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内蒙古自治区报告布病病例数9310例,较2011年下降了55.34%,防控成果明显。主要采取了以下防控措施:
一是政府高度重视。自治区党委政府十分重视人畜间布病防控工作,多次通过常委会专题研究部署防控工作,先后3次召开由卫生、畜牧分管盟市长参加的全区布病防控形势分析及工作调度等会议,并与各盟市政府签订责任状,实行约谈制度。
二是加强部门协作。自治区卫计委与农牧部门共同签署了《2010—2014年内蒙古自治区卫生、兽医部门防控工作合作机制》,实现互通信息、共商对策,建立了联防联控机制,保障疫情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制定布病防治政策。自2011年以来,自治区政府相继出台了《内蒙古自治区人间布病防治项目实施方案》和《内蒙古自治区十.二五布病防控规划》,提出2015年人间病例数降至1万例以下,在全区范围内实行布病患者免费检查、免费治疗政策,报销费用达到100%。2013年原自治区卫生厅和财政厅联合出台了《关于在农村牧区布病和肺结核病防治中实行“四补、两免、两调整”的指导意见》,建立了新型激励工作机制,并于今年3月份正式启动,率先在自治区38个贫困旗县(市区)开展试点工作,正逐步向全区推广。
四是加大财政投入。自治区财政从2010年开始,每年安排专项经费500—700万元用于人间布病防控,各盟市财政按1:0.9—1.4的比例进行配套,并逐年增加布病防控经费投入。
五是建立综合示范区,开展主动监测。近三年来,依托国家布病防治项目资金和自治区财政资金,建立了53个布病综合示范区,分别分布在布病疫情较重的地区。2013年全区在494个苏木乡镇共调查40.2万人,血检23.94万人份,查出阳性血清7625份,阳性率3.19%。建立和完善医疗机构归口治疗、疾控机构监测指导、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追踪管理三位一体的布病综合防治模式。
六是加强诊疗与管理。自治区卫计委先后出台了布病诊疗等5个技术方案,进一步明确了工作流程,统一了诊疗标准,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筛查工作提供技术支持。同时细化了治疗期间布病患者随访、追踪、督导用药、建档管理等工作,综合措施的实施使急性期患者治愈率达到85%,减少布病患者的慢性化。
七是大力开展宣传教育与行为干预。自治区将每年9月定为布病宣传月,利用广播电视等多种宣传媒体,制作了DVD宣传片,发放到基层在电视台播放。为重点人群发放消毒防护用品和行为干预包共计39万多份,开展行为干预支持。经抽样调查,全区重点人群布病防治知识知晓率达88.09%。