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是卫生创建成果显著。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加强爱国卫生工作的决定》,推动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与卫生管理水平提高,经国务院领导批准,全国爱卫会从1989年开始在全国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城市活动。1997年又开展了创建国家卫生镇(县城)活动,2000年在直辖市开展创建国家卫生区活动。各地也组织开展了省级卫生城市、区、镇、街道等活动。卫生创建工作通过典型引领,以“创”促“建”,重点解决背街小巷、旧城区、城中村、城乡结合部、农贸市场、“五小”行业等存在的影响群众健康的卫生问题,引导各地提升城镇管理水平、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提升了城市整体竞争力,受到人民群众的普遍欢迎和地方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截至目前,全国爱卫会共累计命名了153个“国家卫生城市”、32个“国家卫生区”和653个“国家卫生镇(县城)”。
二是全国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取得初步成效。2010年4月,全国爱卫会全体会议决定在全国开展城乡环境卫生整洁行动。各地、各部门高度重视,将整洁行动作为改善城乡环境卫生、提高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平台,紧密围绕行动目标,建设完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集中开展生活垃圾清运、河沟整治、污水处理、改水改厕、农贸市场改造等活动。通过努力,基本实现了2010-2012年整洁行动的阶段性目标: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4.8%,城市污水处理率达到87.3%,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了12%,农村生活饮用水水质卫生合格率提高了15%,改造和新建符合标准的农贸市场1.7万多个。通过开展整洁行动,城乡不同程度存在的环境“脏、乱、差”现象得到改善,一些群众关心的民生问题得到解决。
三是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大幅提高。农村改厕工作深入推进,特别是2009年引入医改重大公共卫生服务项目以来,到2013年年底,中央财政共投入资金82.7亿元,支持2103万农户建设了卫生厕所,全国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提高至74.09%。2009-2011年医改农村改厕项目综合效益评估显示,项目地区粪-口传播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下降,由37.5/10万降至22.2/10万,其中痢疾、伤寒和甲肝发病人数分别下降35.2%、25.1%和37.3%。改厕后农村居民的文明卫生意识明显提高,健康知识知晓率和个人卫生行为形成率分别提高了7%和24%。农村改厕还带动了肥料费用节约,增加了有机肥,产生直接经济效益达到516.9亿元,投入产出比为1:5.3。
四是继续做好病媒生物防治工作。以除“四害”为重点的病媒生物防治一直是爱国卫生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2009年,全国爱卫会、原卫生部印发《病媒生物预防控制管理规定》,提出病媒生物预防控制工作遵循以环境治理为主的综合预防控制原则,坚持政府组织与全社会参与、鼓励个人和家庭搞好居家卫生的方针,对病媒生物防制提出了规范性要求。全国爱卫办重视加强病媒生物防制标准体系建设,指导病媒生物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出台了33项相关标准。各级爱卫会根据本地实际,组织开展季节性除“四害”活动,并纳入卫生创建考核内容,有效控制了病媒生物孳生,预防和减少了虫媒疾病的发生和传播
五是开展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2007年12月,全国爱卫会响应世界卫生组织的号召,启动了健康城市建设试点工作,确定上海市、北京市东城区、北京市西城区、辽宁省大连市、江苏省苏州市、江苏省张家港市、浙江省杭州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克拉玛依市、上海市闵行区七宝镇、上海市金山区张堰镇为健康城市试点城市(区、镇)。2008、2010年,全国爱卫办与世界卫生组织合作,分别在杭州市和大连市成功举办了国际健康城市市长论坛,影响和带动了健康区域建设活动的蓬勃开展。据不完全统计,全国已有7个省(市)开展了健康省(市)建设活动,34个地市开展了健康城市建设活动。2013年,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向中国颁发“健康城市(卫生城市)特别奖”,以表彰我国政府在这一领域做出的贡献。
六是全面开展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工作。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活动,传播健康理念,逐步引导群众改变不良卫生习惯,城乡居民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合理膳食等健康生活方式更加普及,健康知识知晓率和健康行为形成率显著提高。居民健康素养水平不断提高。依托医疗卫生机构、学校、机关、企业、社区,建立健全健康教育网络,大力开展全民健康素养促进行动,普及推广健康素养基本知识和技能。持续开展控烟宣传教育,实现无烟奥运、无烟世博,部分城市制定了控烟法规,全社会支持控烟的氛围逐步形成。在全国2024个县(区)开展了全民健康生活方式行动,倡导合理膳食、适量运动,建设健康步道、健康主题公园等支持性环境。全国形成了良好的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氛围。
相关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