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高温中暑
在炎热的夏季,高温、高湿、强热辐射天气可造成人体的体温调节、水盐代谢、循环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泌尿系统等出现一系列生理功能改变,一旦机体无法适应,则可能造成体温异常升高不降,引起正常生理功能紊乱,发生中暑相关症状。
(一)中暑的表现
中暑是指高温环境下由于热平衡和/或水盐代谢紊乱等而引起的一种以中枢神经系统和/或心血管系统障碍为主要表现的急性疾病。气温过高、湿度大、风速小、体弱、对热不适应、劳动强度过大和时间过长、过度疲劳等都易诱发中暑。
中暑的症状可轻可重,轻症中暑可出现头昏、胸闷、心悸、面色潮红、皮肤灼热、体温升高等。一旦发展为重症中暑,则可出现大量出汗、血压下降、晕厥、肌肉痉挛,甚至发生意识障碍、嗜睡、昏迷等。
(二)中暑的治疗
对中暑患者及时进行对症处理,一般可很快恢复。使患者迅速脱离高温环境,移到通风良好的阴凉处平卧休息,给予含盐清凉饮料。必要时给予葡萄糖生理盐水静脉滴注,纠正水、电解质平衡紊乱。
(三)中暑的预防和注意事项
1. 大量饮水。在高温天气,不论运动量大小都要增加液体摄入。不要等到觉得口渴时再饮水。对于某些需要限制液体摄入量的病人,高温时的饮水量应遵医嘱;
2. 注意补充盐分和矿物质。酒精性饮料和高糖分饮料会使人体失去更多水分,在高温时不宜饮用。同时,要避免饮用过凉的冰冻饮料,以免造成胃部痉挛;
3. 少食高油高脂食物,减少人体热量摄入;
4. 穿着质地轻薄、宽松和浅色的衣物;
5. 尽量在室内活动。如条件允许,应开启空调。如家中未安装空调,则可以借助商场或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避暑。使用电扇虽能暂时缓解热感,然而一旦气温升高到32.2摄氏度(90华氏度)以上,电扇则无助于减少中暑等高温相关疾病的发生。洗冷水澡或者打开空调对人体降温更加有效;
6. 外出时,应涂擦防晒值SPF 15及以上的UVA/UVB防晒剂,戴上宽檐帽和墨镜,或使用遮阳伞;
7. 出行应尽量避开正午前后时段,户外活动应尽量选择在阴凉处进行;
8. 高温时应减少户外锻炼。如必须进行户外锻炼,则应每小时饮用2-4杯非酒精性冷饮料。运动型饮料可以帮助补充因汗流失的盐分和矿物质;
9. 如高温时驾车出行,离开停车场时切勿将儿童和宠物留在车内;
10. 虽然各种人群均可受到高温中暑影响,但婴幼儿、65岁以上的老年人、患有精神疾病、以及心脏病和高血压等慢性病的人群更易发生危险,应格外予以关注。对于这些高危人群,在高温天气应特别注意,及时观察是否出现中暑征兆。
二、低温冰冻
(一) 冻伤
冰雪(冻雨)对人体的伤害主要是因严寒引起的冻伤、冻僵、冻昏迷和冻死,最需要的预防措施是提供御寒防冻的衣被和设备,以及正确救治冻伤的技术。
1. 冻伤常发生的部位:鼻子、耳朵、脸颊、下巴、手指和脚趾。
2. 冻伤的症状
(1)冻伤部位的皮肤发红和疼痛。
(2)皮肤变白或呈现灰黄色皮肤;
(3)皮肤感觉发硬或苍白;
(4)出现麻木。
3.冻伤后的处置
(1)如果你发现有人出现冻伤症状,请立即就医。并同时判断此人是否有低体温症症状。如出现低体温症,就需要立即采取急救措施。
(2)如果有人出现冻伤,而又暂时得不到医疗救治,可采取以下措施进行救治:
①尽快将患者安置在较移至暖和的房间;尽量脱离低温环境,脱掉湿冷衣服、鞋袜和手套,换上干燥衣服和鞋袜;
②除非万不得已,如果不是必须,不要用冻伤的脚或者脚趾走路,否则将导致更严重的伤害;
③将冻伤区域部位浸泡在进入温水中,,不要浸泡在而非热水中。水温应是摸上去比较舒适;
④可用体温温暖冻伤部位。例如可以用腋窝来温暖冻伤手指;
