消毒,使灾民有清洁饮用水。
(2)控制传染源,阻断传播途径   在某些传染病疫区应有重点地控制传染源,开展自然疫源地的灭鼠活动,在灾民密集的庄台、堤坝清除蚊蝇滋生地,有效地控制和消灭病媒害虫。强化食品卫生管理,防止“病从口入”, 控制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3)加强疫情监测,建立疫情报告网络  在重点灾区或传染病多发地区设立疫情监测点、严密监视疫情动态,疫情报告及疫情监测在洪涝灾害这一非常时期,要特别重视保持疫情监测系统的敏感性,这是做好救灾防病工作的前提。及时反馈信息,及时通报和报警,以便采取预防决策。
(4)提高人群免疫水平,发挥计划免疫效力  水灾破坏了灾区计划免疫的冷链装备和资料,打乱了正常的工作程序,灾民移动分散,人群免疫水平难以控制。有必要对某些疾病进行疫苗的应急接种和服药预防,有针对性地开展强化免疫和预防服药等,以控制灾区的传染病暴发流行。
(5) 加强特殊人群的健康保护,维护灾民身体健康  儿童、老、弱、病、残及孕妇等特殊人群的身体抵抗力差,由于灾害期间过度疲劳和紧张,环境恶劣、营养不良、生活不安定、日晒雨淋和虫咬,日夜不能安息,处于机体内外病因交加之中极易患病。因此对这类特殊人群应采取加强预防性保健,控制疾病的流行。
(6)加强对流动人口的疫情监测工作,防止疫情的交叉传播。
(7)大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改善临时住地的卫生条件,是减少疾病发生的重要环节。同样还要开展卫生知识宣传教育,养成灾民良好卫生习惯,提倡不喝生水,饭前便后要洗手。
6.媒介生物控制
(1)防蚊的主要措施 
①环境治理;
②防蚊驱蚊:有条件的灾区,在住处装上纱门、纱窗,或使用经药物浸泡过的蚊帐;睡觉前点燃蚊香(或电热蚊香);亦可用市售驱蚊剂涂在身体暴露部位。
③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如敌敌畏、奋斗钠、三氯杀虫酯等。
(2) 防蝇措施
①清理环境,减少滋生场所。
②室内(帐篷内)、外药物喷洒,也可使用粘蝇纸、粘蝇带、诱蝇笼或苍蝇拍人工捕蝇。
(3)灭鼠措施  洪水期间的临时聚居地属于特殊环境,开展灭鼠时应注意:
①多用器械灭鼠,如鼠笼鼠夹等,但不能使用电子猫,更不能自拉电网捕鼠。此时鼠洞较浅,取水方便,还可用水或泥浆灌洞。
②慎用毒饵:当鼠密度很高,或人群受到鼠源疾病严重威胁时,则应在严密组织、充分宣传的基础上,开展毒饵灭鼠。
③确保人畜安全:不能用熟食配制毒饵,毒饵必须有警告色。投饵工作由受过培训的灭鼠员承担,投饵点应有醒目标记,投毒后及时搜寻死鼠,管好禽畜,保藏好食品,照看好小孩。投饵结束应收集剩饵,焚烧或在适当地点深埋。卫生部门要做好中毒急救的准备。为避免鼠死后,离开鼠体的虫类叮咬,最好在灭鼠同时,在居住区喷洒杀虫剂。
7.健康教育
洪水灾区健康教育是促进救灾防病措施落实的重要保证。健康教育必须与受灾这种非常时期、非常环境和非常对象相适应。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和教育对象的心理、文化、素质等相适应,而且应根据灾情、气象、疾病、卫生服务等因素的变化和灾民对健康教育需求层次的变化进行精心组织。
洪水灾区健康教育应由各级救灾防病领导小组统一领导,各地政府及有关部门直至村、居民小组认真参与,形成省、地(市)、县、乡、村、村民小组之间的纵向联系,以及卫生、新闻、出版、教育、文化、工商、企业、财政、金融、工会、妇联、共青团、个体经营者协会等之间的横向联系。洪涝灾害期间,要建立健康教育专业队伍,配备健康教育的专职或兼职人员,确保健康教育措施落到实处,从而促进救灾防病任务的完成。
三、旱灾
(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生态环境破坏
干旱引起森林大火、土壤缺水等,可造成森林植被破坏,植物的蓄水作用丧失,甚至引起部分植物物种及动物物种的灭绝及迁徙。干旱可能使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如果在相对较长时间的干旱灾害后,出现暴雨天气,甚至洪涝灾害,则将会引起大量的水土流失、山体滑坡,干旱灾害的恶性循环将有可能发生,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恶化将会越来越明显。
2.水源污染
当干旱灾害发生时,降水减少,使得一些河水断流、湖沼干涸,许多饮用水源枯竭,可饮用水资源严重缺乏。同时剩余水源的水质恶化,溶解氧减少,水质呈现出不同的色度变化或呈现不同的异味。干旱灾害时,由于生活、饮用、生产用水的相对减少,工业废水(包括有机、无机混合废水、含重金属、放射性物质的废水、受热污染的冷却水)、生活污水(粪便和洗涤用水)、农业污水(含有多种病原体、悬浮物、化肥、农药等)污染水源的状况更加严重。
3.食品污染
