疾病预防控制局

地方疾控工作交流

您现在所在位置: 首页>专题专栏>地方疾控工作交流
燃煤污染型氟中毒防控成果后期管理工作
发布时间: 2014-12-22 来源:

  贵州省是全国最重的燃煤污染型氟中毒病区。在中央财政的大力支持下,贵州省从2005年开始实施规模性的氟中毒防控工作,至2010年全省病区炉灶改良率达到99%,有效避免了氟中毒危害。为建立氟中毒防控长效机制,贵州省从2006年起在病区试行后期管理,制订下发了后期管理方案。通过政府引导,在病区建立炉灶维修点,方便群众维修更换损坏炉灶;积极开发后期管理核心信息,针对性强化项目地区人群防控知识和技能,积极引导群众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形成正确的燃煤方式和食物干燥存储方式等。通过几年的后期管理试点,病区群众炉灶正确使用率和健康行为转变率不断上升。
  贵州省在病区大规模改良炉灶工作结束后,将防控工作重心转向后期管理,完善后期管理策略和技术路线,于2011、2012年重新制定下发《贵州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项目后期管理方案》和《贵州省消除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危害后期管理示范村建设方案》,在全国创新性的提出创建后期管理示范村,在村一级聘任技术指导员,并实行统一管理、统一考核、统一奖惩。将后期管理职责明确到个人,由村技术指导员负责入户指导农户正确使用、维修和保养炉灶,正确干燥粮食和辣椒,促使目标人群健康行为的形成。方案要求每个县创建一个后期管理示范村,示范村工作周期为3年。
  2013年,贵州省疾控中心对织金、普定两个重病区县进行抽样调查,农户回风铁炉正确使用率达92.1%,电炊具使用率100%,炉灶损坏维修率为28.6%(主要为损坏的烟囱因尚未到取暖季节而未更换),辣椒、玉米正确干燥率、正确保存率和食前淘洗率分别达到100%。织金桂果镇儿童氟斑牙检出率从20世纪80年代99.52%降至目前60%,特别是8岁组儿童已降至目前50.8%。
  贵州省氟中毒病区监测结果显示:儿童尿氟水平从20世纪90年代4.18±1.87mg/L降至目前0.99±0.47mg/L,辣椒氟含量从20世纪90年代673.92±513.15mg/Kg降至目前248.47±269.69mg/Kg,玉米氟含量从20世纪90年代31.17±14.32mg/Kg降至目前的12.53±11.91mg/Kg。
  上述抽样调查和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燃煤污染型氟中毒后期管理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病区农户已经养成炉灶正确使用、粮食正确干燥和保存的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尤其是许多农户在炉灶损坏后,能及时进行维修或自行购买新的炉具,健康生活行为方式已经逐渐养成。表明贵州省创新的项目后期管理策略、干预模式及相关的技术措施是科学的,并有极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随着项目后期管理工作的深化、落实,贵州省氟病区人民将彻底摆脱氟中毒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