⑤不要用雪或者其他任何东西来揉或按摩冻伤部位,否则会造成引起更严重伤害;
⑥不要用电热毯,电灯或者壁炉,火炉,或者散热器考烘烤冻伤部位。因为冻伤部位是麻木的,极易被烧伤。
4.冻伤的预防
(1)旅途出行注意携带足够防寒衣物,戴上帽子、围巾、手套等保暖物品,并注意携带伞具;
(2)尽量保持衣物干燥,避免弄湿衣服,休息睡觉时,应注意保暖;
(3)尽量多吃些高热量的食物,可以起到御寒的作用;多喝热饮,有助保持体温;
(4)为防止冻伤,要经常观察皮肤,尤其是耳面部和手部等裸露部位,查看有无出现苍白、僵硬或失去知觉;并不时搓揉面部皮肤,伸展筋骨活动手足;
(5)尽量停留在背风向阳的位置;不要穿过于紧身的衣裤,以免妨碍血液循环;
(6)裸手不要接触金属物体,寒冷季节这种物体表面温度很低,热传导很快,手接触易于冻伤;
(7)加强膝关节、肘关节、腕关节和踝关节等部位的保暖防护;
(8)老年人耐寒能力差,旅途中应特别注意腿脚保暖,避免久坐,经常站立活动、跺脚、搓手等促进血液循环。
(二)低体温症
当暴露于在低温环境下时,身体损失热量的速度将开始超过自身产生热量的速度,从而导致低体温或不规则低体温。体温过低时将会影响大脑,导致不能清晰思考和正常活动。
1. 低体温症的高危人群
包括:没有足够食物、衣服和热量来源保暖措施的高龄人群;在气温温度较低房间睡觉的婴幼儿;无人照顾的儿童;饮酒的成年人;有精神疾病的人;长时间呆在户外的人,例如无家可归的人、旅行者和户外工作者。
2. 体温症的征兆
(1)成年人低体温症的征兆包括:打冷战、疲劳、意识模糊、行动迟缓、意识丧失、发音不清、困倦。
(2)婴幼儿低体温症的征兆包括:皮肤冰凉呈鲜红色、活动减少。
3.低体温症预防
(1)采取措施预防寒冷天气是您最好的防御措施。如预先做好房屋和汽车等场所的防寒准备;在极端寒冷天气期间注意采取安全的御寒措施。
(2)在冷天避免淋雨、出汗和冷水浸泡。
4.出现低体温症时可采取的措施
(1)如果出现低体温症状,应立即就医。
(2)如果无法就医,应采取以下措施提高该患者体温:
①把患者移至一个暖和的房间或者庇护所安全场所里;将其所有的湿衣服脱下;
②将患者放在干燥的布料衣物上(毛毯,衣物,毛巾或者床单),用电热毯或者身体接触首先来提高患者身体中心体温(胸部,颈部,头部和腹股沟);
③如果患者意识清醒,可以给他喝一些不含酒精的热给其热的并且不含酒精的饮料;待患者体温升高后,将其包括头部和颈部等在内的全身包裹在温暖的毯子里,并尽快就医;
④低体温症发生时,患者有可能没有脉搏或者呼吸。如果发生这种情况,应小心处理并立即采取取得急救措施紧急医疗救护。尽管看起来患者像已经死亡,但仍需在提高其体温,同时做心肺复苏,直到患者有反应或者医护人员到来。在有些情况下,貌似已经死亡的低体温患者还是能够被抢救过来的。
(三)一氧化碳中毒
一氧化碳为无色、无嗅、无刺激性的窒息性气体,家庭用煤炉或燃气炉不完全燃烧均可产生一氧化碳。如果人体长期吸入少量或一次性吸入较大量的一氧化碳时,可出现头晕、头痛、恶心、呕吐、口唇呈樱桃红色、心率快、烦躁等;严重者昏迷、瞳孔缩小、肌张力增加、频繁抽搐等;如救治不及时,可很快呼吸抑制而死亡。导致煤气中毒的常见原因包括烟囱堵塞、烟囱倒风、烟囱接头不紧、煤气管道泄漏、煤气阀门未关闭、炭盆取暖、汽车尾气等。
1.预防
受困道路上车辆,应注意不要长时间密闭车厢,以避免造成旅客中毒。灾区居民要注意以下几点:
(1)使用热水器、煤气灶具之前应闻闻有无煤气味,确定是否漏气,切勿安装于密闭浴室或通风不良处;
(2)应注意热水器或煤气正确的使用方法及保养,并注意是否呈完全燃烧状态。若产生红色火焰,则表示燃烧不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较多;若产生蓝色火焰,则燃烧较完全,产生的一氧化碳则较少;