(1) 生活用水、饮用水相对紧张,使用受污染的、不洁的水清洗蔬菜、瓜果等食品,会造成食品污染。
(2) 高温干旱天气下,农作物的病虫害增加,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如果使用不当,则会造成蔬菜瓜果等的化学污染。
(3)干旱灾害期间,由于野外水源水,尤其是放牧区,饮用水及牧草供给量不足,会引起大量牲畜等动物的死亡。如果居民采用死亡动物作为食品来源,则会引起食源性疾患的发生。
(4) 干旱时由于饮用水及食物的相对短缺,则会使老鼠、蟑螂等媒介生物侵扰食品的机会增加,也增加了食品污染的机会。
(5) 由于生产用水紧张,部分不法食品生产经营者用不洁水源作为生产用水,或以次充好,引起食物中毒事故的发生。
4.媒介生物滋生
(1)蝇类滋生  在旱灾条件下,由于水的缺乏,会造成一些不卫生的条件,而有利于蝇类的滋生。另外,在温暖的气候条件下,死亡的动物尸体中的有机成分会很快腐败,提供了蝇类易于滋生的条件。
(2) 蚊类滋生  旱灾可使一些河水断流,河流与湖沼中残留的小水洼会成为蚊类的良好滋生场所。
(3)其他吸血节肢动物接触增多  人类在野草较多、腐殖质丰富的地方露宿时容易遭到恙螨、革螨等侵扰,在存在恙虫病和流行性出血热的地区,对人类的威胁增加。
(4)作为疾病宿主的啮齿动物增长  在干旱的气象条件下,一些湖沼地区干涸,成为杂草丛生的低地。这种地区为野生啮齿动物提供了优越的生活环境,造成其数量的快速增长。
5.传染病流行
旱灾时,饮用水源相对集中,一旦这些水源受到污染将会造成传染病严重的暴发流行。同时干旱时媒介生物的生活习性发生变化,也会引起传染病的特征性流行。蚊、蝇类的滋生,增大了虫媒和肠道传染病流行的机会。啮齿动物数量的快速增长,有可能引起人间流行性出血热的流行。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措施
1.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要为灾民提供必需的生活用品,如蚊帐、塑料袋、塑料桶、蚊香、清洁卫生的贮水容器和水处理设备以及灭鼠、灭蟑、灭蝇工具及药品。
2.保证饮用水卫生。加强饮用水取水点保护,加强生活饮用水的净化消毒,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应加大饮用水源及生活饮用水的监测,一旦发现饮用水源受到污染,及时采取相应的应对措施。
3.食品卫生。应加强食品的保洁措施,对瓜果蔬菜在食用前应反复清洗消毒,对来源不明的外援食品及饮料应慎用并加强监督监测;禁止食用在自然水域内自行死亡的鱼类、贝类和鸭、鹅等水禽类。
4.环境卫生。干旱灾害时空气中尘土飞扬,飘尘、悬浮颗粒、微生物使得空气质量恶化,为了防止灰尘对居民生活、食品、饮用水、呼吸道疾病增加的影响,居民住房、中小学校、幼(托)机构等单位的门窗应安装防尘设施。
5.加强疾病监测和疫情报告,及时掌握疫情动态。发生重大疫情时,组织有关部门采取积极的预防控制措施。
6.做好中暑的防治。干旱灾害发生时,多为高温季节,容易发生中暑,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可能发生中暑的不良气象条件下,应采取卫生保健措施,以预防中暑的发生。对发生中暑的患者,及时采取有效措施予以现场急救,并及时转入医疗机构处理,避免发生死亡。
7.健康教育。 组织编印卫生宣传品广为散发;组织广大干部、医务人员、教师和其他人员深入群众进行宣传指导;充分利用广播站、电视台、电台、网络传媒和报刊等大众媒介,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活动。在大旱期间,由于水源与食品等极易污染,往往引起传染病暴发和食物中毒事件的发生。因此,健康教育的主要任务和重点是减少和消除因生活环境的变化对公众带来的健康危害,引导公众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预防和减少疾病的发生。
四、台风
(一)主要的公共卫生问题
1. 来势凶猛,范围广,破坏力强,致人伤害严重,伤害种类繁多复杂,如砸伤、压伤、摔伤、淹溺等,医疗救援要求紧迫,具体情况类似水灾、地震。同时需要排险、救困、洗消、防爆等综合救援。
2. 风灾常常伴发洪涝水灾,对生活、生产、生态环境破坏严重,卫生救援的任务紧迫而繁重,具体情况类似水灾、地震。
(二)主要的卫生应急应对措施
1. 风灾期间的卫生救援,主要是立即恢复水源,进行饮水消毒,保证食品卫生,做好饮水与食品的卫生监督,杜绝食源性疾病和肠道传染病。
2. 及时清理掩埋人畜尸体,搞好环境卫生,建立卫生厕所,加强对粪便垃圾的管理。
3. 加强疾病监测报告工作,组织医疗卫生人员深入灾区巡回医疗,开展健康教育。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