(3)注意检查连接煤气灶具的橡皮管是否松脱、老化、破裂、虫咬,防止漏气;
(4)自动点火的煤气连续点火未燃烧时,应稍等片刻,让已流出的煤气放散后再点火;
(5)居室内用煤火炉要安装烟道密闭完全的烟囱,用炭火盆取暖时要注意空气流通。
2.发生中毒后处置
家庭煤气泄漏时,要迅速关闭煤气阀门,打开门窗通风,切勿使用明火;一旦发生煤气中毒时,应迅速将患者转移到空气新鲜处,并注意保暖,严重中毒者,迅速拨打120急救电话送到医院救治。
(四)心脑血管疾病
人体受到低温刺激后,会导致交感神经兴奋,全身毛细血管收缩,使心、脑负荷加重引起血压升高,脑部缺血缺氧加速了血栓的形成,同时由于气候干燥,人体消耗水分多,容易造成体内缺水导致血液粘稠,血流减慢,因此寒冷天气急性心肌梗死与脑卒中发病率较高,尤其是老年人心脑血管病比较多发。
1.预防
(1)患心脑血管病的老年人在气候多变的秋冬季节一定要提高警惕,做好保暖措施,下雪、化雪的时候天气格外寒冷,尽量减少外出时间;
(2)尽量避免感冒和感染其他疾病,避免受凉,谨防受冷诱发新的疾病感染;
(3)寒冷天气外出时,注意防寒保暖,戴帽子、围巾和手套,并注意随身携带好相关急救药物;
(4)出行旅客要保持心态平衡,及时调节不良情绪,避免精神紧张和情绪激动;
(5)可适当运动,合理安排运动时间和控制好运动量。
2.处置
心脑血管病人发病后首先是对病人做一个简单的处置,把病人摆好体位,让病人平躺,揭开病人的上衣领扣子,使其呼吸通畅,并注意保暖;同时立即拨打120急救电话,尽快就医。
三、高海拔
(一)进入高海拔地区的人员身体要求
身体健康,年龄最好在18~40岁,无高原病史并无以下严重疾病:
1.各种器质性心脏病或心率快;
2.慢性肺功能不全;
3.癫痫及严重神经衰弱;
4严重胃肠道疾病;
5.肝肾功能不全;
6.上呼吸道感染;
7.严重内分泌系统疾病,如糖尿病、甲状腺疾病。
(二)进入高原前需配备的用品和急救药品
1.急救箱:酒精、创可贴、纱布、绷带、棉球等;
2.常用药:止痛药、利尿药、腹泻药、广谱抗菌素、感冒药、降压药等;
3.救心丹、各种维生素、红景天等可提高氧含量的药物;
4.简易的便携式供氧装置;
5.防冻伤物品:防寒服、鞋、帽子及手套、冻伤膏等;
6.防紫外线:墨镜、遮阳帽、防晒霜等;
7.包装食品、饮用水等;
8.通讯设备。
(三)高原地区的注意事项
1.尽可能与有高原工作经历的人一起工作,避免单独行动;
2.有针对性地进行心理训练、高原常识和高原知识培训,做好进入高原地区心理准备;
3.避免长时间、剧烈活动,高原劳动能力的卫生学限度:
(1)3000~4000米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6小时;
(2)4000米以上连续工作时间应小于4小时;
(3)4000米以上劳动周期不超过6个月,工作1年以上,应到低海拔地区休息2~3个月。注意休息,避免过度紧张,防止疲劳;
4.如果有条件,可采取集中供氧;
5.注意饮水,补充营养,戒烟戒酒;
6.注意保暖,预防感冒,防流鼻血;
7.我识别高原自主反应,一旦出现自觉症状,应立即停止工作并吸氧、休息。急性高原反应包括:头痛、头晕、恶心、呕吐、心慌、胸闷、气促、食欲减退、眩晕、鼻出血、手足发麻、手足抽搐、关节痛等。
(四)返回平原地区注意事项
从高海拔地区返回低海拔地区、从缺氧状态进入氧饱和状态可以产生“脱适应”反应(“醉氧”),出现疲倦、乏力、嗜睡、胸闷、头晕、食欲减退、腹泻等症状。应注意:
1.生活规律,保证足够睡眠时间,加强锻炼,经常参加户外活动,增加通气,多做深呼吸,忌熬夜、剧烈运动等;
2.多吃新鲜水果和蔬菜,忌暴饮暴食;
3.如多日无法缓解“脱适应”反应,请就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